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曹操欲刺杀董卓失败,一路逃亡。被陈宫手下人捉住,陈宫以为曹操是忠义之人,于是弃了官,跟曹操一起逃亡。后两人如惊弓之鸟,误杀吕伯奢全家。路遇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当心他回家看到全家人被杀而报官,便杀了吕伯奢。在陈宫的质问下,曹操说了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后来被流传开来,很多人便认为,这句话就是曹操的行为准则。
如果就事论事,当时曹操为除后患杀了吕伯奢,确实够心狠手辣的,但是这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可能是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无奈的选择。不杀吕伯奢,他可能就逃不掉。但是纵观曹操的一生,至少有三个人,他没有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标准来对待。
第一是关羽,曹操和关羽之间那点儿事,早已家喻户晓了。关羽重情义,忠义无双,知恩图报。曹操爱关羽之才,胜过当时任何心腹之人,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要留住关羽,不但许以高官,许以重金,甚至操心关羽的生活起居,有好吃好喝的第一个想到关羽,甚至关羽过五关,斩杀他手下多员守将,他也没有怪罪关羽。这时候曹操并没有奉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第二是张绣。张绣先投降,后反水。致使曹操有宛城之败。宛城之败几乎可以说是曹操有生以来最惨的一次。他自己右臂受伤不说,他的大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以及刚刚弄到手的邹夫人,全都死在了宛城。按理说经历这么大的失败,曹操应该与张绣不共戴天,可是张绣投降之后,他不但没有打压张绣,还先后封张绣为扬武将军,破羌将军,还和张绣结为亲家。可见曹操并非真的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第三是刘备。曹操破吕布之后,本有将刘备软禁起来的意思,两人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直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也许是英雄惜英雄吧,曹操最终不但放走了刘备三兄弟,还给了他一些兵马作为资本。有人说那是曹操一时大意,其实不然,曹操觉得刘备是唯一跟自己在同一档次的英雄,所以他放走刘备,一是想看看自己有没有看错人,二是想在战场上光明正大的战胜这个对手。不管怎么说,曹操对于刘备都没有奉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所以说世人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看曹操,是不太正确的,你把曹操这句话当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