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1362年的某一天,天色未明,残月在天,一片寂静。南京城门口一众士兵各自努力睁着沉重的眼睛使劲站着,心中嘀咕“换岗的咋还不来?”
突然,只听得远方马蹄声声,越来越近,众士兵瞬间清醒,各自挺枪举刀绷紧了身体。
“吁!”
一人一马停在了城门前。众士兵这才看清,骑马人身后背了一杆小红旗,旗上写了四个大字——马上飞递。
这是八百里加急!
众士兵慌慌打开城门,一人一骑飞马进城......
飞递被送到了吴国公书案上。吴国公正是朱元璋,他打开那飞递一看,很是高兴,说道:“本王西南无虞也!”随之传令,“前方大捷,将士辛苦,本王当亲临城门迎接得胜之师犒赏他们,以提振军心,以振奋民心。”
多好的事。
这一天,朱元璋当先,骑一匹高头大马,随从无数,一群文官端坐马背,皆高帽宽袍,板着臭脸,倒也庄严肃穆;几员武将皆盔甲鲜明,个个扬刀挺枪,纵马奔驰,后面又是一群骑兵,个个也顶盔衣甲,凶神恶煞。
马队过处,烟尘后飘,好不威风。
天高云淡,微风习习,好大一幅“朱”字帅旗烈烈有声,紧跟朱元璋马后。
朱元璋,果然是威武大英雄。
看看就要到城门,朱元璋正要放缓马速。
忽然!
平地上一股逆风刮起。
好大好怪的风,只吹得烟尘倒卷,帅旗回头,众人眼迷,一时间也顾不得官仪阵仗,纷纷举手遮眼挡沙。
再睁眼,不得了,朱元璋不见了。
众人忙寻,原来他们的大将军被那副超大的帅旗卷了进去,正坐在马背上动弹不得。
众人忍笑救出了朱元璋,请朱元璋继续前行。
朱元璋却笑不出来,心中暗思,“都说老子应天之命当为天子,这是不是老天在警示他儿子我老朱前面有危险?”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
朱元璋下令,“回马,通知城外军队暂缓进城,犒赏三军继续,请有关职司认真执行,务必做到三军人人有赏,个个高兴。我很忙,就不亲自参加了。”
众人勒马回头。
奔驰中,朱元璋又下令某人,“给我偷偷地好好查查,老天刮如此大怪风示警于我,一定有人在后面那城门搞鬼。”
忽地平地起怪风救朱元璋云云,当然是编故事胡说了。
大概率是明朝的御用文人编出来神化朱元璋的,也可能是说书唱戏的为了吸引听众而胡编的。
但是,胡编也是要有点影子的。在1362年还真发生过刺杀朱元璋的大事件,朱元璋也确实有一次说好了亲自去城门口迎接得胜之军走到半路却忽然拨转马头回去了。
公元1362年,是元至正二十二年,小明王韩林儿大宋龙凤八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不算超级大人物,他的官职是大宋国“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翻译一下,此时朱元璋大概就是韩林儿大宋国政权下的“江南解放区”领导人之一吧!
此时连韩林儿也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势力而己,朱元璋充其量只是名地方小军阀。
小归小,朱元璋工作干得很认真,一个大一统政权应该有的工作部门他都有。
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占据了应天府,视应天府为根据地,加意经营。应天被朱元璋整得好似个铁桶似的。什么元朝的探子,张士诚的间谍,陈友谅的特务,城里面肯定是有的,但要想近朱元璋百米之内,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虽然这时候后来凶名滔天的锦衣卫还未成立,但锦衣卫的前身已经运作良好了。朱元璋每次出门,身边除了武装亲兵之外,还有检校无数以各种身份隐藏在周围人群中,以及军队各单位中。
但有异动,立即启动。
这些检校并不是正式官职,也许这个检校是某一处的文书,办案牍工作的;也许那个检校是一名小军官,主要工作还是打仗;也许另一个检校根本就是普通一兵,身单力薄的,打仗还不怎么行;也许再有一个检校根本就是街上卖烧饼的,看他忙忙叨叨,生意还不咋地;那时候,应天府中,游方的郎中、驾车的马夫、衙门的衙役、老爷的幕僚等等,甚至乞丐都可以偷偷地领一份闲差去做一名检校,反正有些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干一份兼职呗,说不定走运能发财升官!
史有明载,那一次朱元璋突然拨转马头取消亲自犒赏三军的奇怪行为,并不是因为天降大怪风,而是他接到了隐藏在即将被朱元璋亲自犒赏的军队中一名叫做“宋国兴”的检校密报。
“丞相,城外您将要犒赏的军队有异动,请停止犒赏安排。”
一调查,异动还真有,城外军队前锋准备趁朱元璋站在城门口犒赏军队之际,朱元璋讲话的时候,暴起杀人。暗杀主使者就是领着即将被犒赏的得胜大军的主帅——大宋国“江南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邵荣。
翻译一下 ,所谓“平章政事”是元朝的官名,韩林儿也拿去用了,就是“常务副丞相”的意思,文言文说法是“丞相之贰”。
即使说,这个准备暗杀朱元璋的邵荣是朱元璋的二把手。
二把手最难做啊!升职不敢想,干错就丢人。
朱元璋的二把手邵荣,他在红巾军的资格要比朱元璋还老。
十年前,1352年正月十一,朱元璋继岳父郭子兴在定远县初起兵,邵荣就跟着了。十一天后,郭子兴兵进濠州,邵荣就在军中。
而,这时候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饥一顿饱一顿呢!还没有接到汤和邀他入伙的信呢!
在郭子兴大军进濠州的时候邵荣具体是不是领兵官,虽史无明载,但大概率应该是的。因为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他是一名很会打仗的战将。虽然《明史》中没有邵荣的条目,但《明史》在《常遇春传》中不经意地提到邵荣的时候写道:“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
你看 ,那时候邵荣在朱元璋集团中和徐达常遇春并列为最著者三,且邵荣位还列在徐达和常遇春前。
有点意思。
另外,郭子兴死后,韩林儿和刘福通也很重用邵荣,让他做了朱元璋的上级就是证明。
对!在1361年之前,在韩林儿政权中,其实邵荣的职位一直就比朱元璋高。早在朱元璋打下应天之前,邵荣就是“江南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了。朱元璋打下应天之后,韩林儿给朱元璋的职位才是“枢密院同佥”而已。
“枢密院同佥”是军事干部,四品武官,和常务副丞相是不能比的。
此时,邵荣是朱元璋的顶头上司,行政领导。
再后来嘛!朱元璋实在太猛,兄弟伙又多又给力,抬着朱元璋步步高升。
不久,韩林儿圣旨到了应天,朱元璋由“枢密院同佥”升“江南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也就等于和邵荣同级了,军政民政可以名正言顺一把抓了。
然后,朱元璋的兄弟伙们继续使力,耿炳文克长兴,徐达拿常州,朱元璋亲自打下宁国,赵继旭(邵荣的人)又得江阴,徐达再克常熟,胡大海打下了徽州,常遇春拿下了池州,紧接着廖大亨拿下了特大城市扬州。转过年,常遇春再克衢州,胡大海又拿下了处州。
一时间,江左,浙右都成了朱元璋的地盘。
当然了,名誉上也是小明王韩林儿大宋国的地盘。
这么大的功劳得升官加爵啊!不然有功不赏,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
韩林儿传圣旨,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得,朱元璋和邵荣上下颠倒,朱元璋成了邵荣的直接上司了。
哪儿说理去。
邵荣很不服气。
令他不服气的还在后面。
“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这官很大很大了,不能再大了,再大就是封王封国公了。
但韩林儿觉得不够大,小朱很能干,再升一级得了!
转过年,1361年正月,正是加官进爵的好月份,朱元璋得封吴国公。
邵荣杀心自此而起。
可是杀一个国公哪有那么容易!邵荣又不能在办公室遇到朱元璋的时候亲自操刀而上,再说他也不一定打得过朱元璋。
暗杀朱元璋这种工作需要仔细安排,串联人马,等待机会。
邵荣串联到了赵继祖。
赵继祖,一方豪强,文武双全。
先说武:大元至正五年,朱元璋17岁,正流浪四方,说是化缘,其实是要饭。而赵继祖已经赶赴科考场,一举而得武举人功名了。武举人可不是武秀才,会打架胆子大就行,武举人上得考场除了需要马上步下打倒一个个对手之外,还是要考兵法韬略的,是要会读书的,起码读得懂武经七书才行,怎么也得看得懂地图吧!还要会写文章,起码得会写战场报告吧!
即是说,论打仗,人家赵继祖科班出身,正规军来的。
再说文:元朝不怎么重视文人,但是赵继祖天生好读书,日日《左传》和《春秋》不离手,这两本书可都是讲治国安邦大计的图书,帝师必读物。
赵继祖志气不小。
可惜元朝不给力,没重用武举人赵继祖,任他在家中闲度日月。
后来红巾军起,赵继祖这种人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他拿出家财聚了一群乡兵占住了湖北枣阳县,意图做一番大事业出来。
可惜文武双全的赵继祖尽管本事很大,朋友却很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成名太早,真心朋友难找。
而造反这种大事业是特别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个朋友为事业献身,造反也就是瞎胡闹,闹不大的。
结果,赵继祖连陈友谅那个衙役都打不过,被追的东奔西走,没个去处。
后来听说朱元璋那人不错,于是率队去投。
朱元璋确实不错,把滁州给了他安顿人马,封他做滁州署指挥同佥。毕竟是文武双全的武举人嘛!赵继祖打仗还是很有能力的,屡立战功,后来升了中书省参政。参政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六部侍郎吧!副部级干部,赵继祖官也不小了。
可是,朱元璋军中勋贵皆是安徽人,连邵荣也是安徽人,很少有湖北人。
赵继祖还是没有朋友,连个老乡也没有。
朱元璋的子弟兵,那些淮右集团的家伙们,一个个全是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家伙,赵继祖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那些家伙呢,也一个个自持“打仗有什么啊!老子不读书不考武举也会打仗,打的还不错。”他们和整天手捧《左传》《春秋》的赵继祖也没有主动攀谈的意愿,“老赵太他妈装了。”
一句话,赵继祖尽管自负文武双全,是个大人才,可是他交不到朋友,很是孤独寂寞。
在赵继祖的心中,他的待遇和官职都是他一刀一枪硬打来的,可不是老乡照顾老乡得来的。
邵荣和赵继祖两个不得意的人走在了一起,多少次密谋,多少次商谈,皆不得法。
只好等了。
等了一年,终于机会来了。
处州苗人作乱,朱元璋派了邵荣领兵去讨伐,赵继祖也在讨伐军中。
处州苗人叛乱很容易就被平息了,按照流程,邵荣派了人快马加鞭回应天报捷。然后和赵继祖领着得胜大军徐徐而行。倒也不错,起码比在应天城里天天应付那帮淮右人舒服多了,心不烦。
正行间,快到应天了。忽然传来了朱元璋的命令,“老邵,你们这次表现不错,为了体现我军威武以及体现我老朱爱兵的形象,我决定亲自去城门迎接你们,并带去大批酒肉犒赏三军,请做好准备工作,军容搞整洁一点。”
苍天不负等待人,这不机会来了吗?朱元璋纳命来!
邵荣和赵继祖碰头,屏退了左右,两人计议了一番,找到了办法。
邵荣命令前锋立即停止前进,等候命令。然后把他和赵继祖的亲兵编成了前锋军,开了个小会,全副武装,前进!
两人的如意算盘是,城门狭窄,正是短兵相接的好地方。朱元璋人再多,他们也挤上不去,何况打的又是朱元璋措手不及、意料之外。另外,既然是犒赏三军,朱元璋身边文职人员应该多过武将,也不经打!
至于善后,也考虑好了。
邵荣是“江南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呢!除了朱元璋就是他最大了,很容易搞定的,手中又有现成的得胜大军,而朱元璋的兄弟伙多数都住在其余各地,并不全在应天。朱元璋一死,群将无首,翻不出花样的。
杀了朱元璋,占住应天府,关上城门,上报韩林儿,说不定吴国公就姓邵了,江左,浙右都归邵荣了。
好计谋,好周祥,也很胆大。
可惜,朱元璋有检校。
城外军中检校宋国兴见军队异动,很是纳闷。都到了城门口了,谁先进城不是进,为什么调来调去的?何况早就安排好了进城梯次,为什么一接到朱元璋准备在城门口亲自迎接犒赏三军的命令就忽然改变了计划呢?
宋国兴赶紧想办法把消息送给了朱元璋,“朱丞相,邵副丞相军中有异动,请停止犒赏接见安排。”
朱丞相朱元璋拨转马头躲过了这次被暗杀。
然后开始秋后算账。
帐算的也简单。
请吃饭。
鸿门宴,只是朱元璋不是项羽。
打了胜仗回来,请吃饭很正常,邵荣和赵继祖去了。
酒香菜香老远就闻见了,看来真有酒席可吃。
进得屋内,还未坐下,就被摁住了,有人拿铁链锁了他们脖子。
朱元璋出现,令二人坐下,又给倒了酒,座位前还放了筷子。
嗨,还真有丰盛酒席可吃!
朱元璋举洒杯劝酒并问邵荣,“我与尔等同起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这时候赵继祖已经被吓哭了。
果然文人多眼泪。
邵荣没哭,他拒绝了朱元璋的劝酒,对朱元璋说:“我等连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这是不服气啊!你老朱老婆孩子团聚在应天城过好日子,老子把老婆孩子押在应天城,出门打死打活,不公平。
邵荣没说出口朱元璋原来是他的手下,所以他才不服气。
也许说了,朱元璋没让往口供上写,也许他还大骂朱元璋了,骂朱元璋是个要饭的,明教叛徒,郭家的赘婿,还是个继女婿,靠老婆上位啥的。反正无活路了,骂个痛快呗!只是也都没能写到口供上去。
口供上接下来写的是邵荣转头对赵继祖说道:“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
哭什么哭!早动手好了,在濠州我就杀了这小子就好了。
然后,朱元璋喝着酒,看着手下绞死了二人。
对于朱元璋这种大人物来说,杀掉背叛者,倒是一道称心如意的好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