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跟商纣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就是周文王姬昌了。虽然他曾经被商纣王囚禁,命悬一线,但是他懂得忍辱负重,最终平安回到西周。虽然商朝非他所灭,但他为周武王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对他这个人的认识,其实大多数都来自于影视作品,宽以待人,深得民心。实际上关于他的史料是非常有限的,以至于从唐朝开始就有一些学者怀疑周文王称王的事实。比如刘知几在《史通》的《疑古》中就曾言:“夫天无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犹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吴越僭号而陵天子也。”还有欧阳修在《泰誓论》中的极力辩驳等,让很多学者都跟着开始怀疑。
那么周文王姬昌究竟有没有称王呢?这就要借助考古的力量了。本世纪,海外的一批战国竹简,破除了千年来的疑虑,也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周文王的形象。
21世纪初,清华校友在海外发现了一批战国竹简,一共有2500枚,也叫做“清华简”。上面记载着“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尤其是《保训》,正是周文王临终前的遗训:
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
意思就是周文王在其即位50年的时候,身患重病,遂留下这段遗言。其开篇就透露了周文王称王的事实。一方面证实了《史记》中关于周文王称王的记载,另一方面又揭露了周文王称王的时间,可能并不是《史记》中的晚年,而是更早的时候。“隹王五十年”意思就是做了50年的大王。这一点倒和《史记》《尚书·无逸》中记载的一样。千百年来有关周文王生前是否称王的争论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其实会出现这样的争议无可厚非,毕竟周文王称王时,殷商并没有被灭,而西周当时是臣服于殷的,如果称王也名不符实,更无法树立周文王逸“至德”形象。当疑问被肯定,也就代表了完美的周文王并不完美,还有点“大节有亏”。但历史终归是胜利者编写的,即便有瑕疵,也能描述的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