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华夏第一相:管仲,连诸葛亮都对他佩服不已

华夏第一相:管仲,连诸葛亮都对他佩服不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34 更新时间:2024/1/22 16:36:59

[var1]

管仲早前经历

他就是管仲。相,作为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仅次于君权,甚至偶尔高于君权的人,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自古以来担任过丞相的人太多了,但是如果论功绩,管仲可稳居首位。

[var1]

管仲,姓姬,管是他的氏,名夷吾,字仲,为表尊重,后人多称其为管仲。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管叔牙一起玩儿,鲍叔牙知道他非常的有才华,并且因为管仲之前家贫,还欺负鲍叔牙,但是鲍叔牙一直都对他挺好的。鲍叔牙后来也对管仲出任相国一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在是"神仙朋友"。

[var1]

鲍叔举贤管仲

这是怎么回事呢?管仲和鲍叔牙,虽然小时候经常一起玩儿,但是长大后就各自发展了,分别辅佐了齐国的公子,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著名的公子小白。当时齐国的国君突然去世,但是继承人是谁,并没有确定下来,如此以来,诸位公子就纷纷从各地赶往国都,想要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也不例外。

[var1]

在公子纠和管仲回国的途中,管仲和他说,为了以防万一,他要先行一步,去解决掉公子小白,因为他知道鲍叔牙才华斐然,一旦让他们领先,君主之位必然要归公子小白所属,就在公子小白回国的途中设伏,管仲还亲自射中了公子小白,但是,公子小白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这一箭看似射中了他,但是并没有要了他的性命,他身穿的衣服上的饰品抵挡了箭大量的冲击力。

[var1]

后来管仲离开,公子小白又苏醒了,并顺利赶到国都即位。所以当管仲重返公子纠身边,并回到国都的时候齐国的君主之位已经属于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如此一来,公子纠和管仲的愿望落空,只好逃难,毕竟他们曾经伏击过齐桓公,但是他们跑到鲁国后,鲍叔牙用计将公子纠杀害,但是却把管仲要回了国中?为什么呢?因为鲍叔牙和齐桓公建议任用管仲为相。《史记》记载:鲍叔遂进管仲。

[var1]

后来管仲对鲍叔牙对他的举荐也一直非常的感激,管仲说:鲍叔牙在我穷困时,就不嫌弃我,后来我们分侍二主,甚至我还曾经想要杀他的主人,他都没有和我计较,还举荐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二人重回当年的友谊,一时传为佳话。

[var1]

管仲为相

管仲担任丞相后,也证明了鲍叔牙的举荐是正确的,因为管仲直接辅佐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让齐国成为了当时最富庶的国家。《史记》评价他为: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得到如此高评价的他,都实行了什么政策呢?

[var1]

1,经济政策

管仲担任丞相后,考虑到齐国临海,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通过大力的发展海上渔业来为国家积攒财富,"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因为海是一个大的资源,大力发展的话们,可以平均到每个百姓,不仅可以发展国家的财富,还不会导致贫富差距,诱发社会矛盾,如此之举,在当时实在是具有前瞻性。

[var1]

因为他认为只有百姓富足,国库、粮仓才会富足,百姓富足了才可以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知礼仪,服教化。而民众素质的提高,会对国家有荣辱与共之心,会更加的投入到建设国家的行动中去,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实在是至关重要。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生活的好,才不会跑到别的国家去,一个国家人的多少才是最重要的(战国时期经常有百姓迁徙他国的现象),这样的政策实在是富国强兵的重要策略。他还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var1]

政治政策

而他的为政措施是,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好地管理百姓,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var1]

人事任用、选拔

他在任用人事上,尽力的做到以德、功、信来考察一个人: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不仅考啥官员在百姓中的受认可程度,还要考察政绩,是否是真实的,是不是面子工程。

[var1]

当地"德""才"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这是后来的"科举制"的前身,以才选人,突破了当时官员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大的进步,让人才居其位,得道良好的任用,对国家发展来说实在是有很大的益处。

[var1]

外交政策

他首次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将天子揽在齐国麾下,占据了政治的有利地位,做任何事都有了合理性,有了名分上的大节、大义,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是一样的。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

[var1]

比如他代表齐桓公询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定天下,我们都会是野蛮人,可见价值之高。后世诸葛亮常把自己比于管仲和乐毅,可见对他的钦佩。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站在马车右边的人都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马车上左右为尊,春秋时期马车,古代马车车夫坐左边还是右边

    读者朋友,我们在翻阅历史书籍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站在马车右边那个人的选择。这些人通常都会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去拼杀甚至牺牲自我。那么,这个站在马车右边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呢?据史料记载,古代战车分为指挥车和普通战车,在指挥车上,一般是三个人。中间站着的

  • 扁鹊医书刚出土,历史教材就将名医扁鹊删除了,为何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扁鹊墓出土的扁鹊医书内容是什么,扁鹊治病扁鹊是什么品质,扁鹊医书对后世的影响

    [var1]历史上扁鹊的一生是他师从长桑君(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一生都在不停的专研医学,他的艺术高明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神医,在他周游列国行医、悬壶济世的时候还得到了很多达官贵人的赏识,只不过正是他高明的医术被秦国的一个太医所嫉妒而遭暗杀,一代名医终成历史。据说长桑君曾给了扁鹊一种神药,扁鹊喝了这个

  • 北洋时期的百家争鸣:黑暗中也有光明,教育是重中之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百家争鸣结束的标志,北洋时期的文化教育,晚清教育的局限

    在北洋史上,庙堂之上的鸡零狗碎,沙场喋血的肆虐兵蕤,连年的军阀混战,宦海暗无天日,天下生灵涂炭。但在这片黑暗的混沌之中,真的就没有一丝希望,一点曙光么?在这一时期,文化堪比春秋的百家争鸣,教育与清朝相比,也是一个耀眼的黄金时代。在北洋军阀执掌中枢时期,虽说多是武夫当国,但是各种思想文化,如雨后春笋般

  • “战神”白起的悲剧祸因,随着“长平之战”的结束而滋生、蔓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神白起的历史影响,白起之死的真正原因,千古战神白起简介

    可惜的是,公元前257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悲剧性地终结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究其缘由,透过其于长平之战后的行为,可窥一斑。公元前260年,白起以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卒而胜利终结秦、赵之“长平之战”。就在白起欲率胜利之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之际,秦昭王令白起班师回国。白起虽然觉得失去乘势攻陷赵国都城的机

  • 曾经称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统一天下的三个关键原因,魏国统一天下了吗,魏国为什么能统一天下

    并且魏国是最早变法图强的国家,后来的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李悝变法的。《史记·平淮书》中记载:“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正是因为变法的成功才有了强大的国力,才能在战国初期率先脱颖而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令诸侯畏惧的强国为何会在后来的争霸之中一蹶不振呢?[var1]魏国处在黄河流域,

  • 敢和秦国硬碰硬的赵国,为何没被历史选中,沦为被统一的对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赵国真的打得过秦国吗,赵国真的能够跟秦国抗衡吗,战国时期赵国能与秦国抗衡吗

    赵国,与秦国一般,出自嬴姓,两国公室同根同源,公元前四百零三年建国,公元前二百二十八年覆灭,享国一百七十五载,传十二世。在赵国历史上,出现过赵武灵王、赵孝成王等英明之主,有过蔺相如、楼缓等贤相,也有过忠心侍奉三朝的老将军肥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李牧,况且赵国铁骑之名威慑天下,可就是这样一个

  • 千万别被电视剧误导了,秦国可不是靠什么军国主义崛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国是军国一体吗,秦国的军事模式,秦国军队简介

    [var1]因为商鞅的变法让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所有人都成了这台机器里面的零部件,而其他的国家也因此显得像极了一群待宰的肥羊,在秦国面前几乎无力招架,这个观念甚至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其实,我看具体的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地,我在仔细查阅了资料后发现,秦国的强大绝对没那么有简单,也绝对不是靠

  • 大明风华:敢起兵谋反的汉王和赵王,为何会害怕被迁出族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明朝汉王和赵王的下场,历史明朝汉王赵王谋反了吗,汉王和赵王为什么谋反失败

    [var1]随着朱棣的去世,汉王和赵王开始在明面上为难新帝,不仅在朱棣的葬礼上捣乱(虽然按照电视剧的安排,汉王和赵王的怀疑很合理),随后更是逃出京都,带兵开始起义了!面对这样的两兄弟,老大朱高炽内心是很苦逼的:杀也杀不得,打又打不过。还好,最后朱高炽以退为进,用软刀子把这俩兄弟拿下了。只是,劳心劳力

  • 曹操一生因为5件错事导致魏国最终没有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一生犯过的五大错,曹操为魏国做出的贡献,曹操一生的征战历程

    [var1]错爱上一个女人小编在前面的文章中就提到过曹操此人一生风流喜欢网罗天下美貌与才华并肩的美女,然而正是他这种喜好差一点导致他被杀害,故事发生在宛城大战期间,曹操发现宛城守将张绣的婶娘,即张济的遗孀长得颇有姿色,就想要把张绣的婶婶纳为己有。结果逼使张绣降而复叛。宛城一战,曹操兵败如山倒,不仅自

  •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底气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诸侯称公为何楚国称王,春秋各国对楚国称王的态度,楚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王

    周朝的时候,统治者就懂得了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分封的对象不外乎是同宗同姓的自己人,和国中名人名士的后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var1]至于分封的等级,基本上有五个。最高等级为"公爵",再低一个级别就是"侯爵",再往下就是第三极"伯爵",伯的后面是"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