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君臣、礼法、刑政三方面,来看荀子的政德思想

从君臣、礼法、刑政三方面,来看荀子的政德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16 更新时间:2024/3/14 9:28:18

荀子思想中,提出了性恶论,通过“礼法并用”的治国方案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荀子看来,荀子政德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论君臣、论礼法以及论刑政的三个关系方面。

[var1]

在君臣关系上,荀子认为君主应该论德定次,臣子应该忠诚爱民。在礼法关系上,荀子认为应该隆礼至法,再重视礼法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在刑政关系上,荀子认为强调德主刑辅,并使礼与刑各用其所。

君臣:论德定次,忠诚爱民

荀子政德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对君臣之道的论述之中,“君主者,治之原也。”荀子认为君主是治理国家的本源,君主的做法怎么样,臣下的做法同样也会效法。

[var1]

荀子说:“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荀子认为君主能组群,组群就是指君主能够善于养活人、善于治理人、善于任用人。从而荀子重视培养君主的德行修养,“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主应该去修养身心,正如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道理。

作为君主,其选拔用人上应该更加注重论德定次,“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主张按照德行安排等级,权衡能力来授予官职,使每个人的职位与自己的德行才能相匹配。

在现实社会中,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同样也是领导者强调的领导干部选人任用的标准,使得人才各尽其才,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样具有现实价值。

[var1]

何为臣?荀子认为“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同时,荀子认为“君者,民之原也”,君主是人民的本原,所以作为人臣要爱护人民。

“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也”是功绩显赫的臣子。“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这是荀子认为的圣明的臣子。

显而易见,荀子强调君主要善于任用圣明的臣,如此君子才能够称,赢得天下。对于为人臣的论述中,荀子认为为人臣一定要对君主忠诚,还能做到爱民,正直诚实,行为要合乎礼义。这在当时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var1]

荀子系统论证了君臣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为政者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他认为为政就应该要有为政的态度,比如他说的作为君主,就应该论德定次,善于任用人才;作为臣子,就应该忠诚爱民,管理好自己职责之内的政务。

由此可见,荀子的政德思想首先就体现在其对君臣之道的论述上,讲到了如何为人君、为人臣的一些观点,重点在于君臣如何做才能够达到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

[var1]

荀子在君臣之道论述中,类似于孔孟的思想,同样也是认为为政者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德行的修养,从而为治理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持。

礼法:隆礼至法,礼法治国

荀子的政德思想还体现在其礼法关系上,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推崇礼义、法制,那么国家就会有秩序。

[var1]

荀子认为“礼者,养也”,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欲,这种欲望便是荀子所强调的人性本恶的源泉。在人性恶基础上,荀子十分推崇“礼”的地位,认为“礼”是社会治理之根本,他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法”的作用。

荀子对“礼”的阐发更侧重礼的外在性:“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理,而归于治。”荀子更为看重的是“礼”作为一种道德对人们的外在约束,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欲望,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也能避免由于欲望的不满足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var1]

礼法治国思想是荀子政德思想的重要内容,荀子比较看重隆礼,然后如果隆礼在治国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应该用法来进行维持,以此达到治国的目的。

“好法而行,士也”荀子认为人要是没有了礼法,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必须强调礼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夫是之为人师,是王者之法也。”他讲到了行王道的君主应该遵循的法度。由此可见,荀子的政德思想中是非常重视礼法的作用的,强调隆礼至法,用礼法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var1]

先秦儒家之中,孔子是比较倡导礼治的,但是对以礼治国的论述比较宏观,并且没有形成对礼治的在为政上的系统观点。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之上,比较认同孔子的观点,基本是继承并未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到了荀子这里,首次将礼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荀子不仅提出以礼治国,并且重视法在治国中的作用,提出了隆礼至法思想,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运用到为政治国之中。

[var1]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礼法治国就类似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将二者统一起来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更好治理国家的目的。

刑政:德主刑辅,各用其所

荀子认为“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选择人要用礼来检验,任用人要用等级限制。荀子主张“国无礼则不正”,“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礼者,治辨之极也”,上述观点都强调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var1]

但是仅仅通过德就能够治理好国家吗?答案并非如此,他又强调“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荀子认为德就是能够区分尊卑,能够更好地约束社会秩序。

不仅如此,荀子还认为对于德约束社会关系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应该对其使用刑法进行的制裁。这就是荀子比较完整的德主刑辅思想,在为政过程中善于运用德刑各自的优势,进行国家治理。

[var1]

对于礼刑哪种方式比较好,荀子还是比较重视为政中用礼,毕竟在荀子思想中,刑法只是一种为政的辅助手段。

“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荀子认为应该通过刑法惩治对工作没有上进心的人,以及用才能与时事对抗的人,通过礼义定完职分以后,再用刑法进行约束。

德主刑辅的思想荀子表达得相对较为明显,“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譋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这就能够充分地反映荀子对以德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政德思想特征。

[var1]

荀子是系统论述礼刑法三者关系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比较详细全面的论述了对为政中礼法刑三者的运用,提出了较为明确且积极的说法,不仅对于当时还是生活的现当代,其政治意义都非常重要。

由此可见,荀子在德和刑的关系上,同样还是很重视德的作用,在荀子的观点中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德治达不到预定目的的时候才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

所以荀子政德思想中基本上是很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在荀子那里刑法只是为了达到德治而进行的手段,并非决定性的治国要素。

[var1]

综上所述,荀子在政德方面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于提出的德法治国以及德刑治国之中,首次系统全面地进行了论述论证,为先秦儒家政德思想丰富了其内容。就算是依照当下的眼光来看荀子的政德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在当下对其价值的分析,更应该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更多文章

  • 齐国比鲁国强大多了,为何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国和鲁国怎么划分,齐国和鲁国是在山东吗,齐国和鲁国实力对比

    [var1]按道理,齐国是山东地区的大国,人家是最早的春秋五霸,又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文化也特别发达,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国。山东以齐来简称,来代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最终为什么不用齐国的齐,而是用鲁国的鲁,来代表山东呢?好玩的国学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文化历来以儒家文化

  • 商鞅被封为商君,张仪被封为武信君,两人谁的级别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张仪商鞅谁厉害,张仪武信君

    商鞅和张仪都是封君,两人在级别上是一样的,不过张仪在权力和地位上是远不如商鞅的,要论在秦国的威望,张仪更是与商鞅无可比拟。[var1]张仪虽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秦国相邦(相国),看似位居于百官之首,但也只是能参与军政要务和外交活动,实际上张仪并没有什么实权,他更像是秦国的外交部长,军政大权依然在秦惠文

  • 改革变法为什么最容易在落后国家成功?商鞅的成功早已说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主要是怎么变法的,商鞅改革变法特点,商鞅变法简要评价

    战国时代的秦国根据有关人士的统计显示,秦国在灭国统一战争之中杀死了六国士兵150万以上,占据了天下人口的10%左右。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各个国家不断的进行技术上革新,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但列国都在变法之中进行,唯独却只有秦国这个“边缘落后国家”成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家力量的第二次增强[var

  • 齐国皇帝:我想除掉大将军,你有何计策?丞相:赏赐他一匹马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谁的计策灭了齐国,齐国的大将军,齐国著名丞相

    在我国历史上,要是说哪个皇室的名声最臭,那一定是北齐王朝皇室,毫不夸张地说北齐皇室的每一位皇帝都称得上是“疯子”。[var1]根据历史的记载,北齐总共有六位君主,除了开国君主高欢以及英年早逝的高演,其他的4个君主荒淫且残暴。老百姓在他们的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至于现在提起北齐还有人会称呼它为“

  • 孙膑最后一计,田忌舍弃未用,为何从此孙膑就神秘失踪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孙膑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也是兵家代表人物。他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取得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想争夺的军事人才。他的一生使用过诸多计谋,大多都成就了自己和身边的人,只有最后一计被田忌舍弃。孙膑最后一计,田忌舍弃未用,为何从此

  • 山东出土失传古书,揭开庞涓害孙膑真相:孙膑少了膝盖骨不算冤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诸子百家,唯我纵横。”千年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风云历史,也是诸子百家大放异彩的历史。而在诸子百家之中,纵横家显得格外有个性,纵横鼻祖鬼谷子神秘莫测,精通谋略兵法,弟子众多,其中孙膑和庞涓为兵家代表,两人因为种种原因从同窗好友变成了仇人。按照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庞涓先出师,在魏惠王手下担任大将,

  • 康熙拜孔子迟迟不跪,大臣用布挡住1字,康熙二话不说乖乖跪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拜孔子的原因,中国通史康熙三跪九拜孔子,康熙皇帝下跪拜师

    古代帝王平日起都是至高无上,接受臣子们的跪拜,但如今面对孔圣人,康熙甚至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样的待遇恐怕除了太庙里的祖宗和明太祖朱元璋,也就孔子能有了吧。行完大礼,康熙又亲自诵读了祭文,在场陪同的士大夫们被他的行为感动得不行,一齐高声呼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var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 孔子的第75代后裔,初中文凭,三个孩子,靠做这个养活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的后代一览表,孔子的后裔有哪些,孔子的子孙后代简介

    有记者曾经去山东探访,发现了孔子的第75代后裔,一位初中文凭,靠做劳动养活一家人的孔大姐。[var1]孔子一、孔子成就孔子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的,他出生地为鲁国陬邑,也是如今的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中国诸多文章,都赞颂过孔子的教学的方法,他在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之后,拥

  • 孔子骂了弟子一句话,为何流传了千年,成为无数老师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说的话竟然是老师的口头禅,孔子的口头禅是什么,孔子对弟子的不同评价

    骂谁呢?他的弟子,一个叫“宰予”的学生。[var1]一骂千年,“宰予”何人?宰予,春秋时期鲁国人,算是孔子的老乡。名字很有意思,字子我,亦称“宰我”,你要按照今天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宰了我吧”,估计父母给他取名字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一层。宰我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宰我比老师孔子

  • 庞涓在孙膑的脸上刺字,挖掉他的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除此之外,战国时期曾经一同学习兵法,却分别效力于两国的师兄弟孙膑、庞涓也算是一对著名的冤家。他们虽出身同门,却反目成仇,最终一个落下终身的残疾,另一人则是兵败身亡。当年,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迫害他,按照犯人的规格在其脸上刺字,还将其膝盖骨挖出,导致后者从此羞于出现在人前,想去哪里只能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