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构建的战略防线被不断攻破,明朝联合蒙古打压清朝的战略,也遭遇惨败。以至于清朝军队取道蒙古,直接绕过防线,进攻北京。各路起义军蜂拥而起,崇祯皇帝又忙于平定内乱。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直逼北京。三月初四,崇祯皇帝无奈,只能下令让吴三桂进京。这个做法,无疑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让吴三桂进京,无疑等于明朝主动放弃关外,将它拱手让给清朝。
此时明朝的边境防御,已经极为尴尬,除了吴三桂率领的最后一支边军,再也没有可以抵御清朝的军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这种局面,并非一两日形成的缘故,而是明朝长期积累的弊病。
明朝北边长期边患严重。明朝历史上,为国防安全考虑,对北方边军非常舍得投入。如红衣大炮这种从葡萄牙引进的先进精锐武器,都率先在北边战场上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方边军都属于明朝的精锐部队。除了武器,明朝边境骑兵的战斗力也不差。
河西走廊自古是中国优良产马区,又有大片牧场。这里可以为明朝提供许多优质战马。明朝边境军队在长期战斗中,也练就一身精湛的本事。再加上枪炮的协助,即便是清朝军队,都曾吃过大败仗。
但是,跟一般投入不同,军队的投入,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发挥效果。而且,需要长期投入大笔财政支持。明朝初期的时候,军队以屯田解决粮饷问题。明朝中期开始,屯田制度崩溃,士兵改由招募。
这无疑增加了朝廷的军费投入。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没有完善严格的招募制度,明朝官员招募士兵时,往往极为腐败。招募过来的士兵,大多是乡间闲散人员和地痞流氓。
军队缺乏严格的军纪,很多边境官兵只在领粮点册有名,一旦遇到战事,便鸟做兽散,逃到不见踪影。因为招募的士兵没有明确的军籍和地址,即便逃跑,也无法追回。明朝后期,朝廷军费投入增加,底层士兵的素质却不断下降。
与清朝作战时,明朝边军又常常败多胜少,这造成很多明朝边境士兵的怯战。《明史》记载,从浙江招募到辽东的士兵中,“所募兵畏出关,多逃亡。”
士兵的问题仍是其次,统帅将官对于军队战斗力而言,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明朝历史上,不同时期边境守将的整体水平有很大变化。明朝前中期,朝廷重视对边境守将能力的培养,军队的守将素质较高。
当时守将中,不仅有骁勇善战的人,也有重视文教,推行建设,做长期抵抗的将领。明朝中期,朝政日趋腐败,军队问题也愈加严重。对守将的要求,更多希望他们可以英勇杀敌,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懂得文化。
这种做法,只能短期有效,长期则是一大弊端。而且,明朝后期开始,边境守将便开始地方家族把持的趋势。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曾担任总兵的职位。这种情况的好处在于,将领有家学熏陶,有一定的成材率。坏处也很明显,这些家族根基过于深厚,一般地方官员无法制约,他们更容易违法贪墨。
如果将官贪墨军饷,士兵就得喝西北风过日子了。明朝后期,这类问题经常发生。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军队上层长期被某个家族或势力把持,底层普通士兵的上升空间就非常有限。对于军士而言,激励的动力便非常有限。
所以,在崇祯继位时,明朝边境军队便已经有极大的弊病。而这种弊病又极难去除。边境军队虽然仍有战斗力,但总体上保持衰落的趋势。
崇祯在用人上,往往过于急躁,问题不少。袁崇焕便是最好的例子。而袁崇焕被杀,对于边境军心,震撼极大。很多军士因此对朝廷寒心。朝廷拖欠军饷,北边清朝又极力拉拢。很多人选择投敌。如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一批批边境统帅因各种原因离开,底层人才难以被提拔上来时,吴三桂就成了顶梁柱。他是总兵吴襄的儿子。当然,崇祯提拔吴三桂,也并非没有理由。仅从作战能力讲,吴三桂还是挺强的。
松锦之战时,吴三桂是少数成功突围的明朝军队。吴三桂的治军能力也非常强。他激励将士的办法,主要依靠打仗勇猛,非常有胆气。
皇太极就曾这样评价:“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所以,崇祯才会赐尚方宝剑给吴三桂,并在最危急关头让吴三桂入京。只是形势交错,崇祯最后没有等来吴三桂,只能自缢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