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蜀汉灭亡后,东吴如何单打独斗,对付曹魏和后来的晋朝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922 更新时间:2024/2/14 6:41:11

英雄辈出,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戏东汉三国最后的赢家竟然是司马家族,这恐怕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

东汉乱世开局的黄巾军,把天下彻底拉入混战的董卓,讨伐董卓的诸侯联盟盟主袁绍,拿了玉玺想要当皇帝的袁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集团,占据益州、汉中想要匡扶汉室的刘备集团,雄踞江东曾想要划江而治的孙吴集团,这些乱世之豪杰,在开局之初没有人会把那个司马懿看在眼里。

可历史就是这么吊诡,低调、隐忍的司马懿成了乱世的最大赢家。虽然他不是终结者,但他却为他的家族铺了一条道,把司马家族一步步地推向了那个宝座。

分析

司马家族,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后来的司马昭,最擅长的都是隐忍。否则的话,他们是没有机会成为最大赢家的。

司马炎虽然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可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个人魅力,司马炎如果没有家族前辈为他铺垫,想要问鼎宝座那都是不存在的。

可他却成为三国“投机”最大成功者,所依赖的基本上就是魏、蜀、吴三方之间的消耗。

从时间线上来看,曹魏集团灭蜀汉是公元263年,司马炎称帝是在公元266年,东吴灭亡三国归晋是在公元280年。

也就是说,晋朝是在曹魏灭蜀汉之后才建立的。灭掉蜀汉的曹魏集团,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天下绝大部分的势力范围。所剩下的敌人,只有雄踞江东的东吴一方。

可为了灭东吴,曹魏加上晋朝又用了十七年的时间。面对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东吴到底是怎么又坚持了十七年呢?

蜀汉灭亡之后的东吴局势

蜀汉是公元263年灭亡的。此后的曹魏集团占据了蜀汉集团的地盘,对东吴集团基本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

对东吴而言,曹魏集团不仅在财力、人力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曹魏有了多个突破点向东吴发动攻势。如果是多点攻击,即便是曹魏用人海战术东吴也很难抵挡。此时的东吴是岌岌可危的。

不久之后,东吴的统治者孙休死了,替代他的就是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继位之初的孙皓还算马马虎虎,也施了仁政。

但不久之后的孙皓就开始原形毕露了,不仅杀了在他称帝道路上的最大支持者,人性也开始变得扭曲了:

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孙皓只有这两下子,东吴能支撑五年就算是天佑东吴了。可结果是孙皓就撑了十七年。这又是为何呢?

东吴此时出了一个牛人,那就是曾经大都督陆逊之子陆抗,这是一个不逊于自己父亲的“三国二代”;

曹魏和西晋的统治者都不够牛,要是换成牛一点的人,东吴也许能更早的没了。

公元276年鲜卑在西晋的后方作乱,让西晋暂时停止了伐吴步伐,给了他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

当然,孙皓也不是那么的不堪。此人虽然残暴、荒淫,可并非是完全的糊涂君主。

东吴的挣扎

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公元263年,在蜀汉灭亡之前,东吴也曾派遣援兵要去支援蜀汉。唇亡齿寒的道理,孙休是很明白的。但援兵没有到,蜀汉就先没了。

所以,孙吴一方立刻就让支援部队停止了脚步。把支援部队回撤,开始准备进行战略防御。此时的东吴只有全面防御才有可能抵挡得住曹魏。

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

1、交州争夺战

孙皓这个人,如果说没有能力那应该是不客观的,这是一个有能力的糊涂人。在他的身上有残暴、好色、贪杯等众多人性上的弱点,可他也是一个想有作为的皇帝。

夸张点说,孙皓的性格底色方面有一些接近商纣王,这是一个好战之人。在孙休死后,东吴发生过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三国末期大事件之一的交趾之乱。

其实,早在孙休死之前,交趾就已经有了大乱的迹象,只不过最后通过一些手段暂时平复了。等到孙休一死,事态开始扩大。

整个交州很快地倒向了曹魏势力。等到司马炎于公元226年称帝之后,交州就成为了西晋的势力范围。这一次的反叛,对东吴集团的打击是沉重的。本就势力不足,如果再少了一块地,那就更容易被敌人所包围了。

于是,孙皓亲自率领军队,与西晋展开了交州争夺战。从战略角度来看,孙皓这次军事行动,属于积极战略防御。

不管孙皓是否真的通晓军事,总而言之,重新夺回交州对东吴的积极影响极大。即便有人觉得孙皓此人穷兵黩武。可交州一战是没有错的。而最终的结果对东吴也是可喜的,交州重新回到了东吴的手中。

2、西陵之战

西陵之战,是后三国时代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最终的结果是以东吴破晋而宣告结束。从战略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次防守反击作战,也为东吴的灭亡延缓了时间。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成就了“羊陆之交”的历史佳话。

可以说,西陵之战无论是从开局还是到进程对东吴都是相当不利的。除了整体的兵力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战中,东吴有很多将领都相继背叛。

战争的开局是因为东吴将领背叛而开始的:

凤皇元年秋八月,徵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

为了夺回西陵,陆抗率军围攻西陵。陆抗既然出手,西晋一方也不会闲着。于是,西晋那边派来了羊祜。为了避免腹背受敌,陆抗用了最为传统的军事手段围点打援:

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溪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

当然了,与主动的围点打援不同。这次围点打援不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援兵,他只是为了暂缓敌人的攻势。没有更为深层的战略意义,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

为什么要争取时间呢?因为西陵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虽然是由陆抗率军来攻打西陵,但西陵城粮草充足,城防坚固,不是那么好打的。没有长期的围攻,一定会遭遇极大的损失。

可就在这个时候,羊祜的部队抵达到东吴的另一重镇——江陵。此时,对于陆抗而言是难以进行抉择的。

羊祜围攻江陵,是因为江陵重要,他在使用一招攻敌所必救。江陵固然不能丢,羊祜的战术没有错。可此时,陆抗展现了自己的战略眼光。

在陆抗看来,从战略格局而言,西陵要比江陵更重要。一方面江陵的城防比西陵更胜,羊祜不一定能拿下江陵。而另一方面,即便江陵被拿下,只要能把西陵夺回,敌人军不会形成有效的战略格局。

可如果放弃了西陵,而又没有守住江陵,那西陵、江陵就会形成战略呼应,这样对东吴整体格局的打击会更沉重。

之后,就是陆、杨二人你来我往的军事技巧的较量,这与整体战略、战术关系不大,就不做详谈了。二人是互有输赢,虽是敌人,却也惺惺相惜。

就在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完全影响了战争的走势。东吴遭遇到了第二次的背叛: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背叛”尤其是重要的背叛,这绝对是一件能够改变战争走向的事情。至于怎么样的改变,那就要战争操盘手来完成了。

西陵战场,虽然是羊陆二人的战场,可相比之下,战争的天平还是更偏向于陆抗,只有陆抗才是这次战役的真正操盘手。

遭遇背叛的陆抗,迅速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安排: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相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脩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换防——排兵——佯追——转攻。一系列的操作行云流水,西陵之战在陆抗的操作下取得胜利。

3、最终被灭

西陵之战的两年后,陆抗病逝。其实,在西陵之战刚刚结束,他就退出了军事舞台。

而此时的孙皓因为有交趾之战、西陵之战两次军事战争的胜利,开始膨胀起来了。对西晋发起了多次的小进攻。可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吴主既克西陵,自谓得天助,志益张大。

综合国力的不济,没有优秀将领做统帅。最后所带来的,就是东吴集团国力无端的消耗,而孙皓也成为了穷步黩武的代名词。

又是两年之后,公元276年,西晋的一切准备都已经就绪,在羊祜的训练、操盘之下,西晋完全可以对孙吴集团发动攻势。而此时,北方最为不足的水军也完全成型。

可就在这个时候,西晋后方发生动乱,鲜卑叛乱了。于是,攻打东吴的计划只好作罢,西晋要专心解决自己的后方。

等到公元279年,西晋的后方也没有了什么事,灭吴计划重新开。司马炎派二十万大军,兵分六路,水陆齐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平灭东吴。

结语

蜀汉灭亡后,吴蜀联盟彻底瓦解,只剩下东吴来独自抗争。

无论是曹魏集团,还是后来的西晋,对东吴而言都是庞然大物。这是综合国力的整体缺失,没有任何的奇谋可以扭转。

此时的东吴,被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三年?五年?别管是曹魏集团或者是西晋的司马都认为可以很快灭吴,没人想到会又用了十七年。

这十七年,在我看来既有东吴的努力,也有运气的成分。

蜀汉被灭,东吴立即展开防御,这是准确应对的第一步。孙皓登基,此人如何先不说,但他能够亲率大军获得交趾之战胜利,重新取回交州,不得不说,这次抗争是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之后的西陵之战,东吴集团大破西晋,这又是一次延缓灭亡之战。只不过西陵之战的事就不好说了。孙皓对西晋频繁发动进攻,这的确消耗的东吴的国力,可即便孙皓不这么做,那还能怎么做呢?

他无法休养生息,他如果不主动进攻,就得防御。穷兵黩武固然不对,可仅从军事而言,这何尝不是无奈之举。

之后,鲜卑的叛乱带给了东吴运气,让他们的灭亡又延迟了四年。可这又有什么用呢?国力的差距不是几点外来运气可以改变的,该灭亡的,迟早还是要灭亡。

更多文章

  • 陕西挖出上官婉儿墓志铭,6个字颠覆历史,揭露武则天的兽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与上官婉儿故事,历史上的上官婉儿与武则天,武则天有哪些墓志铭

    2013年在陕西咸阳机场不远的地方挖出了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墓,这个墓陪葬品也是很少,但是有一块刻着900多字的墓碑,上面写着: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看到这几个字,大家都知道这个墓是唐朝的武则天麾下的一名才女,上官婉儿之墓。大家了解过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上官婉儿是个才女,政治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女宰相”

  • 安史之乱时,名将哥舒翰手握20万大军,为什么却守不住潼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安史之乱中潼关守军到底有问题吗,安史之乱如何攻破潼关,唐朝名将哥舒翰

    但是,京师长安的门户潼关却在这时失守,而且老将哥舒翰投降叛军,这不但导致长安面临着严重军事威胁,政治局面不利于唐朝,更可怕的是,作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和精神领袖,年事已高的唐玄宗面对败局心理却被击溃,彻底丧失了斗志,从此一蹶不振,开启了逃跑主义行动。那么,哥舒翰作为驰骋沙场多年的老将,手中又握有二十万

  • 李世民发明的一种职业害苦了古代女人,如今人人挤破头都想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在战场中打拼江山的皇帝,无论是不是在位期间,他都有带领精兵去征战沙场。这在历代皇帝中是非常少见的,因为皇帝为保龙体,几乎都是派大臣们去征战。唐朝在李世民的管理下,盛世繁荣,他也多次为了国家,去巩固领土,是位不可多得的明君。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大多数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一定年纪之后嫁人

  • 如果杜甫、李白、苏轼生活在现在,你觉得谁会过得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白杜甫苏轼三个人对比,苏轼杜甫和李白谁厉害,苏轼vs李白杜甫

    杜甫的忧国忧民,特别是同情民众,使他在今天,能被更多的民众所接受。杜甫当下和古代的皇权时代可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普通百姓没有多少话语权,即使杜甫再体贴民众的疾苦,对他的地位提升,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到了今天就不一样了 -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人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 唐玄宗逃荒之时,路过长安瞧见一条龙,对大臣说:是我在长安养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玄宗出逃,唐玄宗是如何回到长安的,唐玄宗为什么要回长安养老

    根据唐史记载,唐玄宗出逃当天,路过长安城的西门,宰相杨国忠邀请唐玄宗先到国库去看一眼。到了国库唐玄宗看见有一千多的御林军士兵,手持火把等待在国库门口。唐玄宗问道:“这些士兵拿着火把是想要干什么?”杨国忠说:“一会皇上撤退之后,请下旨焚烧国库,以免里面带不走的钱财被叛军得到。”唐玄宗看了看,最终阻止了

  • 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室内刻有55个字,才明白李世民的为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太子李建成的墓,历史上李建成的墓,唐朝李建成的墓地在哪里

    要说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朝代,那一定非唐朝莫属了。而这种开明不仅仅是表现在诸多大国涌入唐朝学习,更多的是表现在唐朝各种各样的开明的制度。比如唐朝完善了前朝的科举制,不再限制有志青年的出身和门第,反而是创造出了让天下学子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除此外唐朝时期宫中的大臣,以及镇守边疆的将军们也有很多都是外国

  • 李世民知道女主武氏的预言,为何还留着武媚娘,竟是因为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媚娘和李世民的缘分,李世民和武媚娘到底什么关系,李世民为什么救武媚娘

    咱们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唐朝非常著名的皇帝,也是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咱们都知道此人具有做领导的一切潜质,就从他能够手刃自己的父亲兄弟就可以看出来,李世民此人具备领导人的残忍,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并逼迫父亲李渊让位,从此李世民就是这唐朝的皇帝了。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这个人很有

  • 杨贵妃死亡之谜:马嵬坡上她究竟有没有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白居易称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下《长恨歌》,叙述了她和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原本贤明君主为了杨玉环荒废朝事,每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使得社会矛盾逐渐几乎,安禄山趁势发起兵变,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带领杨玉环等人逃出皇宫,往蜀中避难。一行人

  • 鼎盛时期的唐朝为何会输给小国新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和新罗,唐朝为何灭不了新罗,唐朝与新罗密切交往的原因

    然而,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唐朝如日中天的时候,它却在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中输给了一个叫新罗的小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说到唐朝和新罗关于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之争,还得追溯到中国的隋朝时期开始说起。当时朝鲜半岛主要由三个政权所统治,他们是:高句丽、百济、新罗。由于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统治区域)在西

  • 隋朝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富有到几乎没有王朝可以比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是怎样成为强大的王朝的,隋朝历史走向,隋朝比唐朝富有吗

    《通典·食货典》上曾这样描述过隋朝的富有,那就是"隋代储资遍天下",大概意思就是隋代的时候,各地的储备物资都有非常大量的储备,即使发生什么灾祸,这样大量的储备物资也可以减少百姓的伤亡。如此看,隋朝确实是很富有的,但是隋朝一共才经历了三位皇帝的统治,这其中的统治者不乏暴政,那隋朝到底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