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达官显贵以拥有“昆仑奴”为傲,昆仑奴究竟是哪里人?

唐朝时期,达官显贵以拥有“昆仑奴”为傲,昆仑奴究竟是哪里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555 更新时间:2024/1/25 0:55:14

诗中的“昆仑”有人认为是巍峨壮丽的昆仑山,还有人认为是体壮如牛,侠肝义胆的昆仑奴。

唐朝作家裴铏,在被金庸先生誉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的《昆仑奴》中,刻画了一位豪情万丈的昆仑奴形象,在后世流传极广。

盛唐时期,昆仑奴与新罗婢、菩萨蛮一道,并称为豪贵之家的“炫富三宝”。

家里没有这三种仆人,出门都不好意思说是贵族。

三者中以昆仑奴样貌最奇特,价格也最高,他们体型健硕,诚恳踏实,是居家旅行的好帮手,达官显贵们皆以拥有昆仑奴为傲。

不过古往今来对昆仑奴的来源,都没有统一定论。

那么,神秘的昆仑奴究竟是何方人士?

老家在何处?

提到昆仑奴的来源,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昆仑奴当然是来自昆仑。

不过,古代典籍里的昆仑所指并非一处。

比如韩愈《杂诗》之三言及的“昆仑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这里的昆仑是指元始天尊道场所在的昆仑山,西接帕米尔高原,东抵青海,相传绝地天通前,天柱就耸立于此。

东汉学者郑玄笔下,有“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这里的昆仑,指的是西域部落。

此外,昆仑还指代中印半岛南部以及南洋附近国家的统称。

《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

“从西数之有婆鲁师洲、末罗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国是,莫诃信洲、诃陵洲、呾呾洲、盆盆洲、婆里洲、掘伦洲、佛逝补罗洲、阿善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录。诸国周围,或可百里,或数百里,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国焉。”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海洋周边的国家太多,不能一一记录。

这里的掘伦是地名,交为交趾即越南,广为岭南两广。

所谓昆仑国既是国名的泛称,也是当地百姓的称呼。

如《旧唐书》所云:“林邑国,汉日南、象林之地,在交州南千余里。自林邑南千余里,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曾明确提出真腊(中南半岛古国),就是昆仑这个大家族的成员。

所谓“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至于为何以昆仑为名,是因为古代喜欢如此称呼皮肤黝黑之人。

《晋书》在描述孝武文李太后时曾言:“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

《新唐书》里则有种说法称,昆仑其实是国王姓氏的音译。

“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十里, 地卑洼,与环王同俗。有城郭宫殿王姓古龙, 居重观栅城。古龙者,昆仑声近尔。其人黑身卷发,裸行。”

到了宋朝,关于昆仑的定义又有了新的发展。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常有大鹏飞。蔽日移辱,有骆驼大鹏遇则吞之。”

而昆仑层期国的国民长相与其它昆仑国类似,“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物而擒之,转卖于大食国(阿拉伯)为奴,获价甚厚。”

同样的说法,也曾出现在赵汝是所作的《诸蕃志》中。

昆仑层期国与前面所说的昆仑,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

冯承均认为,昆仑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应该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的国家。

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奴隶,相貌虽然有所差别,但都被其黝黑的皮肤遮盖。

对于主家而言,管它来自何方,只要能尽心竭力地服侍好自己和家人即可。

没有人会花时间,去仔细调查昆仑奴的种类,并为其著说立传。

因此,在唐人眼中,一切皮肤黑的,都被叫作“昆仑”。

民间有则故事,当时有个身骑白狮的道人,游历四方,为人看病。

他的身边有两个昆仑奴,每当遇见患者,他就把让昆仑奴摊开手掌,并把自己的手掌放上去反复研磨,不一会儿他的手掌也变黑了。

接着,道长再把漆黑的手掌,放到涂抹在患者病痛的地方,药到病除。

结合各种资料来看,昆仑奴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东南亚和非洲。

东南亚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以南的各个海岛和中南半岛南部,都是有黑人分布的。

当然,比起非洲的黑人,他们并不算黑。

东南亚岛国的昆仑奴都有很好的水性,而且力气很大。

一些船主喜欢雇佣他们当水手,让他们划着远洋货轮出使各国。

这些人从不惧风浪,能够入水六十尺。

当年唐朝有艘商船在大海上触礁,船底漏了个豁口,船主不慌不忙,派了数名昆仑奴下水。

昆仑奴们手持刀絮,不一会儿就补好了船底。

当年郑和下西洋,面对复杂的水域,就曾在东南亚诸岛招募了一群当地的民工。

当然,大多数昆仑奴还是当作家仆使唤的。

他们大都是作为贡品来到唐朝的,这个观点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体现。

《旧唐书》多次提及东南亚国家为与唐朝修好,而“献僧祇僮”。

《新唐书》也说,尸利佛誓国王派遣大臣俱摩罗出唐,献上侏儒、僧祇各二;

元和八年与元和十年,诃陵国曾两次派人带着僧祇入唐。这里的僧祇,指的就是昆仑奴。

随使入唐的僮仆们,大多数都被送给了大唐的王侯将相,这便是昆仑奴在大唐兴盛的开端。

这些僮仆都是经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孔武有力而又乖巧懂事,对主人也很忠诚。

因此,很受唐朝权贵们的喜爱。

风靡一时,王侯新宠

当时,王公贵族就是“时尚的风向标”,他们的吃穿住行都会被大家效仿。

小贵族和地主阶级眼看着勋贵家的昆仑奴如此听话,便也想拥有一二。

唐朝是个开放的朝代,海运也很便利,每年来长安的外国商人数不胜数。

唐朝人求外国商人为自己带个昆仑奴回来,还是不成问题的。

渐渐地,东南亚的奴隶贩卖形成了产业链。

商人们从东南亚各国买下大量的百姓,而后统一把他们运到越南昆山岛。

这里由14个小岛组成,距离湄公河出海口只有一百余海里,与中国非常相近。

除了使节进贡和人口贩卖外,战争掠夺,也是昆仑奴的重要来源。

唐朝有将俘虏当奴隶的习惯,开元年间安南梅玄成反叛,自号“黑帝”,并勾结真腊、林邑等国。

唐明皇派杨思勖前去平叛,一路打过中南半岛,俘获数千奴隶,此一役为唐朝的昆仑奴市场有效地补充了货源。

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昆仑奴的形象很常见。

《开天传信记》中有一首《咏昆仑诗》“指如十挺墨 ,耳似两张匙”;

《太平广记》里,狂妄的崔崖还嘲笑人“怀胎十个月, 生下昆仑儿。”

东南亚昆仑人除了“肌肤如铁般黑”和头发卷曲外,他们的身材还特别矮小。

当年隋炀帝派朱宽出征仇国,大胜而还,带回来数千男女,其个头低矮,世人评价“似昆仑”。

此外,昆仑人的水性出奇的好。

当年李德裕被贬至潮州,过河时船只漏水,周围又有很多鳄鱼。

眼看着所有家当都要沉入水底,他的昆仑奴挺身而出,救出了大量的财宝。

无独有偶,魏王的封地有一个深不见底的鼋窟,他一直想把鼋打捞出来,再养些鱼。

于是,总用弓弩去射鼋,然而收获不大。

后来魏王养了十几个昆仑奴,他们知情后,二话不说拿上刀枪就跃进窟中,逮上来数十头鼋。

昆仑奴实用性强,娱乐性也很强。

老爷太太们经常带着昆仑奴泛舟游湖,为了取乐他们经常会把钱币故意扔进水里,再让昆仑奴去捡。

昆仑奴们也很听话,只待主人一声令下就直接跳进水里。

也有的每见水色可爱,就把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剑扔到里面,再命昆仑奴去拾。

昆仑奴们除了会当“巡回猎犬”,也是种地的一把好手。

拉牛、松土、播种、收割,昆仑奴样样精通,主人们也必定要好生看守。

每当收来新的昆仑奴,他们就会在其脸上刺字,不仅刺上为昆仑奴取得名,还要写上府邸的名字。

即使昆仑奴逃跑,也会有“好心人”将其送回。

黑奴贸易

若论做生意,还是要看阿拉伯人。

他们常常跑到非洲去挖金矿,并雇佣当地的黑人为奴。

既然唐朝贵族们喜欢黑人,而非洲黑人又是“正统纯黑”,阿拉伯人便以招收矿工的名义招募黑人,再把他们带到中国。

阿拉伯人买入黑人的价格很低,《诸蕃志》记载每个最少只有黄金2两,最多的也不过5两。

区区几两黄金,就买断一个人的一生,这是何其的不幸。

当然,也有很多黑人是自愿远行的。

因为阿拉伯人对他们的要求非常苛刻,吃不饱饭不说,还要长时间超负荷劳动,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顿拳打脚踢。

非洲大地上,还曾爆发过反抗阿拉伯人奴役的起义。

阿拉伯商人们带着这些自愿或非自愿的黑奴,从陆地横穿亚欧大陆,自葱岭进中原。

因此,后世有种说法,所谓“昆仑奴”就是昆仑山附近的当地人。

或让黑人们跟着货物,在海上漂泊数月再从印度入中国。

路过印度时,阿拉伯人还会顺手从当地带走一些“黑人”。

不论他们是什么人种,只要长得黑,就符合客户要求。

于是,非洲就成了昆仑奴的第二来源地。

这些非洲黑人体型远比东南亚黑人健硕,而且他们的牙齿还很白。

当年金吾将军裴休贞白天在家宴请宾客,夜晚早早睡下,耳朵边不停传来:“哥哥去娘子”的呼唤。

裴休贞吓得赶紧起来,看到了一个怪物,不停呼救,接着他开门叫奴隶赶来。

弟弟先到,不一会儿裴休贞感觉天都亮了,定睛一看才发现是昆仑奴的牙齿。

唐朝勋爵们离不开昆仑奴,不论生前还是死后。

后世出土的一些唐代墓穴,不乏昆仑奴的踪迹。

裴氏小娘子墓中,就有几个黑人俑。

他们全身皮肤墨黑, 头发卷曲成螺旋状, 脸扁平, 鼻梁较平而鼻翼宽大,符合文献中记载的昆仑奴形象。

唐代的昆仑奴主要分布在长安、广州、扬州等地,他们以听话著称,主人指哪打哪。

武则天光宅元年,广州都督路原睿横征暴敛,专门欺压外国商船。

一船的货物,他能侵吞半船,有外商去都督府投诉,路原睿直接给他们戴上手铐脚镣,将其关进大牢。

胡人们忍无可忍,索性直接放了原本要卖掉的昆仑奴,让他们联合起来,冲进都督府,杀了路原睿。

这些昆仑奴平日里看似人畜无害,可一旦爆发就会变成洪水猛兽,他们手持斧钺钩叉杀了路原睿后,又杀了他的十几名守卫。

剩下的官兵们都看傻了眼,竟然任由他们大摇大摆的走了。

而后昆仑奴坐上早已备好的客船,登舟入海。

等广州府的人反应过来,昆仑奴早已跑远。

不过这件事并未影响后来的昆仑奴买卖,历经宋、元,直到明朝年间仍有昆仑奴的买卖。

昆仑奴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年间,比西方的黑奴贸易提前了1000多年。

不过,这种剥削统治是没什么可炫耀的,我国的官僚、地主、富商阶级也早已意识到此点,所以在清朝年间就不再继续引进昆仑奴。

总结而言,昆仑奴不是单指某一个族群,而是指肤色发黑之人。

他们来自东南亚和非洲沿海,因人口贩卖、随使朝贡、战争掠夺等多种方式来到中国。

其高超的服务技术深入人心,以至于明清年间的文人,经常用“昆仑”来代指奴仆。

更多文章

  • 丘行恭救过李世民,参加玄武门,真正佐命功臣,为何没上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丘行恭和李世民的关系,李世民凌烟阁,丘行恭到底多厉害

    丘行恭家族在唐初一门六公,父亲丘和在武德四年,当时是隋朝的交趾太守,率领一郡之地投降大唐,因功上柱国,交州总管、谭国公。丘行恭在《旧唐书》的评价:“行恭善骑射,勇敢绝伦。”他本姓丘敦氏,祖籍河南洛阳,鲜卑族。隋末,他和大哥丘师立在家乡郿城,拉起一万的兵马起义,同时保护郿城不被袭扰。他大哥就是娘子军中

  • 刘伯温推算明朝国运只说了四个字,没想到竟然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伯温预测明朝多少年,明朝的魔咒刘伯温之死,明朝神算刘伯温精准预测

    话说朱元璋夺得天下后,为了保护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防止功臣们坐大后威胁到朱家王朝的江山,于是就开始大杀功臣。对于老谋深算的刘伯温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他也明白“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于是就托病向朱元璋请辞,想告老还乡不问世事。但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能力,哪里肯放他离去,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想留住刘伯温,

  • 明宣宗朱瞻基谋立两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宣宗朱瞻基简介,明宣宗朱瞻基后妃子女,明宣宗朱瞻基皇长子为谁所生

    朱瞻基,中国古代历史上明王朝的第五位君主,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少有的皇太孙,并且被认为是“好圣孙”,更是罕见地与自己的太子父亲同时并存,因为历史上大多数皇太孙是太子突然去世,皇帝就把自己的嫡孙立为储君,即皇太孙!由此可见,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的明太宗朱棣是极为认可自己的嫡长孙,虽然朱棣特别喜爱自己的好

  • 南宋宰相秦桧孙子的考“编制”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南宋秦桧后人今何在,南宋秦桧后代,南宋秦桧儿子的结局

    宋朝做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科举考试、恩荫(皇帝授予高官子孙、亲属官职)、军功等。其中科举做官地位最高称为“有出身”,而其他途径做官的叫“无出身”。秦桧的子孙、亲戚一开始的官职就是恩荫,属于无出身。进士出身的官员升官很快,而且宋朝的宰相大多也是进士出身。 北宋共有宰相72人, 南宋有宰相63人。其

  • 铁铉:固守济南险些杀掉朱棣,让朱棣又恨又赞,最后却被磔刑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铁铉死磕朱棣片段,铁铉能战胜朱棣吗,铁铉击败朱棣几次

    事实上,发生在铁铉身上的故事完全可以用悲壮一词来形容。《明史·卷一百四十二》中如是记载: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而在他本人被朱棣处以割肉离骨,断肢体,而后割断咽喉惨无人道的磔刑之外,就连他的家人也受其“牵连”,儿子被充军发配,八十有余的父母则被发配到海南,妻女甚至还被送往教坊司

  • 明朝第一宰相张居正,为明续命100年,死后却被抄家,儿子被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张居正死后明朝的下场,明朝历史上真实的张居正,明朝时期的张居正

    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事落得个这样悲惨的下场?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辅佐了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历史上将这段改革称为“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出生在一个比较有文学素养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落魄秀才,他出生的时候有个非常吉祥的预兆,他的曾祖父做梦梦到一轮圆月从水中升起,照得周围一片光明,所以

  • 在古代,洗澡的日子也算假期,宋朝假期六十八天之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官员假期,宋朝七天假期有多少,宋朝节假日一览表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不能随便剪,但是留那么长又不方便洗,所以洗澡的日子就会闭门谢客,给自己放天假。到了汉朝,政府还把这一天规定成了正式的休假日,《汉律》记载,“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意思就是,官员工作五天后就可以放一天假用来洗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听到的“休沐”这个词的

  • 明朝大将军蓝玉杀敌无数,北伐却玷污元妃,被朱元璋剥皮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杀蓝玉原因,蓝玉要侮辱元妃吗,朱元璋斩杀蓝玉的视频

    但是,他采取的政策也并非等同于元朝,相反而是和元朝大不相同,他对各民族都采用了怀柔和安抚的政策,以免产生民族敌对的情绪。但是即便如此,退居北方大漠地区的元朝统治者依然有残余势力,这些都对明朝的政权有着很大的威胁。因此,朱元璋安定下来之后,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收拾北方的残余势力,以防他们养精蓄锐,卷土重

  • 朱高燧:诬陷太子毒害朱棣,罪恶滔天的他,如何逃过夺命的屠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高燧想毒杀朱棣,朱高燧与朱棣什么关系,朱高燧对朱棣的评价

    朱棣本人骁勇善战,所以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寄予厚望,可惜的是,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从小体弱,身体肥胖,几乎不可能上战场,朱棣对他难免有些失望。不过好在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身强体壮,又都精通骑射,朱棣对他们二人很是满意。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基,他上位之后立即着手削藩,这一举动,将朱棣渐渐逼上了绝路。朱

  • 仁宣之治的最大隐患—宦官上学批红领军免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仁宣之治背景,仁宣之治的功劳归谁,仁宣之治的五大能臣

    网络图片朱元璋时期,规定了“内官不得干政违者死”的铁律,太监们战战兢兢。在靖难之役中,宦官在情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朱棣登基后,大力启用宦官,宦官郑和连续多次对下西洋,宦官马琪到交趾国(今越南东北部)采购境内珠宝。明仁宗时期,宦官郑和、王安、马靖均进入军队进行镇守,很多地方都有宦官参与政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