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攸:具备皇帝的优秀品质,身死导致国家动乱

司马攸:具备皇帝的优秀品质,身死导致国家动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11 更新时间:2024/3/2 22:46:20

一、世之楷模,失之交臂

司马攸很幸运,他一出生便有机会摘取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种下的果实;司马攸又是不幸的,明明具备皇帝的一切优良品质和有利条件,却不敌“命运”二字,被自己的亲哥哥忌惮了一辈子。不知道未来走向的司马攸在家风的熏陶下安然成长,没有爷爷、祖父和父亲那般铁血强腕,“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其名声一度超过了自己的哥哥司马炎。为了让自己的后人们保住江山,司马懿可谓煞费苦心,完全按照皇帝的要求来培养司马攸,甚至决定将他过继给无子的司马师入作继嗣,因为在司马懿看来,曹魏的江山会在自己死后落入司马师的手中。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有着大好前程的司马师死了,死于称帝前夕,司马家篡位大业落在司马昭的身上。司马昭也很争气,逼得魏帝曹髦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话来,还一度完成了称帝前的最后一步——为晋王,加九锡。然而此时的司马攸却十分尴尬,一来是为自己撑场面的司马懿、司马师都去世了;二来是司马师身死之日司马攸才只有十岁,无法笼络司马师的心腹为自己所用,而贾充、何曾、裴秀等司马昭的股肱早已归心司马炎。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一切,但司马攸没有为自己争取任何条件。

二、宗室重臣,国之股肱

司马攸性格温和,但重礼法的他有着不可退让的底线;司马炎有非人臣之相,自然不甘居于司马攸之下。为了司马攸日后的安全着想,司马昭曾以西汉淮南厉王刘长和曹魏陈思王曹植与他们皇帝兄长汉文帝刘恒和魏文帝曹丕相残之事劝说两人要兄友弟恭,文明皇后王元姬在临终前放不下的也是司马攸的安危,她对司马炎说:“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希望司马炎日后能对司马攸好一些。司马炎先开始没有忘记父母的嘱托,称帝后便封司马攸为齐王,考虑到朝廷草创,司马攸曾经有带兵的经验,“绥抚营部,甚有威惠”,便任命司马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

考虑到曹魏的迅速灭亡是由于没有强力藩王的支持,导致世家尾大不掉,因此司马炎大封诸王,以司马攸为诸王之最。司马攸没有通过武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自己封国内官员的任命坚持要由朝廷任命,自己没有借机培养亲信党羽。当时,宗室的一切衣食开销由皇家支付,司马攸十余次上书请求哥哥收回这项特权,只为减轻皇室的负担。虽然未就国,但司马攸十分关心封地的人民,“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若是遇到天灾人祸,司马攸都会对封国内百姓加以振济和赊贷,哪怕是在丰收之年,司马攸也会想尽办法为百姓减轻租赋。在庙堂之上,已是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司马攸不仅没有任何身处高位的架子,反而每每悉心谏言。司马炎也确实对这个有才能的亲弟弟信任有加,还授司马攸太子太傅一职,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他。

三、帝王猜忌,壮志难酬

人心是会变的,当司马攸还沉浸在“爱弟”“贤王”的美名之中,殊不知哥哥司马炎早已“变心”,尤其是在灭亡东吴,自觉完成了祖父、伯父和父亲未竟事业的司马昭下一个警惕的就是在军中有威望的弟弟了。太康三年(282),司马昭任命司马攸为大司马、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目的只有一个:将司马攸赶回封地。“攸至亲盛德,侔于周公,司马攸一心想做周公,尤其是司马炎的后继者司马衷还是个不明事理的“痴儿”,他坚信在自己的辅政下晋朝能够避免西汉开国之初的吕后乱政。可笑的是,司马炎赶走司马攸的借口也是太子司马衷,宠臣荀勖、冯紞说:“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这些司马攸深恶痛绝的奸臣小人,不仅扩大了他和司马炎之间的裂痕,更加速了自己的死期。

司马攸没有在意死期将至是否将至,他一如既往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底线——抗旨,兄弟二人渐行渐远。在司马攸被要求返回封国的消息传出后,不是没有大臣反对,群臣的极力阻止让司马炎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江山要被自己的弟弟夺走了,于是他放逐司马攸的想法更为强烈,甚至不惜将一干重要朝臣下狱受刑也要堵住悠悠众口。气急败坏的司马攸病了,而催促他返回封国的诏书一道接着一道,最终司马攸呕血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还是司马攸之子司马冏说出“实情”:司马攸之死的原因是御医们谎报其无病,于是司马炎诛杀御医,“诏丧礼依安平王孚故事,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但司马炎是会真心为弟弟英年早逝而难过呢,还是暗自庆幸少了一个颇具威胁的对手呢?就不为人知了。

司马攸的才能在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之上,被誉为天下楷模的他有能力有理由将这个新王朝推向更高峰。然而司马炎建立晋朝似乎消耗光了司马家的气运,当司马攸、司马炎先后去世,看似强大的晋朝一下子暴露出弊端:继位的司马衷没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外戚和宗室先后干政,且一个比一个突破下限;内迁的异族贵族趁机崛起导致五胡乱华,好不容易平定的天下再度进入近三百年的分裂,直到下一个同样短命的隋朝出现。如果最初是由司马攸继承一切,西晋的走向又该如何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张昌宗有何魅力?凭什么能同时服侍武则天、太平公主母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昌宗,武则天和张宗昌,武则天时为啥要杀掉张氏二兄弟

    可无论哪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做时代的先锋者,总有一些人愿意冲破牢笼和枷锁,总有一些人愿意剔除封建之壁垒,所以他们成为了被史书所留下姓名的人。纵观历史的长河,被史书所留下姓名的女性不在少数,但唯有武则天一人站在了权力的中心,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站在了权力的中心,为了展现出自己至高

  •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也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关于李氏家族的血统,学者历来有所争论。有人说这一家族是少数民族,冒用了汉族血统。早在唐代李世民当上皇帝的时候,就有一个和尚当面对李世民说李唐隐瞒自己的出身,乱认祖宗。唐释彦琮在《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中记载,法琳大师对唐太宗说:“弃北代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您

  • 南北朝时刘宋历代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宋帝王简介,刘宋历代皇帝主要事迹,南北朝刘宋皇帝介绍

    刘翘,字显宗,汉朝楚元王刘交嫡系后裔。420年,刘裕称帝后,追尊为孝穆皇帝。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刘宋建立者。420年—422年在位,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在位期间,崇尚简约,实行“义熙土断”,集权中央。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战功赫赫。宋少帝刘义符(406年—

  • 唐朝秘史:突厥十倍于唐军,为何惨遭大败?原来李渊有三大法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渊突厥,唐军与突厥最惨烈之战,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变化

    这时的李渊和李世民,还没有举兵公然反隋。突厥趁隋朝内乱,集结十万大军,悍然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大军,杨广下令,让李渊前去抵抗。可是事发突然,李渊手上能够调动的军队,只有区区一万人,突厥人本就高大,作战勇猛,又该如何对抗这浩浩荡荡的突厥十万大军呢?以一当十,显然,这并不实际。世人只知道李世民打仗有

  • 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07月14日唐玄宗撤离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名将舒翰,唐玄宗对舒翰的评价,唐玄宗为什么要催促哥舒翰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为什么哥舒翰要率领唐军以弱击强?756年7月14日:受到安禄山所率领的部队不断推进的影响,中国唐朝皇帝唐玄宗立刻撤离当时的首都长安。安史之乱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战役,就是潼关之战。在安禄山军事实力占优,军队锐气最强盛的时候,10多万唐军却

  • 唐朝时期,达官显贵以拥有“昆仑奴”为傲,昆仑奴究竟是哪里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有昆仑奴吗,中国唐朝时候的昆仑奴都去哪了,唐朝的昆仑奴都去哪里了

    诗中的“昆仑”有人认为是巍峨壮丽的昆仑山,还有人认为是体壮如牛,侠肝义胆的昆仑奴。唐朝作家裴铏,在被金庸先生誉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的《昆仑奴》中,刻画了一位豪情万丈的昆仑奴形象,在后世流传极广。盛唐时期,昆仑奴与新罗婢、菩萨蛮一道,并称为豪贵之家的“炫富三宝”。家里没有这三种仆人,出门都不好意思说是

  • 丘行恭救过李世民,参加玄武门,真正佐命功臣,为何没上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丘行恭和李世民的关系,李世民凌烟阁,丘行恭到底多厉害

    丘行恭家族在唐初一门六公,父亲丘和在武德四年,当时是隋朝的交趾太守,率领一郡之地投降大唐,因功上柱国,交州总管、谭国公。丘行恭在《旧唐书》的评价:“行恭善骑射,勇敢绝伦。”他本姓丘敦氏,祖籍河南洛阳,鲜卑族。隋末,他和大哥丘师立在家乡郿城,拉起一万的兵马起义,同时保护郿城不被袭扰。他大哥就是娘子军中

  • 刘伯温推算明朝国运只说了四个字,没想到竟然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伯温预测明朝多少年,明朝的魔咒刘伯温之死,明朝神算刘伯温精准预测

    话说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了保护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防止功臣们坐大后威胁到朱家王朝的江山,于是就开始大杀功臣。对于老谋深算的刘伯温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于是就托病向朱元璋请辞,想告老还乡不问世事。但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能力,哪里肯放他离去,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想留住刘伯温,

  • 明宣宗朱瞻基谋立两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宣宗朱瞻基简介,明宣宗朱瞻基后妃子女,明宣宗朱瞻基皇长子为谁所生

    朱瞻基,中国古代历史上明王朝的第五位君主,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少有的皇太孙,并且被认为是“好圣孙”,更是罕见地与自己的太子父亲同时并存,因为历史上大多数皇太孙是太子突然去世,皇帝就把自己的嫡孙立为储君,即皇太孙!由此可见,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的明太宗朱棣是极为认可自己的嫡长孙,虽然朱棣特别喜爱自己的好

  • 南宋宰相秦桧孙子的考“编制”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宋秦桧后人今何在,南宋秦桧后代,南宋秦桧儿子的结局

    宋朝做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科举考试、恩荫(皇帝授予高官子孙、亲属官职)、军功等。其中科举做官地位最高称为“有出身”,而其他途径做官的叫“无出身”。秦桧的子孙、亲戚一开始的官职就是恩荫,属于无出身。进士出身的官员升官很快,而且宋朝的宰相大多也是进士出身。 北宋共有宰相72人, 南宋有宰相63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