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唐帝国大力发展军事、开疆拓土,向四境进行扩张。唐军在李靖、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王忠嗣、高仙芝等一大批良将指挥下,在东亚、中亚和漠北进行远距离投送、大兵团作战,屡战屡胜、灭国无数,真正具备“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能力。在此期间,中国周边的小国纷纷向唐朝称臣纳贡,其中有不远万里来表示归顺者,南亚小国勃律便是典型。
唐帝国最强盛时期版图(方框内为勃律国)
勃律是曾经存在于南亚克什米尔北境、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国,从东晋开始便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中,又称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唐朝立国之初,勃律国被吐蕃击破,遂分裂成为大勃律、小勃律两个国家,其中留居故地者称大勃律,向西北迁移至今吉尔吉特地区的称为小勃律。
大、小勃律均处在联结吐蕃﹑印度和唐朝西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故而成为唐朝与吐蕃竞相拉拢的对象。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勃律国君曾三次遣使入唐称臣,均被册立为王,并得到丰厚的馈赠(“勃律国,在罽宾、吐蕃之间。开元中频遣使朝献。”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唐玄宗优待小勃律王,并与之结盟
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不远万里赶赴长安朝拜,并受到唐玄宗隆重的接待。没谨忙为求得唐朝的庇护,便像父亲一般来侍奉唐玄宗(“始勃律王来朝,父事帝。”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由此博得皇帝欢心。在这种无比亲密的氛围下,小勃律跟唐朝订立盟约,决定共同对抗吐蕃。
小勃律臣属于唐朝的举动对吐蕃打击极大,后者为避免遭受腹背受敌的困境,便多次侵扰小勃律,一度还夺取其九座城池。没谨忙忧惧万分,便遣使向唐朝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援,张孝嵩得报后即可派大将张思礼兼程前往救援,一战便大败吐蕃,帮助小勃律重夺被其攻占的城池。事后,没谨忙派大首领察卓那斯摩没胜入朝致谢,并重申效忠之意。
吐蕃征服小勃律,并对其加强控制
然而小勃律离唐朝过于遥远,但距吐蕃相对较近(“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如此不利的情况,给吐蕃持续侵扰、唐朝有效地保护小勃律制造了难题。果不其然,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最终攻破小勃律,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
小勃律被征服后,国王苏失利被迫接受吐蕃的和亲,并断绝跟唐朝的藩属关系。不仅如此,苏失利自恃距唐朝极为遥远,竟然“为虎作伥”,帮助吐蕃征服、欺压周边的小国,阻断他们向唐朝称臣纳贡的道路,使得“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引文同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恢复唐朝在南亚的影响力,小勃律便成为不得不拔除的“毒刺”。
高仙芝率军数千里奇袭小勃律
于是在天宝六载(747年),在唐朝数次征讨小勃律均失利的情况下,出身于高句丽人的名将、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从龟兹城出发,率万骑进讨小勃律。由于龟兹距小勃律有数千里之遥,所以唐军行军百余日后才翻越葱岭,然后在高山、冰川间艰难行军,登坦驹岭,至特勒满川后,分兵三路进发,并于当年七月进入小勃律境内,合力攻陷吐蕃人重兵驻守的连云堡要塞。
攻陷连云堡后,高仙芝率主力直逼小勃律的都城阿弩越城,先断吐蕃援军之路,继攻入城,终于俘虏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在扶立新王、留下三千驻军后,然后班师回国。小勃律被平定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闻讯后,纷纷向唐朝称臣(“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见《新唐书·高仙芝传》)。
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战行军路线图
高仙芝这次翻越高山冰川、长达数千里的远程奔袭,堪称中外军事上的奇迹,论“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当年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远征罗马的战役。战后,高仙芝因功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达到人生的顶点。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兵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机再度攻陷小勃律等国,对于这种局面,自顾不暇的唐朝也是无可奈何了。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