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594 更新时间:2024/1/26 1:58:09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铁了心要率兵亲政瓦剌。

瓦剌是在北边活跃起来的一个部族,曾经是明朝北方最为头疼的大敌。

瓦剌问题有它的现实性和急迫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明英宗的错误在于过于轻敌,军队大事全盘靠王振处理,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

外行指挥内行,历来遗祸无穷。果然大明惨败,明英宗被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国力的一个转折点。

二. 朱祁钰上位

在明英宗决定亲征之前,朝廷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明英宗不是马上天子,王振贪财好名,并没有真才实干。

这都不是问题。最为大忌的是,历来打仗讲究“粮草先行”。明英宗号称有50万军队,但都是临时拉凑在一起,事先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基本上就是走了一过场。明英宗这个行动,感觉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旅游的。

明英宗在群臣的劝谏下,做了一小部分妥协。

一是册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一点在后人看来没有意义,但在当时的官僚心目中,认为太子乃国之根本,册立了太子,国家就有兜底的人。

二是任命弟弟朱祁钰为监国。朱祁钰一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在大臣的辅佐下,处理一下琐事。谁能想,他们碰到了一场泼天大祸。

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士气大振,他们立即向北京城奔去。消息传来,朝野上下慌作一团。在危机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朱祁钰身上,而不是太子。

太子是名义的国本,但此时的太子上不了台面。他仅仅是一个两岁的孩童。

国赖长君,就是如此。

如果这个时候把太子拥戴为皇帝,那么摄政权和监护权就会与皇帝本人产生分离。有些势力是不会顾及危机国难当头,而是想着如何想方设法夺得监护权和摄政权。

要全力阻挡瓦剌的入侵,必须首先防止内斗再起。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戴一个有着自我决策能力的新决策人。

这不是没有道理。当大明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不少朝廷大臣纷纷把子女和财产转移到南方去。其中以翰林院侍讲徐珵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朝廷应该立即避祸,迁都南京,以保半壁江山。

这种止损心理的人绝对不是少数。但以后来的发展来看,这绝对是昏招。

朝臣因此而分裂成两派。如果接受烂摊子的继承人还是一个没有长成的幼童,明廷内部将会陷入进一步分裂。

三. 力挽狂澜

对于明朝来说,庆幸的是,主战派赢了。

在明英宗母亲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从监国升级为皇帝。他首先就发动了“午门血案”,用来制造舆论,表示要纠正明英宗以往的错误。

“午门血案”指的是朱祁钰在大臣的要求下,下令处死王振的亲信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王振的外甥王山被当场打死。一时之间,大臣们觉得扬眉吐气。

朱祁钰上位后,改元景泰。在大臣于谦等人的帮助下,朱祁钰采用了抵抗到底的策略。

他尊称明英宗为太上皇。对于瓦剌而言,这张王牌因此变成废纸。

他首先盘点了一下手中的家底,挑选了还能用的士兵,集合起来,重新编排,提高战斗力。

同时尽可能地调运粮草,厉兵秣马,拼死一战。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准备,等到十月初瓦剌大军抵达北京时,他们遭受到强烈的反击。经过十余日的苦战,加上明军有了火器优势,瓦剌不敌。挟持明英宗退兵,并且派人前来议和。

在朱祁钰及其班子的策划下,北京保卫战胜利。明朝的危机自此解除。

瓦剌经过此战后,和明朝的贸易全盘中断,在军事上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为了修补双边的关系,瓦剌首领也先在1450年8月无条件释放明英宗归国。

明英宗在瓦剌呆了一年多,就能回到北京,对他来说是幸事一件。他能平安归国的背景,无疑是朱祁钰瓦解了这场危机。如果明朝像是北宋那样,一直败下去,那么估计他只能像宋钦宗一样,一生在北地为囚徒了。

明朝在这场危机中选择了朱祁钰作为新任领导人,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只是当政事平息后,没有人有胆识和有魄力彻底解决两君主并存而引起的潜在权力纠纷。之后在短短几年内,朱祁钰发动的易储风波和朱祁镇带来的南宫复辟以及清除朱祁钰旧臣,使得整个大明朝政治动乱不已,内斗不休,使得明朝的国力进一步下滑。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危机时刻上位的朱祁钰,对于国家而言,肯定是有大功劳的。不过就是在权力场中迷失了,死后才得到恶谥,令人叹息。

更多文章

  • 梁山上最牛地煞,可惜宋江不肯用他,否则打方腊不会死那么多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里所谓的"强"只是宋江心里的算盘而已,其实地煞里也有不少能忍,比如孙立武功很高,可跟梁山五虎呼延灼战成平手,而且他还是解珍、解宝两位的带头大哥,结果解珍、解宝都是天罡,孙立却只混了个地煞,除了孙立之外,地煞中还有一人,可算最牛的地煞,他就是凌振。之所以说凌振厉害,并不是说他武功高强,而是他会制

  •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而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八旗主力,也一路南下攻击,准备随时进攻山海关。当时的吴三桂身边只有2万残兵,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吴三桂都对付不了。对于吴三桂来说,能够选择的只是向谁投降而已。在投降多尔衮之前,吴三桂进行了长时间的摇摆。在明朝灭亡之前,崇祯皇帝下旨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吴三桂的部队走到了半路上,就

  • 如果朱标没死而是继位,明朝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标继位明朝怎么样,明朝朱标没死的话兄弟会和睦吗,朱标如果没死的话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

  • 明朝军队战力有多强?丰臣秀吉的总结:光靠人多是打不赢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丰臣秀吉在位之时,发布的诏书常常以"天下人"署名,表达出他把天下当成囊中物的志向,他占领日本九州后,就表示"朝鲜国王也将服属于我,跟着就收复明朝",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丰臣秀吉甚至还预想过,占领明朝后该如何统治。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北京可以当成天皇的驻地,朝鲜等地交给自己的亲信,而丰臣秀吉自己则驻守宁

  • 明朝时期,瓦剌和倭寇为何不联合夹攻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与瓦剌的战争赢了吗,明朝50万大军为什么打不过瓦剌,明朝一直没打过瓦剌吗

    一开始,瓦剌并非是蒙古人,或者说,蒙古人并不认为瓦剌是自己人,在蒙古帝国兴起到元朝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与蒙元成吉思汗系通婚,是成吉思汗家族统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灭亡后,瓦剌积极参与草原诸部的战争,强盛一时。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失温,将其击败,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

  • 明朝百姓最仇恨的清军将领,不是皇太极,也不是多尔衮,而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多铎是豫亲王,即多尔衮的同母弟,他有个外号叫"杀人狂魔",作为努尔哈赤的第15个儿子,多铎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虽然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没有两位兄长皇太极、多尔衮那么高,可多铎作战勇猛,军事能力突出,是清朝当世名将,却也最令明朝百姓痛恨。1629年,多铎就追随皇太极进攻山海关,后来又逼迫祖大寿投降,

  • 李自成打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为何宁愿亡国也不答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三个条件说开了,其实就是要地盘,要名分,要军饷,假如这个是李自成真心的要求,说明他当时有可能并没有做好夺取整个天下的打算,但这些可能挽救北京城的条件崇祯又为何不答应?第一:崇祯是个不愿意背负责任的皇帝,答应李自成的条件,不管李自成是否真心,崇祯都必须背上割土失地

  • 梁山泊108将中,被宋江坑得最惨的不是晁盖,应该是张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梁山上晁盖和宋江势力,宋江和晁盖在梁山谁有威望,晁盖和宋江到底谁厉害

    后来宋江、戴宗前来说情,张顺才放了李逵,四人便结为好友,这时宋江便开始套路张顺了,四人重新回到酒楼做下,作为顺序可排名论大小,宋江是首座无话可说,戴宗是次座,按理说张顺应该是第三座,可宋江却表示按照年龄顺序排作为,结果李逵反而坐在张顺之前,张顺成了小弟。要知道当时李逵是什么身份,他原本是杀了人,逃到

  • 靖康之耻,宋徽宗究竟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康之变宋徽宗的年龄,宋徽宗 之耻,靖康之耻宋徽宗死得有多惨

    被押解回金国的京师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沿途,金军官兵在饮酒作乐时,常常强迫宋徽宗和宋钦宗像侍从一样侍立一旁,他们的两位皇后则像歌姬一样唱歌跳舞助酒。普通的嫔妃宫女,则经常遭到金军士兵的调戏,多名未婚女性因此怀孕。靖康二年(1127)正月时,金将翰离不曾专门颁布了一条针对女俘的命令,即“元有

  • 野史传闻,戚继光曾斩子立威,此事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戚继光野史,斩将立威,戚继光斩子立威

    戚继光斩子这个故事,主要依据的来源是第二十八卷〈戮子〉记载:根据上面两则,民间的戏曲和传说中,传闻着戚继光有次打仗,他命其子戚印为前锋探路。戚印出发不久,遇上迷雾,视线不清使他迷路,他任务未达成,就撤退回营。戚继光得知后,怒其违反军令,下令将其斩首。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在福建、浙江一带,还有号称是戚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