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战国时代到春秋末期,士的地位不断改变,为何会发生变化?

从战国时代到春秋末期,士的地位不断改变,为何会发生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90 更新时间:2024/2/5 22:51:22

士大多是大夫的非嫡长子(非宗子),他们是封建贵族中最低的阶层,他们没有世袭的领地,也不能建立祭祀祖先的宗庙,大多数情况下,也不可以参与本国的政治进程。

士与卿大夫之间的等级区别非常明显,这可以在《左传》等文献记载中看出来。《春秋》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一个士或者庶人,可见士在礼制地位上的卑微。诸侯国中少数几个卿大夫世家把持国家的高级职务,同时有意识地将其他阶层排除在上层核心权力之外。

[var1]

士一般只能充当卿大夫家族的家臣或者邑宰,他们向上的社会流动是极为有限的。士反对封建时代以贵族的世袭身份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社会地位,希望能以个人的聪明才能通过自由竞争来决定自身的政治社会地位。

在战国时代,士更是已经失去了原先作为最低等次贵族的身份,甚至与具有人身自由的独立农民无甚区别。他们可以是进德修业以求任仕的读书人,可以是千金一诺的游侠,可以是亲任躬耕的小地主,可以是持戈军阵的武士,他们或凭文才,或恃武力,想搏取出人头地的功名。

[var1]

孔子对士的精英身份进行了新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春秋以前血缘决定高低贵贱的模式。而孔子对“举直”、“举贤才”的提倡,为士人向上的社会流动营造了社会氛围。墨子也毫不掩饰地为士的崛起提供理论支持,比如“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墨子主张不应该固化社会等级,个人的地位应该取决于其本人的“贤能”,他这样描述了古代圣王的“尚贤”政策:“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var1]

墨子在此说得非常清楚了,贤能与否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贵族的世袭特权不再是不可挑战的。这些都反映出战国时代,人们在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尚贤”已经成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原则,士的崛起与封建贵族被迫放弃世袭特权只等着政治的力量介入而定型了。

国君与士联手促成君主集权春秋以来,列国极其深刻的社会政治与军事危机,加速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秩序的解体。虽然王(公)室成员和封建世卿大族子弟的取仕之路更为通畅,但是政治精英的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深刻改变。

[var1]

春秋末期,士在社会中的崛起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封建贵族世家在血腥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死伤殆尽,国君们便更加愿意任命出身不高、威胁更少的士来担任高级职务。

有些强大的卿大夫,如晋国的赵氏、韩氏、魏氏,以及齐国的田氏,他们或裂国、或篡国而成为诸侯以后,他们继续任命原来为他们服务的士来担任新国家的高级职务,从而使士这个阶层直接有机会跃升到更高的权力层次。

[var1]

随之而来的战国时代,列国为应对军事和生存危机,行政和军事体系发生重大革新,也带来了政府机构和军事组织的膨胀,士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相应的行政和军事组织。从春秋末年开始,已经渐渐有平民出身的士人为官作宰,有的成为世卿的家臣,有的甚至执诸侯国政。

到了战国时代,平民出身的士人成为列国卿相者,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原本世袭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变得不再严格,社会等级身份的上下流动逐渐成为常态。原先由布衣起身的人,也可以凌越贵族,晋身高位而辅佐国君。这种身份流通的社会趋势,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变得更为显著。

[var1]

在商鞅变革中,秦国采用了崭新的人材晋升制度,完全以战功(斩首数量)、税收缴纳数量为标准赏赐身份爵位,即是明显地以政治的力量废除世袭的特权。商鞅通过变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士人与国民建功立业的激情,使秦国社会上下风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发。商鞅之后,士以布衣之身而成为国相者仍不乏其人,如范雎吕不韦

战国中后期,贤能之士对君权集中与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已经基本上成为列国的共识。士一般情况下缺乏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相对于拥有世袭领地和农奴人身依附的封建贵族而言更难以威胁到君主的权力。

[var1]

同时,士在军事、外交、行政、知识等方面的经验,迎合了战国政治社会急遽变革的时代需求。列国诸侯在招贤纳士方面的竞争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有了贵族擅权的历史教训,有了尚贤任能的思想理论,有了集中君权的时代需求,战国时代的君主集权也就水到渠成了。

西周封建制度的瓦解,并非是由于商业势力的兴起与活动,士也并非是代表某个经济势力的一个阶级,他们只是具有一定政治理想的、渴求建立功业的、深度参与政治活动的低级贵族,甚至只是有学识的庶人,他们迎合了致力于限制封建贵族权力、将国家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的封建诸侯的政治需求。

[var1]

战国时代列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君与士联手促成,这里的士就是封建制度完全解体后,君主专制体制下官僚队伍的前身。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更多文章

  • 从君臣、礼法、刑政三方面,来看荀子的政德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荀子的君臣之道,阐述荀子礼法合治的思想,荀子的礼法观念

    在荀子思想中,提出了性恶论,通过“礼法并用”的治国方案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荀子看来,荀子政德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论君臣、论礼法以及论刑政的三个关系方面。[var1]在君臣关系上,荀子认为君主应该论德定次,臣子应该忠诚爱民。在礼法关系上,荀子认为应该隆礼至法,再重视礼法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在刑政关系

  • 齐国比鲁国强大多了,为何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齐国和鲁国怎么划分,齐国和鲁国是在山东吗,齐国和鲁国实力对比

    [var1]按道理,齐国是山东地区的大国,人家是最早的春秋五霸,又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文化也特别发达,是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国。山东以齐来简称,来代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最终为什么不用齐国的齐,而是用鲁国的鲁,来代表山东呢?好玩的国学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文化历来以儒家文化

  • 商鞅被封为商君,张仪被封为武信君,两人谁的级别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鞅和张仪谁先出现,张仪商鞅谁厉害,张仪武信君

    商鞅和张仪都是封君,两人在级别上是一样的,不过张仪在权力和地位上是远不如商鞅的,要论在秦国的威望,张仪更是与商鞅无可比拟。[var1]张仪虽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秦国相邦(相国),看似位居于百官之首,但也只是能参与军政要务和外交活动,实际上张仪并没有什么实权,他更像是秦国的外交部长,军政大权依然在秦惠文

  • 改革变法为什么最容易在落后国家成功?商鞅的成功早已说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主要是怎么变法的,商鞅改革变法特点,商鞅变法简要评价

    战国时代的秦国根据有关人士的统计显示,秦国在灭国统一战争之中杀死了六国士兵150万以上,占据了天下人口的10%左右。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各个国家不断的进行技术上革新,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但列国都在变法之中进行,唯独却只有秦国这个“边缘落后国家”成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家力量的第二次增强[var

  • 齐国皇帝:我想除掉大将军,你有何计策?丞相:赏赐他一匹马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谁的计策灭了齐国,齐国的大将军,齐国著名丞相

    在我国历史上,要是说哪个皇室的名声最臭,那一定是北齐王朝皇室,毫不夸张地说北齐皇室的每一位皇帝都称得上是“疯子”。[var1]根据历史的记载,北齐总共有六位君主,除了开国君主高欢以及英年早逝的高演,其他的4个君主荒淫且残暴。老百姓在他们的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至于现在提起北齐还有人会称呼它为“

  • 孙膑最后一计,田忌舍弃未用,为何从此孙膑就神秘失踪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孙膑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也是兵家代表人物。他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取得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胜利,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想争夺的军事人才。他的一生使用过诸多计谋,大多都成就了自己和身边的人,只有最后一计被田忌舍弃。孙膑最后一计,田忌舍弃未用,为何从此

  • 山东出土失传古书,揭开庞涓害孙膑真相:孙膑少了膝盖骨不算冤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诸子百家,唯我纵横。”千年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风云历史,也是诸子百家大放异彩的历史。而在诸子百家之中,纵横家显得格外有个性,纵横鼻祖鬼谷子神秘莫测,精通谋略兵法,弟子众多,其中孙膑和庞涓为兵家代表,两人因为种种原因从同窗好友变成了仇人。按照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庞涓先出师,在魏惠王手下担任大将,

  • 康熙拜孔子迟迟不跪,大臣用布挡住1字,康熙二话不说乖乖跪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拜孔子的原因,中国通史康熙三跪九拜孔子,康熙皇帝下跪拜师

    古代帝王平日起都是至高无上,接受臣子们的跪拜,但如今面对孔圣人,康熙甚至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这样的待遇恐怕除了太庙里的祖宗和明太祖朱元璋,也就孔子能有了吧。行完大礼,康熙又亲自诵读了祭文,在场陪同的士大夫们被他的行为感动得不行,一齐高声呼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var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 孔子的第75代后裔,初中文凭,三个孩子,靠做这个养活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孔子的后代一览表,孔子的后裔有哪些,孔子的子孙后代简介

    有记者曾经去山东探访,发现了孔子的第75代后裔,一位初中文凭,靠做劳动养活一家人的孔大姐。[var1]孔子一、孔子成就孔子是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的,他出生地为鲁国陬邑,也是如今的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中国诸多文章,都赞颂过孔子的教学的方法,他在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之后,拥

  • 孔子骂了弟子一句话,为何流传了千年,成为无数老师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说的话竟然是老师的口头禅,孔子的口头禅是什么,孔子对弟子的不同评价

    骂谁呢?他的弟子,一个叫“宰予”的学生。[var1]一骂千年,“宰予”何人?宰予,春秋时期鲁国人,算是孔子的老乡。名字很有意思,字子我,亦称“宰我”,你要按照今天的意思来理解,那就是“宰了我吧”,估计父母给他取名字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一层。宰我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宰我比老师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