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碧海扬帆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过去航海由于设备简陋,不具备现代化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船员们因为天灾人祸死亡率很高,在航行途中病死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得不被抛进大海里,俗称为海葬。
可是海葬后的魂魄又去了哪呢?
#01:
海底来信真与假
郑和下西洋时,手下有一得力的船长名叫郑大年,船员们都叫他老大,道是真名很少有人提起,他是郑和的本家兄弟,为郑和船队下西洋立下过汗马功劳,功成名就后自然就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这一年,郑老大闻知消息说郑和去世,但已经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了。
本来郑老大告老还乡后,衣食不愁,喜欢与人喝酒聊天,对贫富一视同仁,老弱无欺,口碑在十里八村极佳。
自从听说郑和去世后,他整天闷闷不乐,替郑和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到老了却不得重用,好多航海资料也不得保存,朝廷也不发展航海感到可惜。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所以史上称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去世后,当时的当权者对下西洋不感兴趣,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活动逐渐终止,原来行驶三保船的海洋逐渐被欧洲人控制了。
话说郑大年都是七十多岁的古稀之人了,已经到了近黄昏的年龄,还时常伤心喝闷酒,看得老伴直心疼。
一天,老伴着急忙慌的从外面推开大门进来,倒是把躺在院子葡萄架下打瞌睡的郑老大吓了一跳,这老太太今天是怎么了,风风火火的?
老伴手拿一封信,声音都有些变调了:“老头子,老头子,这是你做的孽啊!”
郑老大却不慌不忙端起身边的大茶杯,喝了一口,不紧不慢问:“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莫不是人要借银子吧?”
老伴回答说:“什么银子,是应天府(今南京)来的信,你骗了我这么多年哪,你自己看看吧。”说完将信递给郑老大。
郑老大接过信一瞧,从头到尾看一遍。
信的内容大意是,谢谢姑父当年不杀之恩,我已经在应天府定居三年,并娶妻生子,一直隐姓埋名的生活,怕给郑大人丢人现眼,也怕他找我的麻烦。
如今听说郑大人不在人世了,一来想见见姑父,叙叙旧,谈谈航海轶事,二来孩子大了,也好让孩子认祖归宗。
郑老大看看不禁由惊转喜,最后他乐了:“我说老太婆,这不是好事吗。”原来这封信是郑老大妻侄李三写来的。
这李三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姑姑长大的,姑姑嫁到郑家,他也跟着来了郑家,可以说与郑老大有着父子一般的关系和感情。
这李三由郑老大将他养大成人,后来成了郑老大手下的一名水手。
那么郑老太太见来信,为何倒埋怨起老头来呢。
原来,郑老大当年下西洋归来,郑老太太独独不见侄子的影子,经过再三追问,郑老大终于出实情。
原来郑和率船队抵达满刺加王国(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市),李三上陆地强奸了一名当地少女,被告到官府。
郑和听闻之后非常气愤,此事处理不好,将会影响两国关系,不但得不到当地人民的信任,还会失去一个下西洋的落脚点,一旦引发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严肃军纪,郑和不顾亲戚间的私情,必杀一惊儆百。
因为李三是郑大年的手下,郑大年就有治军不严之嫌,必要让郑大年亲手处以李三死刑。
#02:
一信激起千层浪
郑老大看完李三的来信,虽然也觉得这事不可思议,但他在家也没事干,就想进府看看。
第二天,郑老大夫妻俩加上马夫、保镖等八九个人驾两辆马车赶往应天府。
粗粗算起来,一路上少说也得十天才能赶到。
车行第三天,郑老太太过了新鲜劲,又因为年事已高,一路上总是昏昏欲睡。可郑老大却睡不着,他一来是怕路上出什么意外,因为世道不太安宁,好在车上打着郑和船队郑老大的旗号,一路上不论是黑道白道都得忌惮三分。
二来他总在琢磨李三这孩子,他郑老大对李三关爱有加,可是到了关键时刻,自己却无能为力。
家有二斗粮,不当打鱼郎,更何况跟随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一件生死难卜的事,船员们几个月见不到陆地,不知前方是啥地方,更看不到女人,性饥渴在所难免,从古至今是谁也解决不了的事。
李三这孩子也是老大不小了,二十多岁了连个女人的边也没沾着。
可话又说回来,谁让他办那蠢事呢。
郑和是个执法如山的人,不这样,这几千号人马怎么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郑老大不忍心砍下如亲生儿子一般的妻侄的头,可是郑和派来督斩官及上百名船员在场,他又怎么能不处理李三。
他多次上书郑和,看在兄弟一场的份上,也为尊敬船员的海葬习惯,就将李三沉海,留个全尸。
前一天晚上,郑老大与李三做一次最后告别,李三哭着求姑父放自己一马,郑老大也是在心里流血啊。
他亲自为妻侄倒了一海碗烈酒,看着妻侄一口喝干后,说:“三儿啊,生死自有天定,再说郑大人下令,姑父有几颗脑袋也顶不住啊。
不过姑父有一个办法能保住你大难不死。”
李三一听有救,立即止住哭声,说:“只要能留下小命,三儿以后当牛做马也要报答姑父的大恩大德,并重新做人,永不再做傻事了。”
郑老大说:“自古道人有灵魂,你的寿期不到,就是海龙王也不敢收留你。
明天时辰一到,我不用刀,只是捆绑沉到海底,到时只要你先憋住一口气,自有龙王爷救你,事成之后你就远走高飞,隐姓埋名自寻出路吧。”
其实,这都是郑大老骗李三的话,海里有没有龙王,谁也没见过。
再说人是陆地上生存的动物,沉到海里肯定要完蛋。
郑老大只是让李三死前少些恐惧,走坦然些,想了一个晚上才想出如此下策来安慰妻侄的。
这爷俩说说,好不容易才分开。
#03:
说往事不堪回首
车在路上行了十日,直到黄昏时分才在府城找到妻侄信上留下的地址。
郊外,没有路灯,土路静悄悄的,早就断了行人车马。
不远处的一片杨树林里透出灯光,马车在墙外停下,灰色砖墙不高,院里是座北朝南五间大瓦房,左右有厢房。
郑老大不禁感叹,这小子不到三年时间就攒下这么大的家业,实属不容易。
家人上去敲门,一会儿,里面传来一个妇人问话声,家人报上郑老大的大号后,那妇人并未开门,而是大声冲着屋里喊,宝他爹,姑父到了。
大门打开,爷俩相见,喜不自胜,李三先给姑父磕了一个头,行过大礼,这才看到车上的姑姑。李三奔过去,扑在姑姑的怀里,哭着说,孩儿想姑姑啊。
李三媳妇赶忙说:“快叫姑姑姑父进屋说话吧。”
进屋后,灯火通明,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子见来了生人,怯怯看着,李三媳妇抱过来,教男孩说:“快叫姑爷姑奶。”
小男孩乖乖叫了一声,那可爱的样子叫这一对老人眉开眼笑。
郑老大看到三年没见的李三不但娶了个漂亮的媳妇,有了后代,还置了这么大的家业,哪有不高兴的。
相见后,李三安排二位老人及随行家人洗手洗脸,然后引进餐厅,这李三早就算好一样,桌子上摆好十菜一汤,随行人员也被请到另一个屋子,开怀畅饮。
李三媳妇要给二位老人往酒杯里倒酒,李三拦住说,今天与姑父还像在船上一样用碗喝。
这爷俩端起大海碗就喝起来,郑老太太担心老爷子年纪大了,抗(改:扛)不住酒力,李三媳妇担心李三在老人面前喝多了出丑,可是爷俩高兴啊,连喝了两大碗。
李三又给姑父和自己倒满,这才说:“当年要不是姑父救我,哪有我李三的今天。”
#04:
世事人鬼两层天
郑老大也问:“三儿啊,当年你到底是怎么从海里逃生的,那天可是我亲手将你抛进大海的,一个浪头打来,你沉到海里再也没有出来。”
李三说:“对啊,姑父不是告诉我有海龙王相救吗,你老人家可真是神了,你抛我时,我就紧紧憋着一口气,到了龙宫,那南海龙王真是客气,还派手下一直将我送回应天府,龙王爷还借给我银子让我在城里开了当铺,现在城里已经有我几家当铺分号了。”
这郑老大要是听之任之,不刨根问底,就会皆大欢喜,什么事也就没有了,可他偏偏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
这郑老大看着眼前一家三口和这份家业,忍不住问:“三儿啊,你说海里真有龙王爷?当时你身上可是绑着近百斤重的条石啊,人到水里怎么能够活命。
当时姑父教你的法子,只不过是想让你没那么紧张,可以痛痛快快的上路。”
李三听到此话,放下筷子,一脸茫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人也摇摇欲坠,他舌头打卷又像在自言自语问:“姑父啊,你,你是说当时你知道我根本活不了,于是在我身上坠了近百斤重的石头?”
郑老大点点头,说:“没错,我的手下都不忍心动手,跪在甲板向我求,可是我不能不执行郑大人命令啊,军令如山哪,三儿啊,你是被我亲手抛下大海的,那一刻,姑父的心差一点随你去了。”
李三媳妇赶紧劝说:“姑父,你老就别说了。”
李三长叹一声,苍白的脸上更没有了血色,人也矮了下去,他断断续续地说:“罢了罢了,原来是这样,姑父啊,原来,原来你是在骗我......”
话未说完,郑老大的保镖推门进来大声禀报,说有一种气味不对,他这一喊,只见李三慢慢矮了下去,转眼又化成一团白气破门而出,凳子上只留下李三穿着衣裤。
郑老大见状,酒也醒了一半,他站起身一把抽出自己的宝剑,大叫一声:“哪方妖怪敢取我三儿性命?快快现身出来!”郑老大一回身的功夫,原本在炕上玩耍的小男孩儿也转眼间化作一股白气飘然而去。
李三媳妇追出,到门口又折回身来,说:“姑父啊,当年你一片好心,给李三指出一条生路,救了李三一条性命,事情都过去三年了,你何必要实话实说呢。李三是个重情义的人,总想讲究一个知恩图报,可是你这一来,害了我们一家三口啊。”
她又转向郑老太太说:“姑姑,别怪侄媳不能尽孝,更不能为你养老送终了,侄媳去了。”
说着她眼含热泪夺门而去,郑老大与家人追出门去,只见一条狐狸的影子闪电一般翻墙而去。
那身手敏捷的保镖追出墙外,黑暗中哪里还有踪影。
众人回过头来,惊得目瞪口呆,原来漂亮的房子、院落一下全没有了,只有李三的衣服散落在一片荒坟之上,四周是黑暗的夜空,风刮得树枝沙沙作响,树林里不时有鬼火跳动。
近处李三的衣裤下是一座墓碑,郑老大叫随从取来火种,仔细辨认,那上面分明刻着“水手李三之墓”几个大字,背后是“中原号幸存水手立”的字样,“中原”号正是李三被抛入海,也是郑大老最后驾驶的下西洋的船舶。
郑老大不敢久留,命随从连夜打马赶紧离开此地。
他带回李三的衣裤,在家乡买了一块墓地,为李三建坟立碑。
几年后郑老大与郑老太太相继去世,他的管家遵照郑老大的遗嘱,也将郑老大和老伴的灵柩葬在李三的身边。
推荐阅读:
东汉少妇杀人复仇记
揭开一代妖姬苏妲己的真面目
有婿如此,不如为娼,一个文艺女青年的鬼故事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