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25(天启五)年,时任辽东经略的孙承宗在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严厉打压之下,被迫致仕回籍,就此撤出了辽东,随后,早已投靠了“阉党集团”的高第被天启皇帝委以重任,代替孙承宗行经略辽东之职。相较于前任经略,高第这厮可以说是个完全不懂得任何兵法战术的庸人,之所以能够官居高位,归根结底还是倚靠“主子”魏忠贤在背后从中作梗。此人一赴任之后,立刻否定了孙承宗原先所制定的战略部署,并采取了与之相反的做法,即:放弃辽东地区的防务体系,将兵马尽撤入山海关内,将山海关作为抵御后金骑兵的主要防线,以此保卫京师的安全。但实际上,早在王化贞任职于兵部尚书之际就已经向朝廷提出过相似的战略,但都被时任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给一一反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原先部署于辽东的明军,除了驻守于宁远城的袁崇焕之外,其余兵力基本都相继撤进了山海关内。据史料《明史》卷259,《袁崇焕传》对于袁崇焕的记载:
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可想而知,当袁崇焕决心坚守宁远的时候,他已将身家性命搁置于此。
袁崇焕画像
此时此刻,纵观关外局势,明朝政府在整片辽东地区仅剩下了由袁崇焕所驻守的宁远这座孤城。在这种情况之下,使得后金方面敏锐的“嗅”到了攻打宁远的战机。公元1626(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八旗铁骑,号称二十万,由都城沈阳向辽西进发,于二十三日兵临宁远城下。到达宁远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直接发起进攻,而是先下令在宁远城南面的五里开外进行驻兵,以此切断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联系,因为此次努尔哈赤的终极目标乃是席卷京师,城南驻兵的根本目的便是防止宁远城内的明军出城增援山海关。令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的,八旗铁骑在袁崇焕指挥的炮火轰击之下节节败退,连续两天的进攻,宁远城依然完好无损,能感观看到的只是城楼下不断堆高的八旗士兵的尸体,最终金兵不得已撤回辽东。经此大败之后,努尔哈赤也积郁成疾,最终于当年八月病逝于叆鸡堡。
努尔哈赤死后,四贝勒皇太极在众人相争之下夺得了汗位,后金历史的新局面就此拉开了帷幕。然而,从史料中也不难发现,皇太极即位后尽管多次赢得了与明朝之间的战争,但却屡次向明朝政府伸出讲和的“橄榄枝”,那么,皇太极此番葫芦里卖的又是什么药呢?另外,我们再做一个或许不是很恰当的假设:倘若明朝与后金之间成功议和,其最终局势会有所好转吗?大明帝国的国运是否会就此得到改变呢?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就在该篇文章当中来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宁远之战示意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
自公元1626(天命十一)年至公元1643(崇德八)年,皇太极一共在位17年,在此期间,大明王朝和后金之间其实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首先,拿明帝国来讲,挣扎于生存线下的穷苦百姓的反抗斗争,由陕北地区逐渐的蔓延到全国各地。明末农民起义斗争,成为了当时明朝政府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了能够镇压住起义军的势力,朝廷几乎动员了一切可以支配的兵力和资源,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甚至不惜将辽东地区的兵力部分转移到国内来辅助镇压农民起义军。如此一来,明朝政府设置于辽东地区的防务体系势必会有所疏漏,而后金势力则正好借此契机发动对辽东的袭击,迫使明朝政府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
关宁锦防线参考图
后金方面,自皇太极继位之后,积极整顿内政,调整以往在努尔哈赤时期对辽东百姓的压迫力度,以求暂时缓解后金统治者与当地辽人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入侵辽西酝酿基础。与此同时,后金政权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又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政权机构,在女真贵族、汉人汉官之间都启用了更加适宜时代发展的新政策,为后金进入封建社会加快了步伐。但自宁远之战失利之后,后金方面与明朝之间也出现了暂时的停战局面,这一局面变相的衍生出了后来后金方面主动同明朝政府提出议和的举措。
公元1582(万历十)年明朝地图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努尔哈赤的死和明朝天启皇帝的死其实几乎是发生于同一个时间段,也恰恰是如此,使得后金和明朝都在忙于各自内部关系的调整和政策的制定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难以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于后金方面来说,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更新八旗士兵手中的武器装备,宁远之战中使得后金彻底的认识到了火器的优势,在没有内应的情况下,单凭善于野战的八旗骑兵是很难攻克袁崇焕所驻守的宁远城的,而宁远城攻不下,后金想要长驱入关直捣京师就显得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后金内部所面临的诸如粮食欠收、兵源不足等社会危机也暂时都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之下,后金对明朝主动寻求讲和的活动也就多了起来。
明军火器
但讲和仅仅只是皇太极用来作为下一步更好的征服辽东的手段而已,因为八旗士兵在全国粮食欠收的情况下所面临的给养问题依靠短时间内通过提高国内农业生产来解决是不现实的,这么一来,就直接导致后金需要将这一内部矛盾通过女真人传统的方式去解决——那就是战争。通过战争,八旗士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给养问题,而且还能掳掠到大量的资源,同时,发动对明朝的战争也是皇太极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团结内部的主要措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皇太极时期,辽东地区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争已经成为了后金社会统治阶级用来保障基本生活和生存的一大重要方式。
参考图
结语:
当战争对于后金统治者来说已经不是为了纯粹的追求胜负的时候,那么暂时的停战或者议和等活动都已成为次要的了,因为在当时的后金,战争的继续与否看似是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一声令下,但实际上则是由国内所产生的社会矛盾的严重程度而决定的。当后金内部所产生的社会矛盾达到了一定程度时,统治者不得不将这一矛盾转移到与明朝之间的战争当中去,对于后金来说,这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缓解危机最有效也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双方成功讲和,也只能算是一纸空文了,明朝灭亡的命运自然也不会得到改变。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明史》
《皇太极人物综述》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李鸿彬:《清朝开国与对明议和策略》
蔡建明:《论后金皇太极对明朝策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