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美誉。与西北地瘠落后的地区不同,河套平原呈现出极大的反差,最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十分适宜养育马匹,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我们知道,明朝时期是汉人当权的,我们面对强大的蒙古骑兵难免心生羡慕。可是中原地区没有适宜养马的土地,就算培育出来马匹,质量也不如蒙古骑兵的马匹优良。
河套平原不同,这里是一个绝佳的养马区域,若是明朝能将此地划入版图,自然能大大提高自身的军事作战能力。
但是尽管河套平原的气候条件适宜养马,。明朝统治者也希望收复这块土地,但是河套平原的收复一直显得比较困难,这是为何呢?
一、收复河套平原
1、“弃套”
这段时期,明朝与蒙古诸部展开了拉锯战争夺资源,为了收复河套平原地区也是费了不少功夫。
在成化五年的时候,统治者终于不堪忍受蒙古对明朝北方边境的侵扰,下令派出军队搜剿河套平原,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河套平原的争夺。
此时明朝尽管取得了河套平原的控制权,但是却没有形成运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当时明军在河套平原的消耗巨大,难以维系。
统治者便在河套平原南部设置屏障进行防守,但北部并未设防,所以整个河套平原的北部地区便直接送给了蒙古诸部了。
2、明朝失去优势
第一次河套平原争夺战之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离开时河套平原地区,同时河套平原南部建立起来的屏障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威胁。
河套地区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中出现了难得的安稳局面。但是随着新任蒙古可汗即位,蒙古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侵占河套平原地区。
此时的明朝内部政见出现分歧,对河套平原的监管不到位,明朝也没有实力收复河套平原了。
3、败于党争
最后一个阶段,明朝一开始想要主动出击尽快将河套平原收入囊中,但是并未取得胜利。其中贪官污吏克扣军饷等行为。都是阻碍河套平原收复的主要原因。
党争不断使得河套平原的收复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同时蒙古诸部大肆进攻,河套平原终于完全落入了蒙古族手中。
明朝边境陷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可见明朝收复河套平原的失败是与党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二、失去河套平原的原因
1、沙漠化严重
河套地区的沙漠化十分严重,从明朝初期就出现了沙漠化问题,到了明朝中后期,沙漠逐步向明朝领地内推进,还曾掩埋过长城,这对于一个国家的防御系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到了万历年间,明朝统治者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清沙活动,只可惜收效甚微。这样一来,明朝想要在河套平原建立起农耕体系的想法就无法实现了。
因为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军队也没有能力长期在此地驻扎。运送粮草也是不切实际的,军队所需粮草便只能就近征收,百姓要负担起太多的压力,难免会引发许多问题。
2、明朝力量收缩
靖难之役以后,明朝的军队向漠南迁徙,这也就意味着明朝放弃了朱元璋曾经攻打下来的大部分北方土地。
此后,明朝的政治一直重复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党争。明朝的政治不断内耗,大量有才能的政客都没有逃过党争的拖累。
他们无法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使得河套平原的收复变得遥遥无期,没有人有精力处理河套平原的问题。
统治者和权臣之间的摩擦日益加深,整个朝廷也因为党争而变得四分五裂,此时即使拼尽全力,想要收复河套平原也是不可能的了。
3、经济滞后
河套平原在经历了不少战争以后,失去了不少发展自身的机会,当地的发展滞后,经济更加不堪一击。
其实明朝初期朱元璋建立过非常利于边关发展的政策,就是通过开中法来维持边疆正常运转。
但是明朝后来的君王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远见,不够重视边疆的建设,甚至还为了解决眼下的经济困难而废除了开中法,边疆的经济遭到破坏,支出不断增加,成为了明朝的一大负担。
其实河套平原地区对明朝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河套平原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到河套平原的安全和稳定,能对整个明朝的稳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才会将握在手中的河套平原拱手相让。明朝的防御体系出现纰漏,蒙古诸部见缝插针,直接侵占了河套平原。
若是明朝能够重视边疆地区安稳的重要性,或许明朝后来的发展也会是另外一副模样吧。参考文献:《明史》、《明代河套之患始末》、《复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