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洛、蜀、朔党争中的南北地域问题,是宋朝士人南北冲突的根源

洛、蜀、朔党争中的南北地域问题,是宋朝士人南北冲突的根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657 更新时间:2024/2/17 18:39:24

在他们的推动下,这一阶段的政治主题是“元祐更化”,有学者将其称为“元祐政治路线”。如众所知,是北宋后期政治纷争愈演愈烈的历史阶段,而在众多层出不穷的政治风波中,洛、蜀、朔党争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也是有宋一朝最为著名的地域性结党事件。

洛蜀朔党争之说源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一书,其略云:“哲宗即位,宣仁后垂帘听政,群贤毕集于朝,专以忠厚不扰为治,和戎偃武,爱民重谷,庶几嘉祐之风矣。

然虽贤者不免以类相从,故当时有洛党、川党、朔党之语。”对此,王曾瑜先生已经做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指出无论是苏轼还是程颐所受到的攻击,以及从元祐二年到元祐八年由台谏官挑起的多次政治纷争,都不能纳入洛、蜀、朔党争的背景之中;并认为元祐时期的政治风波十分复杂,不能简单用洛、蜀、朔党争的框架加以概括与解释。

一、对洛蜀朔党争的争论

一般认为洛蜀两党之间的斗争是洛蜀朔党争的开端,最早源于苏轼和程颐二人的矛盾冲突。综合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苏轼和程颐的争论集中于司马光治丧问题上的不同理念,尤其是“哭则不歌”与“歌则不哭”及食荤食素的礼节方面。

学界对此已经多有讨论,金诤先生认为苏轼和程颐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文、道之争;罗家祥先生认为洛、蜀党争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政治方面,其直接成因是苏轼等人触犯了司马光、吕公著为代表的旧党正宗势力。

王水照和粟品孝先生认为洛蜀之争是出于双方学术思想的严重分歧;诸葛忆兵先生认为除学术思想的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二人性格上的极大反差。

沈松勤先生认为元祐党争是意气之争;涂美云先生认为洛、蜀、朔党争兼具学术与政见之争;祁琛云先生则认为苏轼和程颐之争是权力之外的性格及处世方式冲突所致。

方诚峰先生更是力图跳出洛蜀朔党争的框架,通过对苏轼和程颐所受争议的仔细梳理,指出他们之所以备受争议,并非源于他们是所谓洛、蜀、朔党争的核心人物,而是由于当时正处在以王安石为戒的政治氛围中,苏轼与程颐作为最“接近”王安石的士人领袖,与“安静”的主流政治情绪格格不入。

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看法,但仍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果我们从南北士人之争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元祐时期洛蜀朔党争,或许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二、南北冲突带来的争论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洛、朔党之争源于苏轼和程颐二人在“司马光治丧事件”上的争论,实际上这一看法颇值得怀疑。

从现存宋代史料来看,找不到任何元祐年间程颐在政治上和苏轼冲突的材料。而且程颐当时唯一在政治上的龃龉,是和刘挚之间的关于太学条制的争论。

刘挚批评程颐“高阔以慕古,新奇以变常”,其贬低程度丝毫不亚于苏轼对程颐的评价,然而程颐也仅仅是“自辨理”,并没有发生像所谓洛、蜀党争那样的政治风波。

换言之,此后朱光庭等人对苏轼的攻击与程颐并无多大关系,洛党的存在也是很成问题的。既然如此,如何理解元祐时期苏轼所受的各种攻击呢?不妨先从苏轼对上述攻击之人的认识出发?

苏轼认为攻击他的人是司马光和韩维的追随者。事实上,这些人有着极大的重合度,而且其中很多人都与程颐关系较为友善。

李焘就指出“自苏轼以策题事为台谏官所言,而言者多与程颐善”。被苏轼视为“知旧”的“川党”重要成员吕陶也认为:“今韩维之上客、程颐之死党,犹指舜民之事以攻臣。”因此苏轼等人很容易将程颐当做攻击自己的幕后主使者,“吕申公(吕公著)为相,凡事有疑,必质于伊川。进退人才,二苏疑伊川有力,故极口诋之云”。

无论是“惟温是随”、“希光之意”的台谏,还是“韩维之上客、程颐之死党”,除极大的重合度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北方籍士人为主,拥有相似的文化风俗。

换言之,他们对苏轼的攻击还带有南北士人之争的成分在,这一点要从双方的分歧和结怨缘由说起。

从相关材料来看,苏轼与其攻击者结怨,大多源于他放荡不羁的行为方式。首先看程颐,苏轼自称“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

邵伯温在概括苏程结怨的原因时说道:“正叔多用古礼,子瞻谓其不近人情如王介甫,深疾之,或加抗侮。”

朱光庭的情况与此类似,据载朱光庭“为御史,端笏正立,严毅不可犯,班列肃然。苏子瞻语人曰:‘何时打破这敬字?’”

可见,学术思想及为人处世方式的差异,是苏轼与程颐、朱光庭二人结怨之端。南宋朱熹就对此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在回答弟子杨道夫关于“坡公苦与伊洛相排,不知何故”的疑问时,说道:“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故恁诋訾。”

除此之外,朱熹还进一步指出:“东坡与荆公固是争新法。东坡与伊川是争个甚么?只看这处,曲直自显然可见,何用别商量?

只看东坡所记云:‘几时得与他打破这“敬”字!’看这说话,只要奋手捋臂,放意肆志,无所不为,便是。”清代学者李绂也持类似的看法:“或谓苏氏尚机谋而薄经术,故老泉以荆公为奸;喜放达而恶检绳,故东坡以伊川为奸。”

事实上,苏氏“尚机谋”和“喜放达”是一体,其“薄经术”与“恶检绳”的学术特征和行为方式,再加上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成为了他和众多北方士人交恶的缘由。

三、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苏轼和其攻击者的分歧在于学术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上,也可以说是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一方面北方地区士人多学经术、试明经科,而南方地区的士人多学诗赋、试进士科。

另一方面,北方地区风俗的特点是质直纯厚,民众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再加上北方士人多学经术,故严守礼教;南方地区风俗的特点是灵巧轻扬、富有进取心,喜欢标新立异,往往善于诗赋文学,缺点是轻浮浅薄。

苏轼之学重文学轻经术,为人处世放荡不羁,尤其是其性情多有轻薄和恃才傲物之处,自然容易与朝中一些端庄严谨的北方士人发生冲突。

而苏轼在元祐旧党臣僚眼中的形象,正是“习为轻浮”和“尚气好辩”。其门生弟子及交游者的性格特点多和他相仿,也往往受到“轻薄虚诞”的批评。

苏轼的这些门生弟子和交游者也多为南方士人,他们所受到的批评正体现了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

“刘器之与东坡元祐初同朝,东坡勇于为义,或失之过,则器之必约以典故”,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

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朱熹的上述看法结合刘安世那句“子瞻固所畏也,若恃其才,欲变乱典常,则不可”,提示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苏轼及其门生弟子和交游者所受的攻击,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方诚峰先生通过梳理相关史料指出,苏轼所受的攻击主要是发生在其于元祐元年九月任翰林学士,以及元祐六年回京任翰林学士承旨和元祐七年再回朝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期间。而翰林学士、六部尚书是宋代最有可能成为执政的官职。

另一方面,苏轼和王安石一样富有文章学问,为一代文宗,与王安石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故苏轼在任翰林学士后成为一系列政治纷争的核心人物,反映了在“以王安石为戒”和以安静为尚这样的主流政治追求下,对苏轼入参大政、变乱典常的警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对苏轼入参大政、变乱典常的警惕和担忧,也和南北地域问题脱不开关系。元祐时期的北宋朝堂上流传着“闽蜀同风,腹中有虫”的说法。

按,“闽蜀同风”一说,至迟在晚唐五代就已出现,其最初主要指社会风俗方面。“闽蜀同风”这一说法最初主要体现在风俗方面,但是元祐时期“闽蜀同风”有了新的内涵,一是从原先的民间上升到朝堂,由风俗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二是在“闽蜀同风”后又增了“腹中有虫”一句,显然,这句话是有明确针对性,其针对者正是苏轼兄弟,所以才会引起他的勃然变色及当众反驳。

总结

苏轼等四川籍士人的政治表现在时人看来也和王安石、章惇蔡确等人引用乡党类似,如江西人董敦逸的一封上述中综合臣僚对苏轼等“川党”的批评,第一条就是:“苏轼、苏辙、范百禄辈,各有奏举及主张差除之人,惟苏轼为多。

或是亲知及其乡人,有在要近,有在馆职,有为教官,有作监司,有知州、军,不可以数考。

是致仕路有不平之叹。”据此可见,旧党臣僚的这些批评和司马光“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俱闽人,二参政俱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天下风俗,何以得更淳厚”的看法惊人相似。

故笔者以为,苏轼等川籍士人在旧党臣僚眼中与福建士人相似的负面形象,当是元祐时期“闽蜀同风,腹中有虫”说法产生的深层次的政治背景,而这一说法也为我们折射出隐藏在元祐洛、蜀、朔党争背后的南北地域问题。

更多文章

  • 泼在张居正身上的一盆脏水:他的一顶大轿三十二人抬,未免太扯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居正合集,万历皇帝张居正,世间已无张居正

    但张居正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新政”,用积极努力的态度和高超的治国理政之道,试图对危机深重的明王朝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全面革新,给明朝打了一针“强心针”,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朝灭亡的步伐,被后人视为“救时宰相”。 在经济上,他首创并推行“一条鞭法”,严厉打击地主豪绅、王侯将相们隐匿田亩、偷漏

  • 皇帝要杀外甥,皇后穿一身补丁衣服,朱元璋当场湿了眼眶:回家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当场下令斩杀亲外甥,朱元璋怎么对待自己的外甥,因为打了一个喷嚏而被朱元璋处死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从小日子过得特别苦,受尽了贪官污吏的欺压,但一家人互相扶持,日子勉强能过下去。然而1343年,旱灾、蝗灾、瘟疫一齐发生,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统统去世。朱元璋穷到给家人买棺材的钱、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只能用破衣服把他们包裹起来,葬在邻居刘继

  • 祭祀帝王庙时,嘉靖突然指着一个牌位发飙:让他滚出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嘉靖把谁的牌位抬出了宗庙,明朝皇帝嘉靖,海瑞嘉靖对话完整版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教的国家,对于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祭奠,以示后人的怀念之情。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之后,就在南京修建了历代帝王庙,专门祭祀有德行的帝王和他们的贤臣名将。朱元璋起自寒微,自己就缔造了伟业,眼光自然非常挑剔和毒辣,并不是随便哪个皇

  • 皇后和太子死得太早,导致了元朝皇帝大乱斗,让帝国分崩离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元朝太子图片,元朝的皇帝和皇后,元朝哪个皇后被逼死了

    元帝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庞然大物,也是蒙古帝国的宗主国。然而,入主中原百年之后,曾经横行天下的元军却迅速衰落,很快就被元末农民军摧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皇位不稳,一直被认为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元朝皇帝自元成宗铁穆耳之后,就没有消停过,时刻面临竞争。蒙古人的继承人制度,本来就先天不足。蒙古旧俗是“幼子守灶

  • 神雕后杨过指点的两位徒弟,一个险灭了武林,一个险灭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过徒弟都有谁,杨过的六个徒弟是谁,杨过三大徒弟谁厉害

    神雕时代结束之后,江湖上就再也没有他们的踪迹了,但是过了很多年之后又到了倚天时代,因为黄衫女出现了,帮助丐帮度过了危机,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又想起了神雕侠侣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想探讨一下,杨过在暗中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江湖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杨过回到古墓派之后,其实在暗中做了很多事情,因为他

  • 秦桧后人提出:先祖跪像跪了800年该拆掉了,岳飞后人如何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桧为什么跪在岳飞的墓前,秦桧在岳飞墓跪了多少年了,南宋秦桧后人今何在

    1162年,宋孝宗继位,他给岳飞平反并将岳飞重新葬在西湖栖霞岭,1475年已经是明朝了,人们还是很憎恨陷害忠良的秦桧,浙江布政使就首次修建了秦桧跪像跪在岳父墓前,路过的人看到都要鞭打几下,久而久之秦桧跪像总是坏了要换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桧跪像是1979年重铸的。秦桧1090年出生在江苏南京,111

  • 电视剧《成化十四年》汪直的历史原型,从被俘虏的幼童到西厂老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汪直哪一集当上西厂,汪直是哪部电视剧的人物,西厂提督汪直

    随着关于明朝热播剧《成化十四年》的收官,剧中的西厂提督汪直汪公公也圈粉了一大批小伙伴。在剧中,汪督公展现出了一个能力超凡、忠于皇帝的一代贤监,并且最终受命督军边关,甚有成祖永乐帝时期郑和的风范。于是,如此优秀的公公自然博得了众人的青睐,而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在成化年间汪直所管辖的西厂又到底是一个什

  • 皇太极继位后,后金为何屡次主动与明朝政府讲和?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后金皇太极,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皇太极继位时后金所处的形势

    欢迎观看编者导读:公元1625(天启五)年,时任辽东经略的孙承宗在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严厉打压之下,被迫致仕回籍,就此撤出了辽东,随后,早已投靠了“阉党集团”的高第被天启皇帝委以重任,代替孙承宗行经略辽东之职。相较于前任经略,高第这厮可以说是个完全不懂得任何兵法战术的庸人,之所以能够官居高

  • 纸币,成为元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纸币制度影响,有关元朝纸币的法律,元朝纸币详细介绍

    缓解了社会经济中货币供应不足的状况。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对于各种金属资源的开采技术和开采能力也较弱,在加上我国本身就是属于一个金属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因此我国古代社会中经常会出现“钱荒”的问题。而在元朝统治之前的宋朝时期,这一段时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钱荒”现象比较严重的时期。因为

  • 看完宋朝的这些冷知识,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基础知识及感悟,深度解析宋朝,二分钟带你了解宋朝

    2、宋朝可以说非常重视教育,可以说从皇帝到百姓都沉迷于教育。我们熟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宋真宗劝普通百姓读书的。而且宋朝的读书人非常多,因为宋朝的科举相对于之前录取人数多,考试还是很简单的。3、宋朝的军队数量非常多。光是禁军,也就是中央军,常年维持在百万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宋朝主要以步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