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铁了心要率兵亲政瓦剌。
瓦剌是在北边活跃起来的一个部族,曾经是明朝北方最为头疼的大敌。
瓦剌问题有它的现实性和急迫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明英宗的错误在于过于轻敌,军队大事全盘靠王振处理,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
外行指挥内行,历来遗祸无穷。果然大明惨败,明英宗被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国力的一个转折点。
二. 朱祁钰上位
在明英宗决定亲征之前,朝廷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明英宗不是马上天子,王振贪财好名,并没有真才实干。
这都不是问题。最为大忌的是,历来打仗讲究“粮草先行”。明英宗号称有50万军队,但都是临时拉凑在一起,事先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基本上就是走了一过场。明英宗这个行动,感觉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旅游的。
明英宗在群臣的劝谏下,做了一小部分妥协。
一是册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一点在后人看来没有意义,但在当时的官僚心目中,认为太子乃国之根本,册立了太子,国家就有兜底的人。
二是任命弟弟朱祁钰为监国。朱祁钰一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在大臣的辅佐下,处理一下琐事。谁能想,他们碰到了一场泼天大祸。
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士气大振,他们立即向北京城奔去。消息传来,朝野上下慌作一团。在危机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朱祁钰身上,而不是太子。
太子是名义的国本,但此时的太子上不了台面。他仅仅是一个两岁的孩童。
国赖长君,就是如此。
如果这个时候把太子拥戴为皇帝,那么摄政权和监护权就会与皇帝本人产生分离。有些势力是不会顾及危机国难当头,而是想着如何想方设法夺得监护权和摄政权。
要全力阻挡瓦剌的入侵,必须首先防止内斗再起。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戴一个有着自我决策能力的新决策人。
这不是没有道理。当大明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不少朝廷大臣纷纷把子女和财产转移到南方去。其中以翰林院侍讲徐珵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朝廷应该立即避祸,迁都南京,以保半壁江山。
这种止损心理的人绝对不是少数。但以后来的发展来看,这绝对是昏招。
朝臣因此而分裂成两派。如果接受烂摊子的继承人还是一个没有长成的幼童,明廷内部将会陷入进一步分裂。
三. 力挽狂澜
对于明朝来说,庆幸的是,主战派赢了。
在明英宗母亲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从监国升级为皇帝。他首先就发动了“午门血案”,用来制造舆论,表示要纠正明英宗以往的错误。
“午门血案”指的是朱祁钰在大臣的要求下,下令处死王振的亲信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王振的外甥王山被当场打死。一时之间,大臣们觉得扬眉吐气。
朱祁钰上位后,改元景泰。在大臣于谦等人的帮助下,朱祁钰采用了抵抗到底的策略。
他尊称明英宗为太上皇。对于瓦剌而言,这张王牌因此变成废纸。
他首先盘点了一下手中的家底,挑选了还能用的士兵,集合起来,重新编排,提高战斗力。
同时尽可能地调运粮草,厉兵秣马,拼死一战。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准备,等到十月初瓦剌大军抵达北京时,他们遭受到强烈的反击。经过十余日的苦战,加上明军有了火器优势,瓦剌不敌。挟持明英宗退兵,并且派人前来议和。
在朱祁钰及其班子的策划下,北京保卫战胜利。明朝的危机自此解除。
瓦剌经过此战后,和明朝的贸易全盘中断,在军事上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为了修补双边的关系,瓦剌首领也先在1450年8月无条件释放明英宗归国。
明英宗在瓦剌呆了一年多,就能回到北京,对他来说是幸事一件。他能平安归国的背景,无疑是朱祁钰瓦解了这场危机。如果明朝像是北宋那样,一直败下去,那么估计他只能像宋钦宗一样,一生在北地为囚徒了。
明朝在这场危机中选择了朱祁钰作为新任领导人,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只是当政事平息后,没有人有胆识和有魄力彻底解决两君主并存而引起的潜在权力纠纷。之后在短短几年内,朱祁钰发动的易储风波和朱祁镇带来的南宫复辟以及清除朱祁钰旧臣,使得整个大明朝政治动乱不已,内斗不休,使得明朝的国力进一步下滑。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危机时刻上位的朱祁钰,对于国家而言,肯定是有大功劳的。不过就是在权力场中迷失了,死后才得到恶谥,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