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座博物馆用钢3500余吨,如今变成网红打卡地:张之洞与武汉

这座博物馆用钢3500余吨,如今变成网红打卡地:张之洞与武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21 更新时间:2024/1/25 12:01:25

世界睡了,你们醒着。

历史与科技的结合,过去与现代的碰撞,“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是武汉之行不可错过的博物馆之一。这是国内唯一反应张之洞与“汉阳造”的专题馆,也是目前国内第一座综合性工业博物馆。

北滨汉水,东望梅子山,在汉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闻名中外的“汉阳铁厂”,曾被西方列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它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创办与辉煌,在武汉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之洞与武汉之间的相互成就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提到张之洞,一定会紧连“汉阳造”,说起“汉阳造”,不可没有张之洞。一人一城之间的深厚历史,在武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内都有迹可循。

然而能够全面、又打破常规的历史展现,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不可不去。这一座“飞檐翘角”、形似方舟的博物馆,不仅承载着百年历史化与汉阳辉煌,也变成了众人趋之若鹜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走进博物馆,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开了一套全新的叙事视角,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令许多人为之迷恋。

这座博物馆是在原“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基础重新原地扩建的,是武汉第一座全钢结构建筑体,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所设计,万科公司和武钢集团联合扩建,分为地上地下共7层,共用钢3500吨。

武汉的博物馆很多,但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可以说是整个武汉最具有设计感的博物馆了。

在这3500余吨的钢铁结构博物馆内,既打破常规的工业设计,也运用了许多现代科技,令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畅游的同时,也能够与历史完全地“互动起来”。

馆内以黑红色调为主,整体风格简约大气,肃穆沉稳,几组合中夹带着浓郁的工业风,这意味着当年张之洞创办钢铁企业的历史缩影,且大量非正交的构件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光影结合,又显示出冰钢铁的艺术与柔和。

位于三楼的多功能活动厅可以称得上是整个博物馆最受欢迎、人气最高的一层了。这一层主要内容有“历史学家看张之洞”、“张之洞在武汉”、“放映室”、“张之洞的《智库》”、“张之洞图书馆”、“张之洞的《劝学篇》”。

在陶冶情操,感受历史的同时,这里也成为了一个疯狂拍照的好去处,吸引了不少年轻女孩前来打卡。

但在三楼的有关张之洞“内容”之间,既充满了耳目一新的设计感和科技力量, 也让历史文化内容呈现的与众不同,令人不由自主“置身其中”,想要一探究竟。

张之洞是谁?

张之洞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年自号抱冰老人。他是晚清重臣,也是洋务派首领,1889年调湖广总督。

他与武汉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

张之洞督鄂18年间,为武汉建设与发展,几乎涉足了所有领域,包括有钢铁、兵工、纺织、造纸、剪裁、教育、农业等。他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为武汉早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武汉人亲切称为“武汉城市之父”。

“汉阳造”是怎么回事?

在张之洞创办的众多企业中,“汉阳造”最负盛名,响彻中外。像钢轨、铁料、枪炮、弹药等产品都被称为’汉阳造’”。他所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首个,也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也是武汉崛起的象征。

1985年汉阳钢厂划属武钢,武钢接过了汉阳铁厂的’火炬’,中国钢铁工业在汉阳掀开了新的一页。

这位凭借一腔热血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为武汉、为湖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的汉阳铁厂,已成为武汉市区重要的历史遗址之一,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在遗址门前竖立着一座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走进门楼,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半身塑像映入眼帘,这里是原先为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后在其基础上重新原地扩建,即为今天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博物馆内收集了当年汉阳铁厂大量的图片与实物,在现代科技和大胆构筑的设计中,张之洞与武汉之间的历史渊源,一目了然又耳目一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临终前留下两道密旨,为何确保乾隆60年无忧?专家:算无遗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为何传位给乾隆,雍正的临终遗言,雍正临死前留下的秘密

    后来的朝政和社会之所以顺风顺水,完全雍正作出了贡献。在不少人的心中都认为康熙为平定天下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他用自己的能力抓住了鳌拜,平定了三藩,还收复了台湾等多个地区。为我国疆土你的收复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后来他还用自己的之前扫除内忧。从这点来看,他既解除了内忧,还解除了外患。为我国以后的不断发展奠

  • 清朝十二帝中,皇帝有作为的有两位,皇后有作为的仅有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十二帝简历,大清十二位皇后名字,清朝十二帝顺序顺口溜及年号

    孝慈高皇后:她是努尔哈赤的正妻,是被追封为皇后的,一共生下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皇太极,可惜年仅29岁就去世了,她去世之后,对努尔哈赤打击很大,但后来努尔哈赤还是娶了别人,毕竟需要传宗接代啊。孝庄文皇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是顺治帝的生母,也就是电视剧《康熙大帝》中的孝庄太后,她一生经历过顺治帝、康熙两

  • 清朝的有些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有多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百多年前的宁古塔,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气候寒冷是一个让人害怕之地,顺治时期,右少詹事侍讲学士方拱乾被流放这里,他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这里生存条件之恶劣,犯人到了这里十死无生。从顺治开始,清朝将宁古塔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为什么选择这里呢?有以下几个原因1

  • 清朝的皇室早上5点就起来了,他们起床之后都做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变态的早起制度众所周知,清朝的皇帝是最勤奋的,即使是清末如此不堪之时,清朝也没有出现一个胡作非为的败类皇帝,这都归功于清朝严厉的家法,正如清朝人自己所感叹的那样:“本朝家法之严,迥绝千古”。而让清朝皇帝从不敢懈怠朝政的原因就是清朝的起床制度。清宫中生活的皇帝后妃们,每天早上5点就必须准时起床,开

  • 牌匾题写:天下第一家,乾隆看后大怒,听完老翁解释,他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写的牌匾,乾隆牌匾题字图片,乾隆年间牌匾题字讲究

    据说有一天,乾隆游江南来到杭州,当地有个气势恢宏的宅子,当地人说是刘府,乾隆听说后便前去观看,果然看到楼阁连云,精雕玉砌华美无限,一看就是气势非凡,乾隆正打算进去拜访,可他刚走到门口,看到刘府牌匾上题写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乾隆一看这五个字,顿时心里发怒,他心想朕富有四海,全天下所有东西都是朕的

  • 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雍正多次为她破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年羹尧妹妹简介资料,历史上雍正的贵妃,雍正的贵妃都有哪几位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自康熙五十年进入雍正潜邸到雍正三年,年贵妃薨逝,雍正皇帝共生育了三位皇子、一位公主,皆为年贵妃所出。也就是说,自年氏来到雍正皇帝身边,就独得雍正皇帝恩宠。雍正三年,年贵妃病重,雍正皇帝甚至将其病重之因归结到了自己的身上,认为是“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榷诊治,以致耽延日久”

  •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皇帝是怎么对待他家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影视严羹尧顶撞雍正视频,十四阿哥和王羹尧,雍正吃鲨鱼皮鸡汁羹

    我们先说年羹尧的子女,再说年羹尧父兄。年羹尧一生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位是纳兰氏,可惜没几年就去世了,生了年羹尧长子年熙;第二位妻子是辅国公苏燕的女儿觉罗氏,除了年熙,年羹尧其他几位成年的儿子年富、年斌、年兴、年寿都是觉罗氏生的。觉罗氏也不简单,她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年羹尧的长子年熙在年羹尧出事以前

  • 邲之战前晋楚虽均矛盾不断但楚国解决内乱不留后患故可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晋楚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晋楚争霸楚国为什么被打败,晋楚争霸楚国败了多少

    邲之战前,晋国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都处于缓慢衰退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衰退,却是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因为秦国试图偷袭郑国,让刚经历国丧的晋人极为不满。在晋国正卿先轸的竭力推动之下,晋人联合陆浑戎在崤山下伏击了秦军,让秦国损失惨重。因为崤之战,秦、晋两国反目成仇。

  • 楚国贵族阻碍改革,缺乏人才上升通道导致丧失与秦国抗衡的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和楚国,楚国的崛起过程,战国末期楚国多少兵力与秦国抗衡

    而楚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是普遍的产稻区,土地肥沃,这使得楚国所有的粮食产量相当充足。在生产技术方面,它生产的丝织、刺绣、漆绘均十分先进,它在开矿、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绩。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应该是楚统一全中国,怎么到了战国时变成了远在边陲的秦统一六合。那么楚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贵族们

  • 春秋之后殉葬制度逐步减少,但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废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殉葬制度被谁废除,哪个朝代废除了殉葬,春秋战国时的葬制

    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最为残酷血腥,令人发指的殉葬,远远超出墨子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的标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人类的行为呢?这要从臭名昭著的“人殉制度”说起。人殉制度殉葬是先秦之前的野蛮风习,贵族们生前钟鸣鼎食,死后还要本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