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我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之后对女性产生的偏见,在那个完全不公平的社会状况之下,社会中的女性从多方面受到了压迫和剥削,尤其是在受教育方面,她们多数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守闺中。基本没什么文化程度。
但是有话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洪流之中的“才女”也有很多,比如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蜀中才女卓文君等等,其实这样满腹诗书的女子还有很多,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位才女喜欢对对子,而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对联”来为难和尚,谁知道这和尚对出的下联却让这位才女羞涩无比。
“对对子”的大繁荣
“对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宋朝的时候大范围的产生和普及,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条件有限,闲暇之余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对于当时的文人墨客来说,唯一的娱乐就是用文学来相互切磋。
以唐朝为例,无论是吃饭喝酒,还是外出游玩,吟诗作赋就是当时人们的常态,不过时间久了,这种文学形式的弊端也就体现了出来,虽说能够展现文采,但是限制性太强,没有互动的趣味性,直到宋朝,“词”的出现开启了文学形式的新纪元,对子也在此时出现。
词的限制性不像诗句那样刻板,文人们只需要作出上阙,其余参与者需要按照上阙的格式完整的对出下对,甚至还可以多个人对出不同的下阙,而后再择定好坏,这种自由的娱乐形式一经出现就很快受到了追捧和喜爱,开始大范围普及,就连地位不高的女性也能够接触。
此后对对子这种文学形式逐渐由娱乐变成了挑战,一众的爱好者总是喜欢出一些角度刁钻的难题来相互为难,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之下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对。
痴迷于对对子的苏小妹
而今天我们说到的这个人也是非常的喜欢与人对对子,她就是苏小妹。对于苏小妹我们是非常陌生的,但是仅凭猜测就可以将她的身份拿捏个八九不离十,说到宋朝,再说到“苏”这个姓氏,基本都可以和当时著名的“三苏”联系在一起,没错,苏小妹还真是豪放派大文豪苏轼的妹妹,并且在才华方面丝毫不输自己的兄长和父辈。
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苏小妹从一出生开始就对文学无比热爱,尤其是“宋词”以及对子,苏小妹已经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生活中,甚至自己嫁人都是通过对对子的形式进行的。
相传当时宋朝有一位叫秦少游的男子看中了苏小妹,想要娶她为妻,结果就在迎娶的当天,直接将前来娶亲的秦少游关在了门外面,并告知他说对完对子才可以进来,以此来测试他的才华。而后不等他回答便出了题目。
只听苏小妹出上联,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秦少游自然是有所准备,便直接答道,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这才获得了进门的机会,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后来饮酒入洞房的时候,都有一个对子为难秦少游,好在被他一一化解。
由此可见苏小妹对于“对对子”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在婚后,与同样热爱对子的秦少游可以说是意趣相投,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去游玩,总喜欢以此取乐。
与和尚的文学切磋
而苏小妹不仅喜欢和自己的相公对对子,面对其他人时,也总是想和他们切磋切磋。有一次苏轼要和自己的朋友外出游山玩水,苏小妹在听说之后便要一同前往,她知道自己哥哥的朋友都是文学才华出众的,如果自己同行那绝对是获益匪浅,所以在苦苦哀求之下,苏轼最终同意了和妹妹一同前往。
而后一群人便是游览于山水之间,几人玩的不亦乐乎,很快就来到了一座寺庙,这也是此次出行的目的地,因为苏轼和这寺中的高僧关系匪浅,所以过来做客。
但此时的苏小妹却很不服气,她本以为自己的哥哥认识的都是一些满腹经纶的豪杰,却不曾想还有这早已看破红尘的出家之人,所以当即决定为难一下这位高僧。
于是在打了招呼之后苏小妹直接对高僧出对,“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大致意思为,人曾经是僧人,怎么能成佛呢?随口发问便是经典,发问的同时巧妙地利用了字形的组合,可以说是难题一道。
此时这位高僧也非常感慨苏小妹的才华,在短暂的思考之后他也是毫不示弱,直接对到,“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这句话很巧妙的利用字形对苏小妹的偏见进行了回怼,堪称工整,周围人都投去赞许的目光。
这让苏小妹来了兴致,于是再次抛出了一个对子,“面对面吃面”。这个对子相比于前一个来说难度大了不少,虽然简短,但是第一三五个字相同,不仅如此,前两个面的意思与第三个面的意思不同,分别指人和物,苏小妹原本以为这次可以让和尚哑口无言,谁知道和尚很快就有了答案。
和尚不做停留的说到“心连心贴心”,苏小妹稍作解读之后脸瞬间就红了,因为这个对子除了完全对应之外,还巧妙的表达了男女之情,心连心指的就是夫妻,而后的贴心指的就是相爱的心意,苏小妹再怎么也是女子,所以很快羞红了脸。
结语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一山还有一山高,不要轻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挑战自己不熟悉的人,很有可能到最后出丑的是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