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臣:我家井水变美酒,朱元璋好奇前往,走到半路察觉不对:抄家

大臣:我家井水变美酒,朱元璋好奇前往,走到半路察觉不对:抄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65 更新时间:2024/2/1 21:58:32

就拿朱元璋处置胡惟庸一案作为例子来看吧。

胡惟庸早在1355年时就投奔了朱元璋,并且历任知县、主簿、太常少卿等等职位,在1370年的时候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一职,由此走入了明朝权力中心之地。

1373年,右丞相汪广洋德行有失,嗜酒误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李善长便推荐胡惟庸为右丞相,面对李善长这位开国功臣,虽然刘伯温曾言胡惟庸难堪大任,但朱元璋还是让胡惟庸做了右丞相。

成为右丞相之后,胡惟庸办事积极,同时极力逢迎朱元璋,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1377年时,李善长抱病辞官,胡惟庸便晋升为左丞相,从此位极人臣。

成为宰相的胡惟庸开始变得日渐骄横,并且结党营私,让朱元璋对其越来越不爽。尤其下面三件事发生之后,直接宣布了胡惟庸的死刑。

第一件事,就是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奔驰过市的时候不慎摔死,胡惟庸气极,当即就将无辜的驾车之人杀害。朱元璋得知胡惟庸不仅是非不分而且还滥用私刑,置大明法制于不顾,当时就要胡惟庸偿命,胡惟庸是连连磕头,好不容易才让朱元璋消了气,勉强混了过去。

《明史》载:“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

第二件事,就是在1379年时,明朝属国占城国前来进贡的时候,胡惟庸没有及时报告朱元璋,代天子行了国礼。朱元璋得知之后,龙颜大怒,立即开始追责,大批朝臣因此而死,而胡惟庸则靠着推责给礼部和中书省勉强保下来了一条命。

《明史》载:“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中官出见之,入奏。帝怒,敕责省臣。”

而第三件事,则发生在1380年。彼时胡惟庸家里的井水居然神异地变成了酒水,这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因此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前去自己府中饮水,朱元璋便欣然前往。可是走到半途时候,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拦住了朱元璋的车架,急得说不出话只是手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府上。

随行人马见一个小小太监居然敢拦天子銮驾,当即就开始殴打云奇。但云奇在被打到半死说不出话的情况下,手却还依然死死地指着胡惟庸府,似乎是要警告什么。朱元璋得知骚乱之后前来查看,看到小太监冒死拦驾必有隐情,心中突然一紧,便立即下令回宫。

等到朱元璋回宫到达宫墙之上,对着胡惟庸府上远眺之时,发现在胡惟庸府中墙边居然集结了很多戴甲兵马,朱元璋这才知道胡惟庸想要谋反,于是胡惟庸被捕,全家被抄,夷灭九族,更是将跟胡惟庸有关系的一众官员百姓总计上万人尽数连坐而死,而这就是人尽皆知的胡惟庸案了。

《明史》当中对此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十分模糊,可能是因为朱元璋连坐上万人一事甚至震慑了史官,因此没有大加记录。反倒是在《国琛集》和《国朝列卿记·胡惟庸传》一书当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太监云奇南粤人。守西华门,迩胡惟庸第,刺知其逆谋。胡诳言所居井涌醴泉,清太祖往视。銮舆西出,云虑必与祸,急走冲跸,勒马衔言状……太祖怒其犯跸,左右挝捶乱下,云垂毙,右臂将折,忧奋指贼臣第。太祖乃悟,登城眺顾,见其壮士披甲伏屏帷间数匝,亟返棕殿,罪人就擒。”

因此,很多人都将云奇告密当做胡惟庸案彻底爆发的导火索,认为《明史》因为顾及朱元璋酷刑而没有书写。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史学家发现所谓“云奇告密”一事实属子虚乌有。

首先早在1379年占城进贡一事之后,胡惟庸就已经失信于朱元璋,接下来那些被胡惟庸打压的官员就开始一一检举胡惟庸为非作歹之处,在1380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揭发了胡惟庸谋反一事。

既然朱元璋已经知道或者至少怀疑胡惟庸谋反了,怎么会前去胡惟庸的府上就这醴泉呢?而且既然胡惟庸要谋反,又怎么会将士兵安排在“帷间”,朱元璋登上个城楼就能看见的位置呢?

因此,很多人开始为胡惟庸翻案,其中一些人更是认为胡惟庸谋反案纯属虚假,只是朱元璋为了处置胡惟庸、抹除相权巩固君权的手段罢了,认为《明史》和各家史料的记载都有失偏颇,比如《明史》对朱元璋诛连无辜之人就避讳不表。

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又发现,胡惟庸谋反应当是存在的,朱元璋杀胡惟庸并未杀错,只是借着胡惟庸一案诛连几万人实在太过残酷,因此《明史》中虽然存在很多错漏,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信的,而其他各家史书史料中的错误和虚构之处,甚至比《明史》还要多。

因此,历史放在朱元璋当政的这个连史官也人人自危的朝代,就颇有点应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了。但史学家的任务,本就是去伪存真,历史的魅力也在于不断发现真相,这一点确实毋庸辩驳的。

更多文章

  • 大臣拥立崇祯堂弟继位, 太妃不同意, 她的评价预言其十几年后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皇帝对大臣的评价,崇祯皇帝和他的皇后关系好吗,崇祯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

    皇位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丢下了被农民军和清军反复蹂躏的残缺山河,但是尽管如此,明朝还没有完全死亡,还是要有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而这名义上就要落在朱元璋的子孙身上了,尤其是那些和崇祯皇帝血缘较近的朱元璋子孙身上。1645年和1646年,南明的最初两个政权失败了,二者的建立者分别是崇祯皇帝的堂

  • 大明风华结局朱祁镇错杀于谦,孙若微告诉他一个秘密,与徐滨终成眷属!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滨朱祁镇,孙若微与徐滨,大明风华徐滨和孙若微在一起了吗

    朱祁镇回到京城不过短短时间,却能召集人马帮自己夺回江山。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朱祁镇去瓦剌的这一年多并没有白白浪费,如今他已经学会了怎么去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可他依旧还是太年轻了,做了登基一来第一件错事,就是听信石亨等人杀了于谦,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也是救自己的恩人。孙若微苦苦哀求朱祁镇,一定要保全于谦

  • 大明王朝:最悲不过海瑞妻子,从小灌输“标准答案”的教育害死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前面讲到了陈洪带着嘉靖帝的“好雨、明月”字条找到了裕王,裕王府众人商议之后,下了两条命令:一是速速召李时珍进京,给皇上看病,二是迅速给海瑞定了个秋后问斩,理由是顶撞圣上。但第二条命令是需要嘉靖帝进行死刑勾决的,等于是把选择权再次丢给了皇上。嘉靖帝的眼线遍布全国,自然清楚裕王府发生的一切,从而对陈洪进

  • 大明最后一条硬汉:史家说,他死了,明朝才算完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硬汉,从万历十五年看明朝的灭亡,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

    张煌言(号苍水)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宁波,是以一名被俘罪犯的身份。父老乡亲听到消息,纷纷出城观看,希望目睹这名坚持抗清近20年的孤胆英雄最后的模样。脑袋后面已经拖着长辫的民众,看见他头戴方巾,身穿葛布长衫,一身明朝衣冠,恍如隔世。大家不禁潸然泪下。浙江提督张杰,此前为了抓捕张煌言费尽心机,此刻他在衙署里

  • 埋葬在明朝500年的那十坛酒还能喝吗?喝了会发生什么?还好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墓里2000多年的酒能喝吗,明朝的酒可以喝吗,明朝都喝什么酒

    说到喝酒,估计很多小伙伴会立即来劲。其实,古代时大家就开始喝酒。很多人认为酒是放的越久,味道更佳,这是真实的吗?那曾经埋葬在明朝500年的那十坛酒还能喝吗?喝了会发生什么?一般来说,古代的大家族在离世后都会建造陵墓,里面还会放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所以每次一有陵墓被发现,考古学家总会发现一些想不到的事物

  • 因朱元璋苦求,张三丰为建文帝解难,永乐帝寻他13年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三丰跟朱元璋的关系,张三丰是如何帮助朱元璋的,朱元璋杀张三丰原因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继位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夺位,在“靖难之役”失踪,成为历史悬案。据《明史·恭闵帝》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终。”关于建文帝的失踪,因正史未见详载,一直是个难解的历史

  • 大明王朝:细思极恐,究竟是谁把裕王跟陈洪的对话传给了嘉靖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上一期我们讲了海瑞一家的遭遇,尤其的海瑞妻子,难产而死,命运实在是悲惨。我们继续把视角放回宫里,陈洪把裕王等人商议的结果汇报嘉靖帝时,嘉靖帝震怒:“朕问你,什么叫做‘好雨知时节’,什么叫‘海上生明月’?这些话你昨天为什么不向朕陈奏?”当时陈洪的脸色就变了,傻在了那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下,究竟是谁把

  • 大宋宫词:刘娥告诉赵祯身世真相,赵祯见到先皇遗诏,遗诏160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宋宫词赵祯,赵祯给刘娥的遗诏,大宋宫词赵祯知道自己的身世吗

    由刘涛、周渝民、曹磊、刘聪等主演的《大宋宫词》精彩故事继续为您讲述,整个的故事也即将大结局,丁谓这个人是很坏的,还有他的老丈人王钦若,丁谓在查找董太医和李载沣的时候,抓到了杀死董太医和李载沣的两个杀手,杀手供出了就是苏义简指使的,于是朝堂之上,丁谓等人要求处死苏义简。刘娥没有办法,不能与大宋的法律对

  • 大明王朝:从陈洪被李妃打了一巴掌入手,来看嘉靖帝的帝王之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海瑞进京,别的事没干,先跑到六必居酱菜馆题了几行字,这步棋走得极其惊险,可谓惊天动地。可以说,海瑞做了其他人,包括徐阶、裕王等人都不敢做的事,等于是揭了龙鳞。可是手法又恰恰不轻不重,连看守六必居的锦衣卫,内心都是崩溃的,这个海瑞是啥人啊,不要命的主。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嘉靖帝还拿他没办法,说他欺君吧

  • 声威并用,明朝廷处事得当: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棣欲杀朱高煦,朱棣死时朱高煦在哪,朱高煦在朱棣在位时造反是真的吗

    汉王朱高煦起事,朱瞻基曾委派中官侯泰宣诏安抚。在确定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之后,朱瞻基听从大臣的建言,御驾亲征。明宣宗宣德元年农历八月初十日(辛末),即公元1426年9月11日,朱瞻基亲征的队伍从京师出发。农历八月十二日(癸酉),即公元1426年9月13日。御驾亲征的队伍经过杨村之时,朱瞻基在马上回头问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