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泰殿的名字来源于《易经》,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满”的意思。有人问了,既然交泰殿是后三宫之一,为什么不像乾清宫、坤宁宫那样用“宫”,而是用“殿”呢?
这是因为,皇帝、后妃以及太子居住、生活的地方才能用“宫”,交泰殿的主要作用是册封皇后、为皇后举行诞辰典礼、皇后接受后宫妃嫔朝拜、皇后在春分前一天验看采桑工具等,所以不能叫“宫”。
交泰殿历史悠久,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交泰殿面积不大,面阔、进深各3间,比故宫三大殿中最小的中和殿都小。但是,交泰殿的地位却非常高。
1748年,乾隆皇帝将代表皇帝权力的25方玉玺存放在交泰殿,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内阁需要使用这些玉玺时,必须经过皇帝同意。
这25方皇帝玉玺,每一方有不同的用处。“皇帝之宝”用于登基传位、颁发诏书、录取进士、大赦天下等。“制驭六师之宝”用于调动军队等。“命德之宝”用于奖励军功,加官晋爵。“制诰之宝”用于敕封五品以上官员。敕命之宝用于敕封六品以下官员。
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会亲自来交泰殿拈香行礼。
交泰殿还有一样东西,与25方皇帝玉玺同等重要。那就是顺治皇帝立下的“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
顺治皇帝为什么会立下这块铁牌?
顺治皇帝不到6岁就当了皇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政大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握。顺治皇帝本人形如傀儡,很是不爽。到了1650年,由于多尔衮去世,13岁的顺治皇帝才得以亲政。可是,元老勋臣们仍然干预他的发号施令和婚姻大事。
怎么办呢?1653年,16岁的顺治皇帝突然下了一道诏书,对明朝以来就非常跋扈的太监进行打击。在诏书中,顺治皇帝指出太监干政的危害性:“朕稽考官制。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自周以来,始具其职。所司者不过阍闼洒扫使令之役,未尝干豫外事。秦汉以后,诸君不能防患,乃委以事权,加之爵禄,典兵干政,流祸无穷,岂其君尽暗哉?”
顺治皇帝继而规定,太监的级别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同时立下6条禁令:“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
如果太监胆敢违背这一禁令,将人头掉地:“如有内外交结者,同官觉举,院部察奏,科道纠参。审实一并正法。”
这道诏书下了后,顺治皇帝还觉得意犹未尽,让工部制作了一道“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立于交泰殿,规定“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
这里的“内宫”,当然不仅仅指太监。后宫所有人,包括嫔妃,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都在禁令约束的范围内。因此,铁牌立下后,朝廷里的元老勋臣、后宫嫔妃都收敛了许多。至于太监,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祸从天降。
顺治皇帝这道铁牌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太监。
明朝时期,太监权力很大,足以与内阁分庭抗礼,有时候甚至威胁到皇权了。清朝时期,太监沦为杂役,成为皇宫中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的一群人。后来,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因为慈禧太后的宠幸,如日中天时,手里也并没有什么实权,远远不能与明朝时期的大太监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相提并论。安德海还因为私自出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拿斩首,毫无还手之力。
【参考资料:《交泰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