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时贫穷,经历过各种磨难,虽然后来他当上了皇帝,但他的骨子里依旧很敏感,甚至有些自卑,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击败所有对手后,定都南京,立国号大明,当国家一切都逐渐步入正轨后,朱元璋开始想了,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如何才能加强自身的统治权力呢?
首先他想的就是集权,先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机构,罢免了丞相这个职务,将所有的政治事务全部归属到了六部,而六部又直接归皇帝管辖,这也就将权力全部集中到了皇帝身上。
而后,又开始对功臣们下手,当然,这些功臣也太不检点,他们仗着自己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嚣张跋扈,目中无人,都是一群“骄兵悍将”,比如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了,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的罪名诛杀胡惟庸三族、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到了1390年,又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不轨的罪名诛杀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近三万人;蓝玉案则是在1393年,朱元璋为了集权借口蓝玉欲图谋反,再次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一万五千多人。
其实吧,这些骄兵悍将及其党羽,朱元璋有敌意也就算了,谁让他出身卑微呢,可文人们也遭殃了,由于朱元璋得位不正,很多前朝的官员不愿意当新朝的官员,这就让朱元璋心里很不爽了,以至于后来文人们写的文章他都怀疑有隐喻嘲讽自己的意思。
比如扶回字形附会字形加罪于人,有一次,朱元璋邀请一个高僧来宫里吃饭,期间,这位高僧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谢意,特意作诗一首,可是没想到这首诗就让自己丢了小命,因为这首诗里出现一个“殊”字,朱元璋认为这是隐喻自己歹朱,于是便下令处死这位高僧;还有一个中书舍人詹希原,也很郁闷,本来他写的字很好,朱元璋传召让他给写一个门额,在写好后,朱元璋亲自过目,本想好好表扬一下,结果发现门额上的门子右直挑钩,这下子朱元璋不满了,下令将其处死。
还有什么淮南方言“生知”被朱元璋读作“僧知”,“圣德”被朱元璋读为“僧得”,那么,这些话不是在揭露他早年当过和尚的事情吗?还有什么涉及乞丐、放牛的事情,更是提都不能提!稍有不慎,就是脑袋搬家小命不保!
其实说到底,朱元璋确实是一个相对比较伟大的帝王,他鼓励民间反腐,允许民告官,还鼓励百姓越级告状,甚至鼓励普通百姓把贪官直接绑赴京城治罪。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贪官污吏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强盛起来。但在“文字狱”方面,他可是比清朝的几位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