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手下的王牌大将,护主而死,让朱棣感到前途渺茫

朱棣手下的王牌大将,护主而死,让朱棣感到前途渺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908 更新时间:2024/1/22 17:34:23

靖难之役是两个朱姓皇族为了争夺皇位大打出手,其实,最后的赢家朱棣是一匹黑马,一开始并没有多少胜算的。他只有自己的封国,以一隅敌天下,难度很大。而且,藩王作乱次数很多,但在此之前的大一统王朝中都没有成功的先例。然而,朱棣还是不得不反。

这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咄咄逼人,已经采用逐个歼灭的方式清理了几个藩王,接下来就轮到了朱棣,除了束手待毙,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另外,他的劣势很多,却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将领素质。

冷兵器时代,指挥官的能力被无限放大,这就是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原本在明朝建立后,朝廷拥有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却被朱元璋一次又一次清理中凋零。相反,朱棣坐镇北平,在与蒙古人的对抗中锻炼了卓越的才能,本身就是最优秀的将领。另外,他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也是一张王牌。

张玉出道很早,在元朝时就已经担任了枢密院知院。当时,枢密使是由皇子担任的虚职,枢密院知院是正二品,直接掌握军权的。当然,元朝气数已尽,张玉并不能逆天改命,他被徐达常遇春等人赶到漠北。此后,北元内部纷争,呆不住的张玉被迫在洪武十八年时,归顺了明朝。

作为降将,他当然不可能成为明初分封的大功臣,也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即便参加了洪武二十三年的那次远征,经历了捕鱼儿海的大战,他也只是封为千户,站在普通将领中仰望光芒万丈的蓝玉。那确实不是属于他时代,也没有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后来,他被划分给朱棣,共同驻守北平时,才逐渐有了名气,得到了“张玉善谋,朱能善战”的评价。然而,这依然不能止渴。张玉等人对于功业名望的追逐,一点也不亚于朱棣对皇位的野心。所以,当靖难之役刚刚打响时,他就身先士卒,三日内突破九门,进而占据北平。

说是靖难,其实就是造反,这是九死一生之事,大部分的将士心里都没底,顾虑重重。他们遇到南军,心里都非常胆怯。但张玉却不同,他主张迎头痛击,迅速取得了真定大捷,俘虏了耿炳文的左右副将军李坚、宁忠,斩首三万,极大地鼓舞了燕军士气。从此时开始,燕军才普遍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

后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后,张玉又获得了郑村坝、白沟河两次重大胜利。期间,他居然抽空陪同朱棣到宁王封地,袭取大宁,收编了当时最精锐的骑兵朵颜三卫。这一系列的精彩表现,让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了燕军。

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张玉却意外倒下了。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轻敌冒进,闯入了盛庸的圈套。张玉和朱能听说后,分兵前去救主。其实,朱能已经率先找到朱棣,并且杀出重围。但是,张玉却未能得知消息,依然一头扎进包围圈,结果战死沙场。

此前,北军一路凯歌,所向披靡,战损率很低,高级将领更是很少牺牲。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牺牲的高级将领,就是他们的中军主将。这对朱棣的打击很大,他甚至认为张玉的死就是皇天不佑,自己造反没有了前途。

在很长的时间内,朱棣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他时常流泪哀叹失去了张玉这样的良将,部下大多也不敢作声,只能陪着他哭泣。还是姚广孝站了出来告诉朱棣,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也没有时间悲痛。张玉的死固然是巨大的损失,但要让他的死价值更大化。

朱棣不愧是英主,他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厚葬张玉,以此鼓励全军。燕军士气不仅没有消沉,反而成就了一支哀兵。靖难之役后,朱棣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对功臣评头论足,对张玉高度赞扬:张玉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涌现出了无数个性十足的历史人物,现在也有一大群明粉。有些读者私聊小珏,想了解更多的明朝故事,要看哪些书籍。其实,最好当然是看《明史》这类正史,再结合明清两代人的笔记。但是,那都是文言文,读起来确实太累,普通读者没有这个必要。还不如看《明朝那些事儿》这类的爽文,身心愉悦。而且,这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平台和书店搞活动,只要一顿火锅钱,就可以买到一套九本书。小珏认为是近期最划算的正版书,销量不错,好评如潮,链接为您奉上。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给太子朱标找老师,老师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说了4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教导朱标,朱元璋是怎样对待朱标的,朱元璋如何对待朱标

    朱元璋不仅放过牛,还去了皇觉寺做了和尚,由于饥荒,朱元璋只能出去当了一个云游僧人,其实也相当于是一个乞丐了,也就是这个时期他了解了民情,开阔了视野,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或许是由于朱元璋的经历比较的坎坷,很多人会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朱元璋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私塾,但是

  • 朱厚熜为何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他太强势,没有人能驾驭得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厚熜能力,朱厚熜和朱棣关系,朱棣被移出太庙

    明朝时期发生过一件可以说是震惊当时人们三观的朝政之变,即“大礼议之争”。这场争端的起源源自于家境皇帝朱厚熜,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 因武帝朱厚照没有子嗣,仅能从藩王中挑选一位承嗣开始。在武宗弥留之际,承嗣的人选成为了一件大事。如若不尽快定下承嗣人选,即将天下大乱。当时的首辅杨廷和快刀斩乱麻

  • 朱棣是旷世明君,嘉靖皇帝为何还想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嘉靖皇帝与朱棣有血缘关系吗,朱棣死后牌位为什么被移出太庙,嘉靖皇帝和朱棣

    但是呢,朱元璋又特别不放心,一是自己手下那些骄兵悍将自己在位的时候还能镇住他们,自己要死了朱允炆不一定镇得住他们,二是朱棣太有才了,他绝不是一个甘心做藩王的人,长此以往下去,明朝注定将会有一场“藩王之乱”,这个结果也很显而易见——骨肉相残后,定会有一个藩王当上皇帝,而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朱棣。朱元璋死

  • 朱元璋和刘邦称帝的方式最相似,那么两人的团队对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和刘邦谁是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和刘邦谁杀的功臣多,刘邦和朱元璋的开国难度谁更大

    刘邦的团队靠的是“汉初三杰”,萧何管粮草军备,经营后方,韩信征伐四方,最后围攻项羽于垓下,张良屡次制定战略良策,为刘邦的大汉指明了方向。朱元璋倚仗的能人很多,比较杰出的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刘基等人,其实朱元璋团队最杰出的就是朱元璋本人,他的个人能力比刘邦要强,这也让他手下的一帮谋臣武将在历史上并

  • 成吉思汗气场强大,金朝皇帝首次见到他,吓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成吉思汗是金朝的吗,成吉思汗是怎么推翻金朝统治的,成吉思汗推翻金朝时间

    我们虽然不知道成吉思汗的气场有多强大,但从金朝皇帝首次见到他,被吓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的事件来看,成吉思汗确实是一个十分威武、自信的人。成吉思汗在决定第二次发兵攻打西夏前夕,为了探听金朝的实力,决定亲自去金朝考察一番。他有这个便利条件,由于成吉思汗是金朝封的一个小官,每年都要向金朝称臣纳贡,因此,金朝

  • 成吉思汗:要想整合资源,就必须给帮助你的人带来实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成吉思汗如何快速崛起,深度解读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强势在哪里

    成吉思汗刚刚结婚的时候,妻子就被蔑儿乞人抢去,此时的成吉思汗,一无财富,二无兵马,他要想将自己的妻子夺回来,非常困难。陷入绝望的成吉思汗,决定整合资源,强大自己。他利用克烈部脱斡邻勒王汗是自己义父、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是自己结拜兄弟的资源,请当时草原上这两个霸主出面帮助自己。其实,对于攻打蔑儿乞部,无

  • 明朝六大奸臣,你知道几个,最后一个有点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有名的4个奸臣,明朝四大奸臣,明朝有哪几个奸臣

    胡惟庸绝对是明朝第一个大奸臣,不过很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胡惟庸的存在是朱元璋故意安排的。1377年,胡惟庸担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其实,当时有能力做这个位置的人非常多,朱元璋也知道胡惟庸的品行。之所以还让胡惟庸做这个位置,明摆着就是要对丞相这个制度下手。果然,胡惟庸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胡惟

  • 朱元璋横扫天下,有两个省却打不到,原来早有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厉害在哪里,朱元璋早期打天下时的势力分布图,朱元璋是怎么平定天下的

    亲们可能听过星象,这个在古代的时候,那可是特别流行的,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就知道,政府专门设有司天监、浑天监这些机构去观察星象,那皇帝要是有个啥子伤风感冒的都要问问,看看是不是哪个冲撞了自己,像《甄嬛传》甄嬛跟皇后斗法就有利用司天监。古人他们觉得,通过观察星象,可以预测未来,这里举一个例子。《旧唐书·天

  • 李清照有首词,意境幽远,年轻人读不懂,只有老年人才能有所感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清照一生,李清照词中的人生哲理,李清照名言名句100句

    在李清照的一生之中,她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并让后世感到无比的赞叹。而这样的一个才女,其实生活并不顺心,在她的生命中,经历了国破家亡,因此她诗歌中的情感也是极为丰富的,比如《清平乐·年年雪里》便是一篇阐述李清照心理变化的词。对于这首词,很多人都认为年少读来只觉得愁苦,年老再读才了解人世艰辛,这首词的

  • 明代黄金宝藏被发现,2块“金砖”价值超1亿,专家:绝不能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金文物一览表,明清最值钱的黄金,历史上的黄金古董

    朱瞻垍是明朝时期的梁王,是一位年轻早逝的王爷,他与他的爱妃魏妃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夫妻两非常恩爱,但是梁王在病痛中失去了生命,当时魏妃就心痛得要和梁王一起去黄泉了,但是皇帝不忍看着自己的儿媳这样,就下令让她好好活着,可是过了十年,魏妃也因心病走了,后人为了了却魏妃生前的希望,让她和梁王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