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上记载,隋炀帝杨广刚登基时,天下形势真可谓一片大好,国库充足,赋税稳定,国力强势,杨广坐在这个位置上,难免想要创造后人难以超越的伟业。所以,他特意给自己选了这样一个年号:大业,即伟大的功业!
杨广当皇帝期间,就只用了这一个年号,合计是十四年,我们以大业七年(611年),杨广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为分界线,在这一年之前的杨广,不管人们怎么评价他,那都是一代雄主的形象,完全可以比肩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毕竟,他的功业,就是可以和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相提并论。
在大业七年(611年)之前,杨广先是深入塞外,亲自接受突厥可汗的拜服,不战而屈人之兵;随后他远赴西域,亲自接受当地诸王拜服,被西域各国首脑尊称为天可汗;接着他还派兵征服土谷浑,把青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这都是前无古人的成就。
至于传说中的大运河,更不用说了。因为这就是前无古人的成就;时至今日,谁也得承认,这就是古代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更主要的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都是积极的。
关键是,此时大隋帝国内部经济还是一片繁荣,人口达到近900万户,是中国古代人口的第一个高峰值,比后来所谓的贞观之治还要多三倍;而且帝国内部统治又非常稳定,并没有大规模动乱的迹象。就这些成就摆出来,真心说,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会黯然失色。
不仅如此,此时杨广在官方和民间的形象,那都是典型的勤政爱民,比如杨广在营建东都洛阳时,他一再强调要从实用性出发,绝不追求奢华。杨广还告诉大家,凡追求奢华的皇帝,写在历史书上,都也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只有那些追求节俭的皇帝,才会得到世人的称颂。
总而言之,东都洛阳只要建成,许多年以后,也肯定还会屹立在那里;我希望后人看到我们修建的洛阳城时,都会发自心底的崇敬我作为一代帝王,依然会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再总而言之,我们的国家虽然已非常富足,但也不能滥用民力。总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也正因为杨广的这种不追求奢华的作风,使得东都洛阳在短短十个月内就修建完成,这完全是一种奇迹,以至于当时史书上对杨广的赞许,那是有多拉风就有多拉风。
甚至后来李世民在看到杨广留下的这些言论时,都忍不住感怅然若失,因为杨广的这治国大道理,说得比我都还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杨广的功业到此为止,他的人生绝对是完美无瑕,一生的盖棺定论,那肯定能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甚至而言,后人还难免会说,如果杨广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
问题是,杨广该死不死,非要再多活了七年。于是,从大业七年开始,杨广发百万之兵攻打高句丽,结果竟然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杨广又两次攻打高句丽,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再后来,杨广竟然被突厥给围困;再后来,全国各地叛乱越演愈烈,大隋帝国竟然瞬间土崩瓦解,杨广也被手下人给杀死。终于,杨广变成为了反面角色。
因为杨广的失败,他随时高呼的那些令李世民都感慨万千的治国大道理,都变成是人生苦短,必须尽快享受,怎么舒服怎么来。
比如营建东都洛阳,就变成是为了他自己享乐和残暴的铁证。因为这样宏大的工程,历时10个月就完成了,这得滥用民力到什么程度?这得死多少人啊?还有大运河,那也变成是他享乐和劳民伤财的罪状,因为这样巨大的工程,那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
甚至隋炀帝征服西域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烧钱行为,而且毫无意义。因为这样打肿脸充胖子,有价值吗?无非是把中原王朝折腾得疲惫不堪,让周边国家看笑话罢了,而且它会加剧帝国的财政负担,加重民众的负担。
于是乎,如果看大业七年之后的杨广,那完全就是一个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昏君暴君相提并论的皇帝。 因为,这七年里的杨广,就没做对过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