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673 更新时间:2024/1/18 16:15:04

卫拉特部

卫特拉部,并不是蒙古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新疆北部,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南部的广大地区,长期盘踞在此地,建立过多个政权。14世纪,随着元朝蒙古人的衰微,卫特拉部逐渐将势力向漠南渗透。

明永乐初年,脱欢带领的卫特拉部已经成为漠北最大的政治势力,他把具有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立为傀儡君主,并打着蒙古正统非旗号不断蚕食蒙古势力鞑靼的地盘,草原上最大的两股政治势力不断发生摩擦,互相谁也拿谁没办法。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对蒙古人的鞑靼势力进行了多次征讨,卫拉特人见到有机可乘,于是便和明朝联手,不断削减鞑靼的势力,终于一次又一次的征讨中,鞑靼势力逐渐向北退却,卫拉特人的控制疆域彻底与明朝接壤,于是明朝与卫拉特人便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永乐帝的军事实力实在强横,卫拉特人还是对大明朝低下了他们的头。

自此后,明朝便以“瓦剌”称呼他们,由于瓦剌人游牧民族本质不变,所以他们与汉人的马牛羊及皮毛生意是其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最重要来源,鉴于此,明朝与瓦剌人开边贸各取所需,直到明英宗的上台。

此时瓦剌首领已经换成脱欢的孙子也先,他是个有雄才大略一心想要恢复大元帝国荣耀的野心家,但是即便如此,黄金家族血脉脱脱不花仍然是大漠上公认的大汗,他虽然手无实权,但随着瓦剌部的壮大,追随脱脱不花的部落也就逐渐增多。

也先此时也颇为忌惮脱脱不花,这从土木堡之变时就可以看出。也先率领瓦剌主力进攻大明的时候,有两支队伍负责从东面进攻,永乐帝费大力气苦心经营的女真族建州卫和海西卫遭受重创,逼迫这两卫的女真人不得不退回白山黑水之间,为后来的大明埋下隐患,从此事便可以看出原来的傀儡脱脱不花已经有一定实力,说是羽翼渐丰也不为过。

这就造成了大汗与太师也先之间的矛盾开始增大。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做了什么会让瓦剌逐渐崩溃?

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积极采用防御政策,与瓦剌开通“马市”以安其心,而瓦剌的问题就出在这个“马市”上,随着“马市”利益的矛盾冲突最终瓦剌逐渐崩溃。

瓦剌崩溃的外因是明朝采取的离间之计。

明朝于谦等人采取了最传统的“离间之计”,极力拉拢脱脱不花,而对也先则采取相反的态度。虽然是老一套的办法,但却是对草原诸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来脱脱不花对有名无实的傀儡颇为不满,而随着大明对他的态度转变,想从“马市”捞一杯羹的草原诸部皆纷纷依附于他,短短时间内,与也先的矛盾变的尖锐起来,随着脱脱不花的实力急剧膨胀,他开始想摆脱也先的控制,他率先将自己与也先姐姐生的孩子废除掉储君位,而另立与其他女人生的孩子为储君。

于是依靠亲缘关系维持的君臣关系就此结束,也先认为这样的傀儡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景泰二年,明朝的政策有了显著的效果,也先杀掉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号称“大元天圣大可汗”,他打破了“非黄金家族不得称汗”的规矩,表面看起来瓦剌在也先的领导下,对蒙古做到了统一,但内部已经埋下了祸根。

从内因看,瓦剌领导下的蒙古各部矛盾重重。

也先的即位,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卫拉特部与蒙古族之间的矛盾。在草原上,成吉思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的血脉子孙才有资格在草原称汗,也先打破了这个铁律,意味着蒙古各部对他的离心离德。

然而,也先为平衡内部部族的矛盾,将祸水再次引向明朝,不断对明朝边疆重镇发起进攻,鉴于此,景泰帝和于谦等人适时调整“马市”政策这个大杀器,引起蒙古人对也先的仇恨,终于在景泰五年,被部下阿剌知院所杀。

按道理横跨中亚的卫拉特大帝国不应该因也先一人之死而崩塌,但事实上瓦剌的崛起和它的崩溃都源于其内部的部落依附制。在卫拉特崛起时,游牧民族遵从强者,遂纷纷依附,这才使卫拉特部迅速滚雪球一样膨胀,这种联盟式的帝国表面看起来强大无比,但其实政治结构非常脆弱,一旦他们追随之人死去,依附的各民族会纷纷散去,也先之死导致了这个强大的帝国很轻易的就土崩瓦解,可谓是“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也先死后,北方少数民族内斗了将近三十年,如果这个时候明朝再次遇到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一举解决“北虏”之患是机会相当大的,然而明朝却再无进取之心,以致被明朝建国后一直打压的鞑靼人慢慢恢复了元气。

到了成化帝年间,鞑靼人已经完全取代了瓦剌人,逐渐成为草原大漠之王,其首领号称“达延可汗”,明朝称其为“小王子”,是个也先一样的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不仅寇边大明,更是把瓦剌人赶往西边。其后人“俺答汗”更是将瓦剌人的势力完全剿灭后,于嘉靖二十一年突入关内,包围北京城,酿下庚戍之变。

至此,瓦剌人已经完全找不到踪影,想必不是被俺答汗剿灭,就是逃离中亚地区继续向西发展了,直到清朝准格尔部的壮大,似乎还带有一丝瓦剌人的影子,其他的都湮灭在历史尘埃中,再无踪影。

结语:瓦剌人之消亡,根源在也先,也先之惨剧,在于其狂妄自大,狂妄的本钱则来源于对明朝的“土木堡”大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明朝付出举国之兵的大败,引发了瓦剌人内部最终的矛盾,使其走向灭亡,如果说明朝帝王励精图治,草原大漠将都会是大明的领土,奈何后来的帝王一个不如一个,如宪宗孝宗守成之君有,而剩下的都是昏君奇葩,最后在漫长的内耗中国力衰落,倒在了农民起义中,境遇与也先有何不同?

更多文章

  • 北宋面积有280万,南宋只剩200万,丢掉的80万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和北宋的版图变化,南宋与北宋的国土面积,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了哪里

    北宋只存在了160多年,就被金人给灭掉了,1127年,金兵南下侵宋,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其实但是金军并没有打算一举端了北宋,只是想下来抢点东西,不料北宋尽是一批昏君奸臣,在他们的神操作之下,宋徽宗、宋钦宗被虏去了,北宋彻底灭亡,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汉人最丢丑的一次了,比五胡乱华还要

  • 崇祯亡国的原因:不是错杀魏忠贤,不是冤杀袁崇焕,而是用错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魏忠贤与袁崇焕,崇祯为啥杀魏忠贤

    崇祯继位之初,只有女真在外的威胁,国内还是比较安定的,偶尔某地会有点天灾而已,如果这时的崇祯懂得知人善任,那么他就不会搞得最后一败涂地,很多人说崇祯的失败,归结于他杀了两个人,一个是魏忠贤,一个是袁崇焕。魏忠贤在的话,可以制约东林党人,而袁崇焕在的话,可以抵御关外的清兵,镇压国内的造反,事实真的如此

  • 大明的仁宗朱高炽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皇帝朱高炽死的原因,朱高炽之死真相大白,历史上的明仁宗朱高炽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朱高炽于1424年9月即位登基至1425年5月“无疾而崩”,不到一年的时间。根据《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的记载,朱高炽属于“无疾骤崩”。也就是说没有生病在没有任何征召的情况下,骤然驾崩,让后世猜测不已。那么“无疾骤崩”的朱高炽真的是“无疾骤崩”么?今天与大家一起探究下朱高

  • 崇祯自缢后,南明朝廷本还可以翻盘,为何后面却被清军全歼?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崇祯皇帝自缢始末,崇祯自缢图,揭开崇祯皇帝自缢的秘密

    从宋朝开始,江南一带便水陆两便,是四通八达的富饶之地,崇祯皇帝死后,让明朝群龙无首,其实只要有一个新皇帝出来,照样能带领将士们翻盘,而且江南一带多才子,这里一直是明朝三分之一的国库收入来源,南明占领了这篇区域,完全还可以翻盘,重塑大明江山。李自成在北京城内,没有蹦跶多久就败亡了,当时清军和吴三桂对他

  •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棣和建文的能力,朱棣与建文,历史上朱棣找到建文了没有

    这个问题600年来一直以困扰着后人,尤其是夺其帝位的朱棣更是担忧。但是《明史》中说他在城破之时被烧死了,又说他化妆逃跑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建文皇帝本纪》这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他们也不知道建文皇帝去了哪里,因此记录的也是模凌两可,

  • 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报答刘继祖的恩情视频,朱元璋怎么报答地主刘继祖,朱元璋死后刘继祖怎么处理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场席卷凤阳的瘟疫,给原本安贫乐道,家庭和睦的农民朱家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一家子的家长朱五四,连同他的妻子陈氏、大儿子朱重四以及大孙子在一个月内相继毙命。朱重四的媳妇王氏带着小儿子朱驴儿(即朱文正)逃回了娘家。原先的七口之家,瞬间只剩下朱五四的小儿子朱重八。这位朱

  • 当今社会姓朱的人,为何都不是朱元璋的后裔?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广东姓朱的是朱元璋的后代吗,所有姓朱都和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允许平民姓朱吗

    朱元璋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后,对贪官污吏十分厌恶,因为早年他就是因为贪官搞得家破人亡,饭都没得吃包,对于浪费粮食的行为,朱元璋也无法纵容,为了让自己的家人永远有饭吃,朱元璋继位之后,颁布了一跳法律,保证了朱元璋的后裔衣食无忧。朱元璋规定,所有皇家朱姓的子孙后代,都可以世代封爵,

  • 澶渊之战中宋朝取得了胜利,为何还要签订不利于宋的城下之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澶渊之战宋朝有可能击败辽国吗,澶渊之战宋朝将领,澶渊之战宋朝打输了吗

    从高宗发动高粱河战役后,宋辽战争不断,持续了二十多年,双方伤亡不断,澶渊之战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辽发动这次战争的主要目的还是胁迫宋言和。澶渊之盟后,宋给辽银币、绢等,换来停战和互通有无,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首先,澶渊之盟利于百姓生存。除了寇准,真宗和多数大臣都是惧战的,胜战之心不强,而且双方实力那时也

  • 他是宋朝的一位懒诗人,一生只留下两句诗,如今人人都会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最厉害的诗人,史上最懒诗人一生写了二句诗,宋代最懒诗人

    这位诗人名叫苏麟,生卒年均不详,北宋诗人。曾担任杭州属县巡检,但却一直没得到提拔,这使他心中有些郁结。恰巧,那段时间,范仲淹正镇守于杭州。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经常举荐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才子,使得很多没什么家庭背景的人,都能够入朝为官。当然,他也不是什么人都举荐,必须得是他认可的能人,他才愿意提携。而为

  • 百废待兴的南宋,为何在“买马”上能与北宋相提并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宋与北宋的关联,南宋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宋朝为什么会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作为南宋王朝的开创之主,南宋的初始局面很不好。由于金国的南征使得南宋的军事经济得到巨大的打击与破坏,而骑兵训练时间长,耗费资金大,相比于步兵来说十分昂贵,而且南宋朝廷买马的难度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宋高宗竟然还敢去建立骑兵部队,而且拥有了可以匹敌北宋规模的骑兵。这让我们不禁疑惑南宋朝廷的马匹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