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宫廷饮食制度,管理制度及作用

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宫廷饮食制度,管理制度及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65 更新时间:2024/2/17 4:15:37

由马伯庸老师原著改变的《长安十二时辰》,真实地再现了唐朝盛世人们生活画卷,这里不仅有唐朝仕女、秉烛夜游,集市贸易、胡商遍地,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各种外来美食,主角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吃的水盆羊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要想追寻美食就得来到皇室宫廷,影视剧中曾出现多场奢华的宫廷宴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本文借助《长安十二时辰》这个话题,浅析唐朝宫廷饮食制度,来了解下,唐朝宫廷食料来源?宫廷饮食材料管理?饮食制度的作用以及唐朝饮食制度的独特之处。

唐朝宫廷饮食食材来源,宫廷饮食制度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周礼》就对当时诸侯国亡、后及世子的饮食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我国古代饮食制度也随之初步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宫廷饮食制度不断完善,到了汉代设立了完善的日常饮食管理机构,并且分工明确,隋朝时期进一步完善设置光禄寺和尚食居,职权分明共同负责宫廷饮食。

唐朝建国后,在饮食方面多承隋制,建立了比隋朝更为完善的宫廷饮食材料供给和管理制度。那么,唐朝廷饮食材料有哪些渠道供应呢?笔者通过查阅史实资料,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

地方税赋,地方向朝廷交纳的税赋,其中就有米粟之类的粮食,这为宫廷饮食提供了主食材料,宫廷饮食对象是皇帝、后妃和贵胄,所以地方纳贡的食材在品质、质量上要求尽善尽美,几乎是地方之精华物产。

《全唐文》记载,唐玄宗赏赐李林甫的美食“赐粳米一百石、二十袋面,侍中使杨元新至,又赐鯸鮧鱼、鲑鱼、鲂鱼等。”“内右官赵承晖至,赐车螯、蛤蜊。赵臣忠至,又赐生蟹一盘,高如琼至,又赐白鱼。”

由以上资料可知,唐玄宗赐予宠臣李林甫的食物除了米面外,还有鯸鮧鱼、鲑鱼、鲂鱼、车螯、蛤蜊、生蟹、白鱼等山珍海味,其中珍贵的海味山珍所占比例很大,这也说明了宫廷饮食材料是十分丰富的。

这些食材仅仅靠皇家园林种植、养殖、捕捞是满足不了这样需求的,都是全国各地郡县将特产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交纳的贡赋。那么,地方都向朝廷进贡哪些贡品呢?笔者从《新唐书·地理志》节选各地纳贡食材种类。

关内道:凤祥府扶风郡(榛实),邠州新平郡(荜豆、白蜜),会州会宁郡(鹿舌、鹿尾);河南道:颍州汝阴郡(糟白鱼),曹州济阴郡(大蛇粟),海州东海郡(紫菜);河东道:河中府河东郡(枣、凤棲梨),太原府太原郡(梨、葡萄酒),泽州高平郡(野鸡);山南道:江陵府江陵郡(柑、橙、白鱼、糖蟹、乌梅);襄州襄阳郡(柑、蔗、姜),郢州富水郡(蕉、春酒曲、枣节米)。

河北道:孟州(黄鱼),沧州景城郡(糖蟹、鳢、鮬);淮南道:扬州广陵郡(乌节米、鱼胯、糖蟹、蜜、藕蛇粟),庐州庐江郡(茶、酥、鹿脯);岭南道:广州南海郡(荔枝),安南中都护府(蕉、槟榔),崖州珠崖郡(高良姜);江南道:苏州吴郡(鲻皮魬、肚鱼、鱼子、蛇粟),湖州吴兴郡(糯米、紫筍茶、木瓜);剑南道:成都府蜀郡(蔗糖、梅煎、生春酒);眉州通义郡(柑、石蜜);翼州临翼郡(白蜜)等等。

由此可见,唐代每个州郡都将最好的土特产通过纳税、缴纳岁贡的形式向朝廷贡献饮食材料,除此之外,宫廷本身也有皇家庄园和官方牧场,种植各种瓜果、蔬菜,饲养羊、牛等牲畜。除此之外,还有外藩朝贡食材,唐朝廷还要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得食材。

外藩朝贡食材:唐朝廷所应用的食材当中,木瓜、口皮、五味、蜜、酒、干天门冬等带有异域风情的食材,显然不是土贡来的,应该是外藩所朝贡进献而来。

《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贞观年间,泥婆罗所贡菠菜、胡芹、浑提葱、桂椒;康国进献金桃、银桃;唐玄宗时期,陀拔斯单国所献的千年枣。

除此之外,还有文献记载新罗国曾进献牛黄和人参,这些资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廷对外来食物和药品的偏号,外藩为讨好唐朝廷曾常累月地反复进贡。

通过市场购买:宫廷的食材除了土贡、外藩朝贡外,朝廷也从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易购买宫廷所需的粮食和食材,其中有一部分粮食是和籴而来的,这是为了稳定粮食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况发生,通过这样方式得来的粮食,有一部分必然用于宫廷消费所需。宫廷所需要应季蔬菜,除了部分种植外,也有一些来自于市场购买。

《唐大诏令集》记载唐文宗曾下令“其司农寺供宫内及诸司厨冬藏菜,并委本寺自供,其菜价仍委京兆府约每年时价支付,更不得配京兆府和市。”

以上资料表明为朝廷提供食料的司农寺,从市场买菜来获取宫廷所需的冬藏蔡,唐文宗特意下令要公平交易、等价交换不允许强行压制价格,损害菜农利益。类似于这样交易的还有宫廷的鱼料供应。

《唐六典》记载“凡诸司应给鱼及冬藏者,每岁支钱二十万送都水,命河渠以时价市供之。”

宫廷中的某些鱼食材也从市场购买,除此之外,宫廷所需的用于食疗性的食材也大多依靠市场途径获得。

总之,宫廷食材供应来源地很多,除了皇家园林种植、养殖外,还有地方土贡、外藩朝贡以及从市场购买等方式。那么,这些食材到了唐朝宫廷后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了宫廷饮食材料的管理,唐朝廷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部门管理食材。

左藏库,宫廷所需要的食材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中央后,先收缴于国库内。唐朝设置左右藏来管理国库,其中左藏具有支付军费、官员俸禄、宫廷费用等职能,宫廷所需要的饮食材料也由左藏提供。从左藏库里面取食材必须经过一定的手续,要有类似于符牒之类的支付命令,并且经过太府寺核查无误后,方可拿着领取财物的木契去领取;为了防止冒领财物或者假公济私的现象发生,唐朝廷对木楔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司农寺,这是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中央机关,此机构不仅负责京城、东都各司官吏所需要的俸米禄物,还要负责供应朝会、祭祀以及皇帝御用常料所需,同时还负责冬末藏冰、夏季冰的礼仪。

司农寺的卿与少卿,并不完全为宫廷饮食服务,只负责宫廷饮食材料的分配和供给。例如,朝会、祭祀所需的米物、瓜果蔬菜、柴草都由司农寺的丞负责。各署从司农寺领取物品时跟左藏库一样,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也必须以木楔为证领取物品。

当然司农寺是一个大部门,类似于现在的大农业部,分工明细,其下属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食材。上林署,负责皇家苑内果树、蔬菜的种植,供应水果和蔬菜;此外,上林署还负责一年一度的藏冰;冰在宫廷饮食中作用很大,夏季可以做成清凉可口的冰镇饮料,可以降温解暑,还可以起到保险食物的作用。

钩盾属,掌管唐朝廷柴炭事务,凡是朝廷朝会、祭祀、宴请宾客所用的柴炭都有钩盾属按照不同标准及时供给,此外还有指令和监管各苑内奴婢饲养鹅、鸭、猪等养殖职能。导官署,主要职责是为朝廷挑选御用米麦,按照朝廷的要求将粮食制作成熟食,制作成干粮,或者制成面粉,或者用来发酵酿酒,并且按照粮食的精细程度、损耗数量以及不同标准来供给。

此外,司农寺还有专门负责种植苑内竹子的司竹监,将所产的竹笋按时提供给商食,为虞山所用。还有专门掌管温泉的温泉汤监,温泉附近的沼泽、湿地所产的物产也归它监管。

以上笔者介绍了唐朝食物食材的来源以及食材的监管机构,这些都是原材料的供给;那么宫廷具体饮食事务都由哪些机构管理呢?笔者认为,唐朝廷宫廷饮食机构管理主要涉及到尚书礼部,主要由膳部、光禄部、尚食局、东宫的典膳局、食官署等机构。其中,膳部,在唐朝的膳部隶属于礼部,主要负责国家祭祀所需的牺牲、酒果、器皿等。膳部并不完全算职掌宫廷饮食的官职,本文不做重点论述。那么真正掌管宫廷饮食机构有哪些呢?

殿中省尚食局,主要是为皇帝日常饮食服务的,尚食局对皇帝的饮食健康高度重视,根据季节变换来合理地安排皇帝的饮食结构,这也反应出唐朝很重视养生。

《唐六典》记载“尚食奉御掌供天子之常膳”并且“随四时之禁,适无味之宜,皆时王不可食。”

此外,尚食局还负责储藏天下各郡州进贡的珍鲜食品,并且负责检验,查收,记录在案,供宫中所需。

宫中系统中的尚食局,此机构主要负责后宫的日常饮食管理,下设四个部门,有专门负责饮食烹调工作的司膳;有专门负责酒水饮料工作的司酝;有专门负责管理后宫医药消费的司药;还有专门负责给后宫提供日常所需的薪炭等饮食消费资料的司饎。这个四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光禄寺,主要负责朝廷祭祀、宴会时饮食消费事宜。也是下设四个署,专门负责百官朝会时膳食提供的太官署。负责为祭祀、礼宾、朝会等活动场所提供“栗、脯、榛”以及“盐、棱、鱼、芡”等陆生、水生的“庶羞”之物的珍羞署。

《唐六典》记载,太官署“凡朝会,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凡宿卫当上及命妇朝参、燕会者,亦如之。”

除此之外,有负责宫廷宴会、祭祀等场合提供酒水的良酝署,还有负责为宴会、祭祀宾客百官提供肉羹、调味酱等物品的掌掌醴署。由此可见,唐王朝对宫廷祭祀、朝会、宴会等宴席一点都马虎不得,分工极为明细。

东宫饮食管理机构,唐朝廷除了皇帝之外,太子的地位也十分特殊,太子是储君,其一言一行关乎国家的未来,所以东宫在饮食管理方面无论是饮食材料提供,还是饮膳的制作,都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官员负责。

唐朝东宫设典膳局,食官署,典仓署和太子内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规格仅次于皇帝。其中太子内官,设有司馔,主要负责太子进食前先品尝是否有毒的职责,此外,司馔还掌管膳羞、灯烛、器皿、薪炭等,他们的职责相当于内侍省尚食局。

东宫食官署职能与光禄寺大致相同,掌管东宫饮膳事务,处理署内各具体事务;而典仓署主要负责仓谷一事,这与司农寺职责相类似,由此可见东宫有一套独立的饮食管理机构。

此外还有,亲王国食官,主要负责宗室亲王的日常饮食管理工作;宫官系统中尚功局下设的司计,负责宫女的日常饮食管理,鸿肪寺的典客署负责为外蕃人提供服务工作,如此等等。

唐朝宫廷饮食制度有哪些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森严的等级制度,唐王朝虽然是一个最开放、最包容的朝代,但也和其它王朝一样极力地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宫廷饮食制度也不例外,我们能从王公大臣的食材分配上,宫廷宴会中所给予的待遇,无不体现严格的尊卑、长序森严等级制度。例如,在食材分配上,官员的品级越低,所分到的食材越少,六品以下的官员其食料供给与亲王不可同日而语了。

唐朝统治者对本国官员供给不等,对外来朝贡的诸蕃宾客,其驿馆食料的供应也分为五个等级。在举行祭祀、朝会、宴会时,外来使者必须遵守这种等级差别制度。

除了食料供给种类,数量不同,就连饮食器皿的使用也分等级,例如唐朝仪制令规定,一品以下官员不得使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能用浑银。唐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维护皇家尊严,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

与礼制联系紧密,唐朝廷制定的饮食礼仪制度,已不在是简单的吃饱、吃好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礼仪程序,让民众学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特别是在宫廷举行的各种宴会上,饮食礼仪显得尤为重要,统治阶层通过让民众对饮食礼仪和制度的遵守,既可以维护固有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是对参加宴会人员的尊重。

在唐朝这样一个强盛的朝代,对外交往极其繁多,宫廷饮食制度更是与礼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宴请各国使臣时,他们都要毕恭毕敬地朝拜高高在上的皇帝,无论是在宴席开始的时候,宴席兴酒时,还是宴席结束后,他们都要朝拜唐朝皇帝,这也是大国皇权至上的一种体现。

在祭祀时或者特殊节日时,群臣朝贺时,都要朝拜皇帝,皇帝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岿然不动者,这更能显示出皇权的威严,“君臣之义”在各种饮食礼仪中被再一次明确。

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饮食礼仪还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皇帝的一言一行对国家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哪怕是像吃饭这种平常事,已经不是单充的吃饭问题,多少都夹杂着一些与政治有关的因素,作为皇帝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例如,唐高祖在一次宴会中给群臣赐食,食物中有葡萄,侍中陈叔达舍不得吃葡萄,高祖问明原因,陈叔达因母亲患口干,想把葡萄拿回家给母亲吃;高祖听后回想到自己母亲,顿时潸然泪下,高祖借机赏赐了陈叔达。高祖这种表率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孝,进一步讲封建社会治国之本的“孝”再一次根植于民心,由此可见,一顿普通的“君臣宴”竟带有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功能。

此外,在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及各种不详天象时,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忧国忧民的态度,经常会减少膳食行动,以此表明自己与民众同甘共苦的态度,让天下知晓皇帝在关心他们,这也是为了安抚民心,稳定统治的目的。

以上几点都是历朝历代饮食制度作用的共性,那么,作为最强盛的唐朝,其饮食制度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笔者认为,唐朝的宫廷饮食制度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首先唐朝的饮食管理部门职能更加细化,唐统治者在沿袭隋朝制度的同时,也充分吸取我国古代宫廷饮食管理的成功经验,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完善,把肴藏署为珍羞署,增设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监事、珍馐署典署等职位,并对宫廷饮食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部门分工明确,彼此之间又相互配合共同服务好宫廷饮食。

唐朝廷细化了光禄寺机构职能,扩充了尚食局的机构设置,将尚食局分为属于外廷的殿中省尚食局,属于内廷机构的内侍省尚食局,建立完善的外廷、内廷 共同负责的饮食制度,这也是唐朝的首创。

唐朝宫廷饮食胡化,唐代强盛的国力, 发达的交通,开明的政策,开放包容的胸襟,使得唐朝廷与西域、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往来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大量胡商和外藩人进入大唐,给唐朝饮食文化带来了很大影响,宫廷饮食更是首当其冲。

例如,通过陆路丝绸之路,西域的许多奇珍异果不断进入大唐,很多都被选入宫廷饮食的菜谱,例如唐太宗下诏植入苑内的金桃,被唐人称为“胡榛子”的阿月浑子等许多珍贵的美味水果。新的蔬菜品种也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中原,例如,泥婆罗国的菠菜,波罗国的酢菜,还有胡芹、胡瓜、甜菜等各种菜品,不仅丰富宫廷食料的品种,也使唐人的口味改变。

在胡风的影响下, 域外的美酒也不断地传入中原,例如葡糖酒,三勒浆等等,为此,在宫廷还设置了专门的酿酒机构,良酿署来满足皇家的用酒需求;除此之外,域外的食品及制作方法不仅被唐人迅速接受,并且深受喜爱,唐朝统治者甚至主动引进中原地区所没有的食物品种,在引进、学习外来食品制作的方法上,创造出更加美味的食物。

总之,胡风饮食深刻影响这大唐的传统饮食习惯,甚至影响着后世的饮食风格,例如羊肉自唐以后代替猪肉逐渐成为宴会上的肉类主角。

唐朝宫廷饮食受道教影响,唐朝的创立者,尊崇道教创始人老子为先祖,道教也因此成为唐朝的国教,唐朝历代皇帝,除了武则天之外,都十分崇尚黄老之术。道教虽然不像佛教那样坚决反对杀生,但道教食品也提倡“少食荤腥多食气”,为此唐朝统治者还颁布了“禁断屠钓”的严令。

虽然,唐朝饮食中不能完全尊崇道教的规则,但也对唐朝饮食制度影响很大,唐朝廷规定在道教的节日期间,不准杀生。

《唐会要》记载,唐玄宗下诏“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天宝七年,每月十斋日不得有宰杀,例有私设,皆杀生命以自宴,集仁者之心,有所不忍,亦宜禁断。”

由此可见,受道教的影响,皇帝直接下指令影响唐代宫廷饮食,同时也直接影响全国民众饮食。

此外,道教是一个十分注重养生的宗教,其养生理念在唐代受到极大的尊崇,在饮食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养生理念,例如,唐代出现了优良的养生食品,神仙粥、青梗饭等;不可否认,道教养生思想也有负面作用,其长生不老的理念,使得唐朝多位皇帝企图通过炼制和服用丹药来达到目的,反而更加快了他们的死亡。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

更多文章

  • 长孙无忌不敢违逆,魏征却多次惹怒唐太宗?唐太宗:我们各取所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征和长孙无忌,贞观之治魏征与长孙无忌辩论,魏征劝谏唐太宗

    然而魏征却是个例外,只要唐太宗犯一点小错误,他便会激烈地进行批评。当时有些大臣都觉得魏征实在太过分,但是太宗却用“娬媚”一词来形容魏征。以至于后来有人告发魏征谋反,太宗却说魏征之前是李建成的人,既然我用了他,就要相信他,于是他都没有调查谋反案是否属实,便将告密者斩杀。这就是李世民的用人之策——用人不

  • 祖父与父亲被武则天赐死,担任女宰相却绿了武则天,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晚年被逼退位,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的结局,武则天赐死二妃

    墨刑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刑法,这种刑法不会立刻将人们的生命置于死地,但是它会给人带来一种极其严重和残酷的心理压力。对于犯了重罪的犯人,他们会用刀片将犯人身体上的某一部位割开,然后在割开的这些部位倒上墨水或者一些无法褪色的颜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颜料就会随着身体的愈合而长在身体里面,等到身体好

  • 正史记载大唐子民砸了狄仁杰的祠堂,老百姓为何会痛恨狄仁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书记载狄仁杰,狄仁杰在唐朝的影响力,狄仁杰在唐朝地位有多高

    《旧唐书》就有记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所以说狄仁杰之子狄景晖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坑爹货,让狄仁杰的一世英名扫地,就连狄仁杰的祠堂都没法幸免,被百姓怒砸,真是虎父犬子。狄仁杰是唐朝名相,一生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但无论官居

  • 宇文化及为什么一定要杀杨广,直接让他当傀儡不是更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广是宇文化及杀的吗,宇文化及和杨广关系,宇文化及杀杨广视频全集

    宇文化及造反的过程隋炀帝南巡之后,北方起义军切断了隋炀帝北归的道路,隋炀帝只能选择暂时定居江都,准备等待时机再重返关中。由于隋炀帝身边的精兵都是关中人,隋炀帝定居南方之后,关中士兵都思念家乡,想要私下逃走返回关中。随着计划逃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逐渐聚集到一起,准备推举宇文化及做领导者,共同推翻隋炀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玄武门之变会当场杀死李建成?如果没有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和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李建成,李世民能杀李建成吗

    那么程咬金在干嘛?保护退路,一旦玄武门之变没有成功,李世民就只能退往经营许久的洛阳,那么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李渊都不会放过李世民,而真正打起来李世民能赢过大半个朝庭么?显然不能。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和他的势力也早晚被李建成给排挤打压致死。不要因为电视和评书将李建成和李渊想象的那么弱鸡,可以说李

  •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和盟友,为什么唐玄宗要将她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跟李隆基的关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真实历史

    接下来,津城沐雨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 太平公主曾经是李隆基的盟友。 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并不是个有能力的皇帝,再加上卫皇后曾经陪他度过艰难时光,李显也比较纵容她,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到卫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李显死后,卫后想学婆婆武则天,当第二个女皇帝,这就和同样有野心的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产生了

  •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是怎么善后的?杀绝了侄子,却没让兄弟绝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怎么善后的,李世民为何发起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的心理

    人在别无选择时,痛苦之外也贵在能有一份理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最惊心动魄、最有可能导致局面失控的就是斩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取下这两人性命后,一切贵在有理智地控制,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除了拿太子人头瓦解太子党的反抗意志,最值得一书的就是第一时间闯入宫中将高祖李渊控制住了,史书上说此时

  • 由于唐玄宗的两个错误决定,险些让这场叛乱覆灭大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玄宗为什么反叛大唐,唐玄宗为何叛乱,大唐唐玄宗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史思明,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兵峰强盛,不过一月时间已经攻陷河北诸军镇,占领洛阳,大军直至潼

  • 如果生在唐朝,胖的你会不会有很多人追,唐朝是否真的以肥胖为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女性真的以胖为美吗,唐朝多胖为美,唐朝以胖为美有标准吗

    但翻看了各种史料我们发现史书中并没有唐代这种审美的明确记载,现代人认可这种说法主要是从杨贵妃画像和一些仕女图中她们的形态得来的,还有不少人认为唐代经济较发达,大家吃得好吃得好,自然身材就上去了,心宽体胖嘛。但这些都并没有太多的历史论据,缺乏说服力。那事实到底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唐代是否真的是

  • 武则天临死前才明白,最可怕的人就在自己身边,李唐子孙是被冤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真的杀绝李唐宗室了吗,武则天篡唐杀了多少人,武则天对李唐的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子天生比女子拥有更多的权利。纵观泱泱大国五千年封建历史,诸位王侯将相的故事的主角皆是男子,女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次要人物或者路人甲乙丙的身份出现的。因为此时的制度中,女子是不被允许参与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执政的。基于这样的情况,古代女子想要出人头地可谓是难上加难。但是就是有这样一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