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位。但汉家江山却不是刘盈说的算,这座庞大帝国的真正掌权人,是吕后。吕后为何能在刘邦去世后成为汉帝国的实际掌舵人呢?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本人能力出众,刘邦在位时吕后就是他治国上的帮手。
淮阴侯韩信战功赫赫刘邦颇为忌惮,是吕后在刘邦外出之时用萧何之计除掉了他,帮助刘邦解决心腹大患。
被贬为庶人又流放蜀地的彭越在路上遇到吕后还以为遇到救星,他希望女流之辈的吕后能发发善心,让他回故乡昌邑。吕后满口答应,可回到都城就对刘邦说彭越此人不能流放,否则必将放虎归山。结果彭越被杀,族灭。
这样的手段心计,足以震慑住前朝老臣。吕后掌权,受到的阻力要比武则天小很多。
二是刘盈病弱,无法独立支撑起国家。
刘盈不像刘邦,也不像吕后。这个良善的孩子虽说记得母亲和爷爷被项羽抓走当了战俘,也没有让自己强大起来。记得父亲为了逃命两次把自己推下马车,也没有让自己的心肠冷硬起来。记得戚夫人母子对自己的威胁敌视,却依然选择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她们。
刘盈就像一个至纯至善之人,哪怕遭遇过人世间太多不公,还用赤子之心去爱这个世界。但他却不知道,想要爱这个世界还不让自己受到伤害,是需要手段的。
吕后要杀刘如意,刘盈知道后与这个便宜弟弟同吃同睡,就怕自己一眨眼,弟弟就没了。有一天他早起打猎,弟弟年幼懒床就没一起去,等到刘盈回去的时候,弟弟死了。刘盈暴怒,怨恨,但最终,都只能自己消化。
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要请刘盈去观看。当刘盈知道哪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就是曾经风情万种的戚夫人时,失声痛哭。他对吕后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接着生了一场大病,痊愈后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想通过酒色逃避现实,也是要有手段的。刘盈不懂,于是又栽了跟头。刘盈20岁时要挑选皇后,我们不知他爱的女子是谁,但能判断出一定不是吕后选中的张嫣。
张嫣是刘盈的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并且当时年仅十一岁。自己期待的皇后竟然是这样的身份和年纪,这让刘盈无比尴尬。他终生都没有碰张嫣,自然,也终生都在母亲的阴影中度过。
儿子一点也不铁血,吕后掌权,毫无阻力。
再来看武则天。
这位女皇最初的一切权利,都要依仗老公李治。李治即便没有父亲李世民的手段,但也绝对不弱。他在文治武功上都颇有建树,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永徽之治”,可见这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君主。但再强硬的君主也得有一个好身体,还得长寿,否则一切都是别人的。这就好比现在一句调侃的话,“女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否则你挂了就有人来住你的房子花你的钱,霸占你的老公还打你的娃。”李治不是女子,但他的遭遇和这段话,如出一辙。
李治在身强体健时把武则天接入宫中,又把她立为皇后。到这时,武则天的影响力还仅止于后宫,在前朝,她是没有势力的。可是公元660年以后李治开始头晕目眩,作为贤内助,武则天趁机就参与朝政了。
刚刚开始的时候武则天只是协助,李治还是对朝政有主导权的。但武则天有心培养自己的势力,李治头晕目眩的毛病还一直不好,这就给了武则天时间。李治也知道这样必定会出乱子,为了制止武则天干政,他甚至想过废后。但这时武则天已经有自己的耳目了,她接到消息后及时向李治辩解申诉,李治也知道自己的状况决不能独自理政,若不用老婆,就得用权臣。老婆怎么说也是太子的母亲,应该比权臣靠谱,因此打消了念头。从此之后,武则天的权势一天比一天大。
但李治终究是李治,即便他患有风眩症23年,即便武则天处心积虑一步步掌权,但终其一生,李治都牢牢掌握国家实权。他去世之前武则天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先后倒台,被废的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被重用,武则天的政敌还处于丞相之位。可见武则天在李治面前,始终是从属地位。她真正大权独揽,是在李治去世后。
说起来还是武则天先下手为强。她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英明睿智,还有很多看不惯武则天的地方,这两位皇子若是称帝,一定会与武则天有一番争斗。武则天预料到这种情况,在他们还未登基时就让他们一死一流放,彻底断送了登基的资格。
两个聪明的儿子都被废了,剩下李显和李旦都不是政治高手,武则天在李治去世后才能所向无敌,临朝听政乃至称帝。病弱的丈夫,无能的儿子,缺一不可。
北宋刘娥也是如此,这位蜀地孤女历经波折当上皇后之后并没想插手朝政,但是她的老公宋真宗多病,对朝政逐渐力不从心。刘娥就是在这时接触到前朝政事,并凭借“周谨恭密”逐渐赢得宋真宗信任。
说起来宋真宗和李治还真是相似。李治怕武则天权利过大想废后,武则天知道后前来辩解,李治就把事情都推到上官仪身上,导致上官仪全族被杀。上官婉儿是女流又年幼,这才逃过一劫。宋真宗也怕刘娥危机江山,就与宰相寇准商量太子兼国。事情败露后他把责任全都推给寇准,最终寇准被罢相。
寇准离开后丁谓成为继任的丞相,这位智商在线的奸臣全力帮助刘娥打压寇准一派,不久寇准就被一贬再贬,刘娥丁谓逐渐掌权。后来宋真宗去世,刘娥又斗倒了丁谓,彻底成为大宋一把手。至于新皇帝宋仁宗,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能知道什么?
刘娥成功因素,病弱的丈夫和年幼的新皇。
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如此,从兰贵人到懿嫔,凭的是资历。从懿嫔到懿妃,凭的是肚子争气。从懿妃到懿贵妃,凭的就是丈夫咸丰体弱多病,且心慈手软。
当时的清朝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乾纲独断的铁血君主都不一定能守住国家,更不要说资质平庸,身体还不争气的咸丰帝。这位勤于政事、对朝政也做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来看于事无补的皇帝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心力交瘁,工于书法的懿贵妃就成了帮助皇帝代写奏章的人。
若只是代写也没什么,但懿贵妃不是机器,她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她能识文断字,自然也就对奏章上的事情有自己的考量。偏偏咸丰还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朝政大事,懿贵妃就有发言权了。当懿贵妃的发言被采纳的次数越来越多时,她是不是就有了左右皇帝的能力。能左右皇帝,自然也就有了左右朝局的可能。
咸丰皇帝去世前对身后事安排的比较周到,他认命了八位顾命大臣,又给了懿贵妃和太子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互相牵制。但这八位顾命大臣想要专权,偏偏手段还不如懿贵妃,这就不能怪别人了。最终懿贵妃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八位顾命大臣还没开始“顾命”生涯,自己的命就顾不了了。
接着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慈安太后在政治上并没有天赋,奕欣这个帝国高级打工仔没有称帝的能力,也斗不过手段狠毒、皇帝生母的慈禧。于是在同治帝还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已经牢牢掌握了帝国政权。
病弱的丈夫,手段略逊一筹的朝臣,年幼的儿子。慈禧的成功,与前面几位女主如出一辙。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