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朝两位皇帝的优秀品行作出的评价。明朝初期朱棣皇帝把国都从南京到了北京,北京离北部边境较近,意在皇帝镇守国门,只是到了崇祯皇帝这里,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他也回天乏术,感觉自己愧对列祖列宗,最后吊死在煤山的老槐树下,这就是“君王死社稷”的由来。
可以说,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当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身为一个国祚276年的大明皇帝,最后被一个农民掀下了龙椅,自己颜面无存,抵抗不了灭亡的现实,只好以死明志了。只是李自成在紫禁城也没住几天就被赶走,其实从李自成处置崇祯皇帝的遗体问题上,就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很难成功。
很多朝代在灭亡的时候都归罪于末代皇帝,不是皇帝荒淫无道就是治国无方,但这个帽子并不适合给崇祯皇帝戴。崇祯皇帝上位时,明朝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当时党争严重、宦官横行,他的木匠皇帝哥哥不理朝政,任由魏忠贤权倾朝野,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帝王御权之术,他是想通过重用魏忠贤打压朝中的东林党势力,结果崇祯皇帝上位之后打破了这种平衡。
崇祯上位后励精图治,只是这时候的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崇祯最先处死了恨之入骨的魏忠贤,之后又听信了东林党减免商税的建议,这两点是崇祯好心办坏事的根本。魏忠贤一死,东林党复起,朝中又是东林党的天下,别小看东林党,当年的梃击案、红丸案不好说就是东林党的手笔,当他们看皇帝不顺眼时就会想方设法除掉。
而减免商税看起来是有利于国情的政策,实际上只是为商人服务,而商人背后基本都是东林党这个靠山,他们从各方面寻求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国库空虚。崇祯这操作显然断了自己的一条财路,为了解决国库空虚问题,他又提出了精简驿站的改革,结果李自成就因为这次改革而失了业,后来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不知道崇祯皇帝会不会后悔做出当初的决定。
崇祯皇帝也是个倒霉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正是地球小冰河最为严重的时期,年年灾害让本就国库空虚的明朝在风雨中飘摇,崇祯虽然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已经无法改变明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了。
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国内农民起义,外边清军虎视眈眈,而他到了后期时多疑、暴戾,这不能说他昏庸,到了内忧外患的时候,换作谁都会产生帝位不保的心理,这种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难免会心情焦灼,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也是在所难免。除了袁崇焕被冤死之外,其他朝臣也有波及,各个部门职位调动频繁,处处能够看出崇祯皇帝的不安心里,太没有安全感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君臣失心,互相不信任成全了李自成,李自成推出的爱民政策深得人心,队伍快速壮大起来,成立了大顺政权之后,他势如破竹一般攻进了紫禁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处死了后妃与公主,又安排太子出逃,最后自己吊死在煤山树下。死前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死得很悲壮也很憋屈,到死前还想着尊严与百姓,只是身为一个皇帝最后沦落到自缢身亡的地步也是够凄惨。崇祯提前给自己安排好了后事“任贼分裂朕尸”,李自成倒是没有分裂崇祯的遗体,但也没好到哪里去,他把崇祯皇帝与皇后的遗体在东华门示众,明朝那些旧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可见世态炎凉、人走茶凉。
李自成把崇祯的遗体暴尸于众,之后命州府自行安葬,而他却住进了紫禁城沉浸在了温柔乡中。崇祯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给自己准备陵墓,州府哪有那么多的钱给先帝安葬,只能聚集众人赞助,最后凑了二百多两银子,把崇祯皇帝与皇后的棺椁合葬在田贵妃墓中。田贵妃是崇祯皇帝生前喜爱的妃子,算是规模比较体面的陵墓了,一代皇帝被潦草安葬。
之后州府感觉崇祯虽是亡国皇帝,那也是皇帝,死后陵墓周边不能连个围墙都没有,又凑了几两银子在田贵妃的陵墓旁边盖了一圈围墙,这些忠心的旧臣总算是感觉对得起先帝了。李自成如此处置崇祯皇帝的遗体,就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很难成功,原因很简单。
明朝是有276年国祚的国家,二百多年经历了十六任皇帝,支撑起这个江山的不仅仅是朱家的皇帝与宗室,还有很多忠心耿耿的老臣,即使像东林党这样的党派,他们的心中也始终把皇帝作为自己的正统领导人,而且这些人根基很深,如果没有本事也走不进朝堂。
李自成没有善待崇祯皇帝的遗体,自然就得不到这些旧臣的支持,在他们心里这是对先皇的亵渎,他们不敢公开反抗,但至少不会与李自成交心。而李自成的政权基于农民,没有什么统治国家的管理经验,他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他只知道打江山,不会管理江山,那打下来的江山无人扶持也不会长久。
最为关键的一点,李自成只顾及“亲民”,对百姓照顾颇多,对那些王室贵族却进行疯狂的打压、压榨,从他们身上搜刮钱财。要知道,这些人都有着深厚的根基,在政治、经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李自成压根瞧不起,普通百姓能有多大见识,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算是优秀的,但也是目光短浅,他的短浅就代表着大顺的短命。
反观清军入关后,把崇祯皇帝的遗体从田贵妃的陵墓中迁移出来,另建了思陵,给了崇祯皇帝足够的体面。清朝皇帝的举动深入明朝旧臣的心理,自然拉拢了一部分人心,这也是清军后来能够顺利进军中原的主要原因,他们得到了明朝旧臣的扶持与帮助,而这一点正是李自成想不到的,他最后只能落个身亡九宫山的下场。
崇祯皇帝为挽救大明江山真的是操碎了心,只是明朝已经积重难返,自己又缺乏管理经验,考虑问题过于片面、主观,再加上小冰河严重时期,一步步把明朝推向了灭亡。崇祯是个好皇帝,只是力气没用到正地方,明朝灭亡,他自缢在煤山树下,算是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李自成手里本来抓住了民心这个王牌,但是他没有用好这张王牌,他没有刘邦和朱元璋的明智之举,人家都懂得招贤纳士、唯才是用,李自成只知道收揽民心,暴尸崇祯皇帝的遗体让他失去了管理江山的人才与能力,为此注定了大顺政权很难成功的结果。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