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仅放过牛,还去了皇觉寺做了和尚,由于饥荒,朱元璋只能出去当了一个云游僧人,其实也相当于是一个乞丐了,也就是这个时期他了解了民情,开阔了视野,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基础。或许是由于朱元璋的经历比较的坎坷,很多人会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朱元璋虽然没有上过正规的私塾,但是他非常的喜欢读书,也尊重读书人。
在他建立了明朝以后,朱元璋知道能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必须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明白治国的道理,于是他给自己的子孙们准备了好几位老师,而且都是德高望重,才学深厚的大儒,其中就包括明初的大儒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劝学文章,被选入了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宋濂学成以后本想为朝廷效力,但是他不满于元朝的黑暗统治,于是就远离当时的统治集团,出家当了一名道士,每日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也乐得自在。
而朱元璋在江南和其他的军阀对峙的时候虽然军中武将很多,但是文臣却很少,为此朱元璋亲自去拜访了宋濂和刘伯温,将这两个人请出了山,刘伯温帮他出谋划策,而宋濂则被朱元璋安排做了皇子们的老师。
朱元璋对于宋濂很是尊敬,在见到宋濂的时候都是谦恭有礼,对宋濂的称呼也都是“先生,”虽然朱元璋对于宋濂的态度比较不错,但是宋濂对于教授皇子们还是有些没底,毕竟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儿子,身份尊贵,虽然说老儒生的风骨是有的,但是如果朱元璋对自己的教学前来干预,骂也不准骂,打也不准打,那教学还怎么继续的下去呢?
于是他试探性问朱元璋,如果说皇子们不好好学习的话,那么自己可以打骂他们吗?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回答了四个字让宋濂的心彻底的放下了,这四个字就是“不死即可。”也就是说放手让你去教育,去管,调皮的就要严加管束,打可以,不要伤及性命就行。
君无戏言嘛,这样一来宋濂作为老师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了,可以尽心的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交给这群皇子了,古代的教学老师的权力是相当大的,有了朱元璋的金口,在上学的第一天宋濂就严加的管教了这群皇子,除了太子朱标外其余的皇子全被戒尺打得哇哇直叫。
这个时候仁慈的马皇后心疼了,他对朱元璋说宋濂是不是太严苛了一点。朱元璋则眼光看得比较长远:“现在受点皮肉之苦没什么,总比以后掉脑袋强”。《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老朱想的确实是比较的长远了。
在宋濂的教导之下,朱标的才学长进的很快,不仅儒雅仁德,而且也有了一些君王气象,朱元璋此时就放心大胆的将国事慢慢地交由朱标来处理,希望借此让朱标的治国经验更加的丰富,朱标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十分的尊重,见到宋濂的时候都十分的谦恭,宋濂在宫中教书直到朱标成年了以后才告老还乡,他走的时候朱元璋和朱标亲自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