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梦是会醒的,1127年,正月里的鞭炮声还萦绕在人们的耳畔,但是金人的人马却已然兵临城下,一声声痛苦的哀嚎、一场场惨绝人寰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北宋先后登基的宋徽宗、宋钦宗皆被金人掳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后来继任的南宋皇帝宋高宗已经考虑不了太多,他只能匆匆逃离,带领剩余的宋朝官员偏安于杭州一隅。南宋小朝廷虽然建立,但是靖康之变的阴影始终在原地久久不散。在这种从朝廷到百姓皆萎靡低落的灰暗氛围里,辛弃疾作为一抹亮色横空出世。
一、凭栏登望,青年豪情藏于胸襟
北宋被灭,作为其继任者的南宋朝廷有过北上收复失地的念头,然而屡屡与金人作战失败的结果,让朝廷中的主战派愈发式微。公元1141年,原本在外作战的大将岳飞,被高宗紧急传召回朝廷。由于张俊、秦桧等奸臣的挑唆,一代抗金名将岳飞竟然就这样冤死狱中。
或许是上天不愿看到南宋气数已尽,在岳飞被奸人所害的这一年,北方失地一个两岁孩童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他就是辛弃疾。辛弃疾是在北方失地出生的,祖父辛赞在开封陷落时原本有机会撤到临安,但是为了一众族人,选择在北方失地忍辱负重生存。
在祖父爱国情怀的感染之下,辛弃疾幼年便做出了收复失地、投奔南宋的决定。祖父辛赞在闲暇时候经常带孩子登山,在最高处遥望大好河山时,祖父总是忍不住对年幼的辛弃疾倾述自己的反金之情。一直到辛弃疾自己也成为垂髫老人时,他仍然忘不了祖父对自己的影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再登北固亭,前程往事一起涌入他的心头。
及冠之后,辛弃疾借着入京科考的理由,将河朔之地的军队分布、山川排列,燕京贵族的勾心斗角、势力形势牢记于心,为1161年的起义做好前期准备。绍兴十三年,金主完颜亮对南宋的领土垂涎欲滴,于是大肆率领军队南下作战。
完颜亮天性残暴,他离开燕京后,处于失地的宋人忍受不了他的荒淫统治,各地纷纷揭竿起义。辛弃疾也趁这个机会加入到起义的洪流中。这年他23岁,文才武略无一不通,在济南组织起两千多人反抗金朝。《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便形象描绘出辛弃疾在与金兵作战时的意气风发。
二、南归十年,身居庙堂矢志抗金
完颜亮因为军队内部内讧被杀时,辛弃疾认为这是一个联系南宋王朝、共同抗金的好时机。于是他劝说北地境内最大的起义军首领耿京,与贾瑞强渡淮河,和宋高宗取得联系。然而手捧圣旨返回的辛弃疾,却得知耿京为叛徒所杀害的消息。
壮士一怒,气可吞天灭地。怒火中烧的辛弃疾只身闯入叛徒张安国的地盘,将其项上人头割下,率领剩余的一万将士归附南宋。风雨飘摇、家国破碎,虽然身处南宋,被皇帝封为高官,辛弃疾的心中始终有着一团火不灭。
北望神州,失地仍未收复,南宋小朝廷究竟要何去何从?无论辛弃疾如何心急如焚,面对皇帝的沉默与大臣的冷眼,他的声音显得格外弱小。高宗赵构在1162传位给他的过继儿子赵眘。赵眘想要对金作战,但辛弃疾却被排除在将领人选之外。
书生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眼看着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走上战场,辛弃疾连上多封奏折毛遂自荐。令人失望的是,皇帝始终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符离兵败后,朝廷的气氛更加一蹶不振,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一提起金朝只是摇头摆手,不愿多谈。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只有辛弃疾,他永远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为了扭转朝廷上下对于金朝的畏惧心理,辛弃疾挺身而出,将自己多年来对宋金局势的分析著作成论文十篇,命名为《美芹十论》,进献给皇帝赵眘。
辛弃疾同时抓住虞韵文出任宰相的时机,向这位向来倾向主战的大臣表达了自己“舍我其谁也”的豪情壮志。他将《九论》递上,希望可以获得宰相的赏识,为南宋朝廷抗击金兵。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位年不满三十的青年将士、官员无论如何劝说,也改变不了朝廷上下只想偏安一隅的心思。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辛弃疾的青年时代,在这种没有目的的等待中度过。他也曾驰骋疆场,手刃敌人;他也曾月下舞剑,满怀壮志。然而黑暗的朝廷、软弱的皇帝使他格格不入,他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久久不得解脱。
三、罢官隐居,老骥伏枥心有不忿
辛弃疾已经回到南宋二十年,二十年风雨萧索、二十年心怀壮志,他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年时期已然奉献给了南宋王朝。但是上下求索,一次次的碰壁下,辛弃疾心中没有埋怨吗?也许是有的,所以被政敌再次攻击,失去官职后,他回到上饶的带湖新居。
胸襟中燃着熊熊烈火,表面上却装出一副淡泊宁静、不问世事的样子。辛弃疾在现实的困境中不能解脱,他曾向陶渊明寻求过精神的慰藉,但精神的重担岂是一朝一夕可以放下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鹅湖山下,在带湖水边,辛弃疾饱受自己内心的拷问。
官场失意,幸好他还有家人与朋友。辛弃疾的妻子范如玉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在丈夫因为抗金事宜忧愁时,她默默照顾家庭;在丈夫因为被罢官而喝得酩酊大醉时,她默默劝说,悉心照料。无怪乎辛弃疾在自己的词中写道“刘伶元自有贤妻”,这并不是指他人有贤妻,而是辛弃疾自己遇见了一位好妻子啊!
除去妻子所给予的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朋友的交往唱和也是辛弃疾精神的动力。皇帝赵眘统治的后期,辛弃疾经常因为心中的忧愤上书陈情,他极力反对主和派种种软弱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他与来自永康的陈亮成为至交好友。
陈亮与唐仲友、薛季宣一样反对主和派的种种不妥措施。经吕祖谦的介绍,辛弃疾与陈亮一见如故,两人志气相投,时常相聚畅谈,十分畅快。《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便是辛弃疾在陈亮摆脱牢狱之灾后,所写的鼓励安慰之词。
辛弃疾退隐罢官后,陈亮心中有许多事情想要向他诉说,于是在那一汪清澈的带湖水边,辛弃疾招待了自己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他们在鹅湖寺漫步闲谈,围绕国事与时局畅所欲言。陈亮走后,辛弃疾平息不了自己重新被点燃的抗金热情。
四、栏杆拍遍,仕途起伏初心不改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在普通人看来,辛弃疾如今有名有利,为什么还要追求抗金这一虚无缥缈的事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辛弃疾而言,他只是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辛弃疾隐退几年后,风云变幻的朝廷又将他召回,此时的他已经四十多岁,却仍然奔波在朝廷所给的每一个官位上,兢兢业业努力为百姓做事。在朝廷不同势力的相互攻击下,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绍兴、镇江知府,又先后被废除。
1207年的秋天,朝廷再次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此时68岁的辛弃疾已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躺在家中,因为疾病和衰老的缘故,最终去世。《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中曾记载道,辛弃疾在失去声音的前一刻,还在呼喊“杀贼!”的口号。
结语
每个朝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英雄,而南宋时期的英雄,毫无疑问是辛弃疾。中华历史上再也没有像辛弃疾一样,以武闻名于世同时又极具战争天赋与诗词天赋的一个人。尽管辛弃疾在生前没能看见北方失地被收复的场景,但辛弃疾的精神却影响了许多人。
辛弃疾用一生为我们讲述什么是爱国精神,北地万里突围、抗击金军,他猎猎如风的身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得意时不骄躁,失意时不堕落,辛弃疾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用自己一生果断的行为,回答了这个他在词中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