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忧国忧民,特别是同情民众,使他在今天,能被更多的民众所接受。
杜甫
当下和古代的皇权时代可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普通百姓没有多少话语权,即使杜甫再体贴民众的疾苦,对他的地位提升,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但是到了今天就不一样了 -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人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杜甫这样体贴劳苦大众的人,能和人民打成一片,他怎么能过得不好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等作品,体现了大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深沉的爱。我不止一次提起过: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重”——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直受着感情的煎熬,从内心深处理解别人受的苦——如此真挚、体贴的人,叫人怎么能不爱戴?
余下的两位,相比来讲,就要弱得多了,李白的诗歌,大多数是在表现自己的洒脱、豪气和才华,苏轼的诗词,更多的是体会人生、描述境遇和表演自己... ...
不能多说其余的两位了,否则要被某些人所“不容”了——各抒己见而已——说心里话,这三个人中,我觉得层次最差的,就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