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柏举之战:楚国20万大军输给了吴国3万大军

柏举之战:楚国20万大军输给了吴国3万大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50 更新时间:2024/2/25 16:54:15

然而,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楚国兵力达20万人之多,且“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战斗力很强,而吴军却只有3万多人。

[var1]

而且,楚国疆域辽阔,吴国如果只是一直在边界地区来回争战,耗不过人家。但要想给予楚国致命一击,需要深入楚国腹地,师行千里,犯下“劳师袭远”的兵家大忌!

然而,最终,吴军却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甚至险些一举灭楚!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长计议

吴楚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60多年,双方爆发了十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var1]

因此,吴王阖闾早早将破楚作为其主要目标。

阖闾上台后,求贤任能,崇简去奢,兴修水利,制甲练兵!

前512年,吴王阖闾见国力渐盛,人才渐齐,遂决心大举攻楚。

然而,初任吴军之将的孙武却指出:民劳,未可,待之!

尽管吴国渐强,但与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立即大举进攻,最多像此前的十次战争一样,打成旷日持久的角逐,不可能从根本上大败对手!

只有从长计议,沉着冷静,等待时机,才能寻达机会,给敌致命一击!

当然,所谓“待之”,并不是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多方以误之”,主动出击,创造时机!

小规模出击,情况摸底!

吴国没有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小规模出击是必须的!

[var1]

吴军先是连续发动小规模出击,灭掉了依附楚国的徐、钟吾、束等国,并攻取了楚养邑,蚕食楚国之地!

小规模冲突中,楚国的兵力优势无法施展,吴国将帅的指挥才能却足以充分发挥。

前508年,吴人让桐国背叛楚国,让舒鸠氏引诱楚军出击。吴军趁机袭击楚军,大破楚军于豫章地区!

连番的中小规模冲突,不仅使吴国控制了一些位置重要(尤其北面)区域,为以后对楚的决战创造了良好的侧翼安全。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冲突,使吴军对楚军的运动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

如此,吴国开始实施其第二步:疲楚误楚。

疲楚误楚

大家都知道,以楚国之大,吴国要想靠这样的蚕食灭楚,如同一只蚊子想把大象叮死一般不现实。

因此,关键还要“多方以误之”,给楚国陷入更大的麻烦,才可能真正改变局势!

早在吴王阖闾上台之初,就曾请教伍子胥方略。

从楚国投奔而来的伍子胥,献出了“疲楚误楚”之策:楚国军令不一,政出多门。没有一个人愿意独自承担楚国的忧患。因此,我一军出击,他们只能全军来迎(扯皮后常见的解决方法)!如此,我分三军轮番袭扰,你进我退,敌退我进,必能使其疲惫!在疲惫的调动中,敌人一定会出现破绽,到时候,我军再一举破敌!

当然,伍子胥所言,只是一个基本思路,要真正落实到位,还要对敌人的运动规律有进一步了解。

在前期的小规模冲突中,楚军集结、机动缓慢,“一师至,彼必皆出”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var1]

因此,吴国遂开始第二步:疲楚误楚。

接下来的六年里,吴国频繁出击,连续袭击了楚国的夷、潜、六以及豫章等重地,使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由于吴军每次都浅尝辄止,因此,疲惫不堪的楚军渐渐“摸清”了吴军的“规律”:都是骚扰!没必要那么急着做出反应!

既然如此,绝杀的时候到了!

大迂回

要给楚国致命一击,仅靠边疆来回冲突不行,要深入其腹心之地,调动并歼其主力,攻破郢都。

然而,吴楚已交兵6、70年,自吴楚边境深入楚地,寻其主力,恐怕是自杀行为。

伍子胥、孙武指出:大王要伐楚,“必得唐、蔡乃可”,要拉拢唐、蔡。

自唐、蔡入楚,可以直逼汉水,瞬间逼近楚国的心脏!

同时,由于唐、蔡都是蕞尔小国,对楚国没有什么威胁,因此,楚国在这个方向基本上没有什么防御。

楚国搞霸权主义这么多年,唐、蔡也确实深受其害,因此,他们很快投入了吴国一方。

于是,前506年,也就是蔡、唐与吴结盟的同一年,吴国发起了奇袭!

[var1]

吴军水陆3万人,乘坐战船,沿淮河西进,随后又失船上岸,以劲卒3500人 为前锋,在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导引下,迅速通过了著名的冥阨三关,直逼汉水东岸!

楚国见此,惊恐不已,被迫在战略被动之下仓促迎战,发兵日夜兼程奔赴汉水西岸!

如此,吴楚之间的战略决战,在吴军掌握战略先机的情况下展开了!

“鼓励”对手的错误

吴楚隔汉水对峙。

此时,吴军人少而精锐,利在速战,一举破敌;而楚军人马众多,且在“主场”,补给充分,利在持久。

因此,楚左司马沈尹戍提出了一个绝杀之法:您在这里带兵与之相持,我去方城集结部队,袭其后方,阻塞冥阨三关,断绝其补给。然后,我们夹击之,必能一举破吴!

[var1]

楚将囊瓦答应了这个建议,沈尹戍立刻去方城集结部队去了。

然而,正如伍子胥所说,楚军军令不一,政出多门,内部矛盾极大。

武城大夫黑和史皇怂恿囊瓦:您以元帅的身份统帅这么多人,已足以立功!为什么让沈尹戍分享功劳?

于是,囊瓦立刻渡河进攻!

[var1]

其实,囊瓦的做法,很“聪明”:如果出击不能取胜,再退回来执行原计划不就好了?如果出击取胜,那我就能独得全功!

这样的“智慧”、小聪明,实在太常见了!

然而,吴军喜欢的就是这种“小聪明”。

吴军可不会急着把你赶过汉水去,他要的是全歼!

因此,吴军利用楚军的“小聪明”,“配合演出”,连连后退,引诱楚军前进。

[var1]

到了大别山南麓的柏举,吴军认为:决战决胜的时候到了!

夫概的指挥

坚决提出决战的是阖闾的兄弟夫概:囊瓦不仁,手下没有必死之心。我为先锋进攻,必能打乱敌人,然后大军齐出,必然能取胜!

夫概得出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

整个撤退过程中,从小别到大别,夫概一直率领吴军与楚追军进行小规模交战。

一方面,在这些交战中,楚军总是失利,且士气越发低落,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夫概对楚军各部的情况已有掌握。

因此,只要选择好出击方向,是可以给敌人制造足够混乱的。

同时,当时,楚又有援军抵达,但彼此相互轻视,互不协作,各自立营。

这样的部队,兵力虽多,在混乱中根本无法协调,很容易演变成大崩溃!

然而,阖闾还持重,否决了这个意见。

[var1]

熟料,夫概却表示:“臣义而行,不待命也!”直接率军冲击,并很快击溃了楚军。

阖闾见状,立刻挥动大军,引发了楚军的崩溃!

楚帅囊瓦果然垃圾,抛弃军队,去投郑国了。而其他几位楚将则战死沙场!

群龙无首的楚军,崩溃了!

然而,楚军必然兵力众多,一时抓也抓不完,如果追击的姿势不正确,也是可能让其重整旗鼓的。

在楚军逃到清发水时,争先渡河。阖闾企图立即猛攻。

夫概指出:困兽犹斗,何况是人?现在急着进攻,敌人背水一战,我军还不一定搞得过!不如“半济而企后可击”,这样前面有人逃命逃走了,后面的人羡慕,必然也“努力”逃跑!我们就好办了!

阖闾采纳其计算,果然以极小的代价斩获众多!

[var1]

可以说,孙武、伍子胥的战略谋划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战场临阵指挥,决战决胜,吴军还是依靠夫概!

破郢

此时,原本跑去抄吴军后路的沈尹戍见状,也紧急赶来相救。他们会合败退下来的楚军,企图阻击吴军。

[var1]

其实,这时候的楚军,兵力仍也不在吴军之下,放在平时,胜负难说。

然而,此时的吴军,正是杀疯了的时候,他们没有停下来对峙,而是立刻发起猛攻。

老规矩,先打弱敌,引发敌人的崩溃!

吴军趁败退的楚军正在埋锅造饭,迅速发起袭击!士气低落的楚败兵迅速崩溃!

随后,吴军又趁连胜之失,对沈尹戍部发起总攻!

沈尹戍拼死作战,但毕竟大势已去,阵亡!

如此,楚军全线崩溃,再无力抵抗了。

吴军五战五胜,直逼郢都!

楚国虽然在郢及周边要地部署了防御兵力,企图负隅顽抗。

郢都城池坚固,楚国在各地仍然有庞大的地方军,如果楚王坚持抵抗,未必会败!

然而···楚昭王吓破了胆,带着妹妹和少数臣子逃走了!

那还打个屁!

吴军一来,楚军皆各自散去!

柏举决战后的第十天,吴军一举破郢!

功亏一篑

然而,入郢的吴军,后续的善后举措失误了。

吴军入郢后,大肆掠杀,捣毁楚国的宗庙,咂毁楚国重器“九龙之钟”,火烧楚国粮仓。

为了羞辱楚国君臣,吴“以班处宫”,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等人占据楚君臣的财宝,奸淫其妻女,伍子胥更是将楚平王掘墓鞭师!

[var1]

如此,原本对楚统治者不满的楚人组织起来反抗,“奋臂而企为之斗”、“各致其死”,坚决抗吴。

而原本仇视楚国的列国,也为吴国的暴行所震惊,开始同情楚国。秦国开始出师救楚。

更严重的是,胜利后,吴国内部矛盾也激烈起来,夫概回国自立为王,与阖闾抗衡。

原本想占据楚地的阖闾被迫回国与夫概相争。

而留在楚地的吴军也在内外交困下难以为继,被迫撤回了吴国。

灭楚之事,功亏一匮!

此战,吴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奇迹。

在孙武、伍子胥等战略大师的辅佐下,吴国抓住楚国的弱点,先以小胜剪其羽翼,又以分军进取疲敌误敌,为决战决胜创造了条件!

其后,吴军又以远距离大迂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战火直接烧到楚国的心脏地区,赢得了战略主动!

其后,在决战的战场指挥中,吴军先是后退诱敌,后是果断出击,再是时缓时急的追击,牢牢把握节奏,决战决胜,一举歼敌!

吴军在此战中的创新,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从此,“约日定地”的会战模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连续作战、运动歼敌、灵活机动、出奇制胜,成为我国古代战争的崭新特点!

更多文章

  • 孙子、孙武、孙膑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武与孙膑是哪里人,孙膑和孙武孙子是一个人吗,孙武与孙膑有何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孙子当然也有自己的名字,在兵家著作《尉缭子》中,记载着“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同样,《史记》中也记载道:“孙子武者”。而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军事名家孙膑。[var1]那么,孙子、孙武、孙膑又是什么关系?既然“子”是一种

  • 力压秦军的战国六大名将,他们可给秦国带来不少麻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国最厉害的十大名将,战国时期唯一打败秦军的将领,盘点秦国十大名将

    一方面,秦国所处的地区在七国中的最西部,不管是经济还是人口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人也没有想到,在商鞅变法之后,能够迅速崛起,在军事和政治上,完全和过去不敢苟同。逐渐变强的秦国,消灭的六国,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历史和先河。[var1]虽然秦国在后期有着非常强悍的实力,但是在长平之

  • 历史上的朱家父子长什么样?朱棣威武,太子霸气,汉王英勇,赵王一言难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棣与儿孙起誓不杀害朱家后人,朱棣时期赵王管哪些事,明代皇帝朱棣照片

    明成祖朱棣原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母不祥,在朱棣当上皇帝后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明朝是一个讲究嫡亲的国度,只有马皇后生的儿子才是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皇室帝位。[var1]朱棣自幼骁勇善战,能文能武,年轻时曾跟着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在军中颇有威名。天下既定,立朱标为太子,14岁的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封地北境。为

  • 春秋战国刺客大盘点: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聂政刺韩傀的故事简介,春秋战国五大刺客图片,战国几大著名的刺客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混乱大交融时代,各个诸侯国互相征伐兼并,战乱不休,而朝堂恩怨更是此起彼伏,所以刺客也就一个运而生了。虽然说是刺客,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更想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大侠,要不然太史公司马迁也不会在《史记》里专门写了一篇《刺客列传》吧。《刺客列传》一共记载了五位刺客,分别是曹沫、专

  •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商鞅在秦国什么地方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有多少年,商鞅和谁都是为秦国变法的

    当我们去认真审视,“商鞅变法”前的时代;在商业经济的推动下,土地兼并,旧氏族贵族迅速向两级分化;势力庞大的氏族贵族对君权构成极大的威胁;列国纷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小农经济萌芽,并伴随着铁制工具与牛耕的推广,体现出巨大的发展动力。[var1]蝴蝶效应“商鞅变法”之前,是氏族新老贵族统治的时期。氏族贵族们

  • 别看蜀国与魏国势如水火,但是张飞见到曹操,还得喊一声叔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飞与曹操是什么关系,张飞打曹操的视频,白脸的张飞黑脸的曹操歌名叫什么

    汉末三国之际,受当时瘟疫、饥荒和战乱影响,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始终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而这也造成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魏蜀吴三国有不少文武重臣,其亲戚反而隶属于他国。[var1]比如诸葛亮在蜀,其兄长诸葛瑾和族弟诸葛诞却分仕于吴魏两国。又如潘濬与蒋琬这一对表兄弟,也分别做了东吴和蜀汉的高官。这就导致

  • 华夏第一相:管仲,连诸葛亮都对他佩服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管仲和诸葛亮谁最好,诸葛亮和管仲谁的成就大,管仲比诸葛亮厉害吗

    [var1]管仲早前经历他就是管仲。相,作为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仅次于君权,甚至偶尔高于君权的人,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自古以来担任过丞相的人太多了,但是如果论功绩,管仲可稳居首位。[var1]管仲,姓姬,管是他的氏,名夷吾,字仲,为表尊重,后人多称其为管仲。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管叔牙一起玩儿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站在马车右边的人都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马车上左右为尊,春秋时期马车,古代马车车夫坐左边还是右边

    读者朋友,我们在翻阅历史书籍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站在马车右边那个人的选择。这些人通常都会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去拼杀甚至牺牲自我。那么,这个站在马车右边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呢?据史料记载,古代战车分为指挥车和普通战车,在指挥车上,一般是三个人。中间站着的

  • 扁鹊医书刚出土,历史教材就将名医扁鹊删除了,为何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扁鹊墓出土的扁鹊医书内容是什么,扁鹊治病扁鹊是什么品质,扁鹊医书对后世的影响

    [var1]历史上扁鹊的一生是他师从长桑君(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一生都在不停的专研医学,他的艺术高明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神医,在他周游列国行医、悬壶济世的时候还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赏识,只不过正是他高明的医术被秦国的一个太医所嫉妒而遭暗杀,一代名医终成历史。据说长桑君曾给了扁鹊一种神药,扁鹊喝了这个

  • 北洋时期的百家争鸣:黑暗中也有光明,教育是重中之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百家争鸣结束的标志,北洋时期的文化教育,晚清教育的局限

    在北洋史上,庙堂之上的鸡零狗碎,沙场喋血的肆虐兵蕤,连年的军阀混战,宦海暗无天日,天下生灵涂炭。但在这片黑暗的混沌之中,真的就没有一丝希望,一点曙光么?在这一时期,文化堪比春秋的百家争鸣,教育与清朝相比,也是一个耀眼的黄金时代。在北洋军阀执掌中枢时期,虽说多是武夫当国,但是各种思想文化,如雨后春笋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