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虏不安定,自有诸王御之,可若是诸王不安定,又有谁能抵挡呢?”
不久后,大明功臣宿将走到了他们的人生尽头。朱允熥舅祖父蓝玉、舅父常升相继被杀,牵连者多达数千人。朱棡岳父谢成死于蓝玉案,亲家傅友德被朱元璋无端赐死。朱橚屡次前往南京受训,岳父冯胜更是全家被杀。而对于燕王朱棣,朱元璋竟密令朱济熺效仿“李克用杀叔”,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朱元璋病逝仅四年,强行削藩的朱允炆就丢掉了皇位宝座。当朱棣攻入南京时,朱允炆的妻子马氏、太子朱文奎葬身火海。他的母亲、兄弟、子侄也沦为朱棣的阶下囚,死因千奇百怪。
那么朱允炆为何要强行削藩呢?他的失败与朱元璋“乱杀功臣”有没有关系?朱棣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呢?
“书呆子”朱允炆
西周时期,姬发为了犒赏功臣、子弟,首开分封制。然而到姬宜臼东迁洛阳后,周王朝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七国争霸,以致周王室沦为撮尔小邦。在汉初,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王,仅仅50年后,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而司马炎篡魏自立不足25年,司马氏就互相倾轧,致使司马衷罹难,西晋王朝土崩瓦解。
因此,当朱元璋提出分封诸王时,大明朝臣纷纷上疏劝阻,甚至不惜死谏。可是,明初分封与周、汉、晋时却完全不同,朱元璋以“分封不裂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的方式约束各地藩王。
明朝宗藩势力在封地内拥有领兵权,却没有“自治权”。地方上的民生、赋税、募兵皆由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决定,即使藩王领兵作战时的兵力也隶属于兵部。故而,明朝藩王不过是挂着宗室之名的“武将”而已。
然而,对于这些“武将”,朱元璋也并未放下戒心。明初九大塞王,战时遵奉朱元璋号令,彼此配合作战。闲时却互相争斗,极不友善。作为帝王,朱元璋深谙政治操纵,极善平衡之术。他将诸王玩弄于股掌之中,既用他们守卫大明江山,也将诸王压制在了可控范围内。
可是,接替朱标的朱允炆却太过年轻了。他机敏聪慧,却对帝王术一窍不通。在朱允炆眼中,朱元璋的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对他来说,诸王削也反,不削也反,早晚都会反。
1398年,朱元璋身体每况愈下,朱允炆对藩王的恐惧也逐渐加深。当时,朱棣身在北平,节制沿边兵马。朱棡坐镇太原,手握山西二十六卫近16万军士。而朱权更是统塞上城九十,带甲八万,战车六千,还有朵颜三卫听他号令。
朱允炆曾不止一次向他的心腹谋士黄子澄询问:
“诸王拥兵自重,行为多不法,应该怎么办?”
黄子澄仁厚本分,却是书呆子一个,不懂变通,更不懂权衡机变之道。他将朱元璋的“封爵制度”等同于西汉“分封制”,竟主张强势削藩:
“诸侯王的实力一般,一旦有变,朝廷兵马顷刻间,就能将他们剿灭。”
因此,朱允炆、黄子澄在朱元璋病逝前,就在诸侯王身上打上了“谋朝篡位”的烙印。而对于靖边备敌的宗室子弟,朱允炆没有想过“用且防”,而是一股脑的打压。一个本不存在的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硬生生被朱允炆、黄子澄二人拉了出来。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一改洪武时期的“恐怖局面”,剔除残酷刑罚,宽刑省狱。 他还颁布经济改革措施,轻徭薄税,简化机构,缓和社会矛盾。作为太平时期的帝王,朱允炆的所作所为,的确是“贤王典范”。
然而,朱允炆的性格过于仁慈、柔弱,他喜好读书,却没有判断能力,总是被文臣“牵着走”。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一大批文臣进入朝中决策机构,影响朱允炆的决策。这些被朱元璋压制的文臣集团,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后,却没有展现出经世治国的才能,反而昏招不断,以致朱允炆推行国策步步维艰。
与此同时,朱允炆还在着手处理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齐泰提议从实力最强的朱棣下手,可黄子澄却坚决不同意,他主张削除朱棣的“羽翼”,最后再对朱棣下手。
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在朱有爋的诬告下,朱允炆派遣李景隆以备边练兵为由突袭周王府,将朱橚、朱有燉父子贬为庶人,囚禁南京。而后,又以相同理由,擒拿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对于远在长江以南,曾领兵征讨古蛮族的湘王朱柏,朱允炆更是逼得他全家自焚。
短短十个月,朱允炆就将“战火”从长城沿线烧到了云南。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觉着朱允炆的举动有些过于激进了。然而,黄子澄、齐泰眼中的“最强藩王”朱棣却在此时将他的三个儿子全部送往南京,留作人质。
当徐辉祖站出来,劝说朱允炆扣留朱棣的儿子,以此断绝朱棣谋反念头后。朱允炆竟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将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释放了。
而在收到朱允炆的斥责诏书时,朱棣就假装疯狂,奔走街市,胡言乱语,以此躲避朱允炆的诛杀。可见,在朱棣心中,他是无力与朱允炆相抗衡的。
当时,朱棣仅有八百兵马,北平财、政、军都不在他的手里。朱棣空有“节制诸边”的名号,却毫无实权。可在两个从未从政、从军的“书呆子”眼里,这个“装疯卖傻”的藩王,竟然拥有威胁朱允炆皇权的实力,以致迟迟不敢对朱棣下手。
正是在这段时间,朱棣打造了大量兵器,聚拢人马,甚至连朱允炆信任的北平副都指挥使张信都被他收入麾下。
用人不明的小皇帝
1399年,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终于拿到朱允炆废黜朱棣的诏令。可在张信的出卖下,张昺、谢贵误中朱棣奸计,沦为刀下亡魂,而北平则彻底落入朱棣手中。
然而,朱棣即使坐拥北平城,也无力与朱允炆抗衡。当时,在朱棣周边,分别驻扎着晋王朱济熺、谷王朱橞、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宁王朱权和辽王朱植。这些藩王本是朱元璋用来制衡朱棣的棋子,可却相继被朱允炆、黄子澄拔掉。
朱桂、朱榑被废后,实力最强的朱济熺、朱权坐山观虎斗,两边都不参与。而恼羞成怒的朱允炆竟然责备朱权不听号令,削除他的护卫。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朱允炆、黄子澄亲手将朱元璋留给他限制朱棣的两张王牌,玩成了对手。
朱棣起兵靖难后,朱允炆再次听从黄子澄、齐泰的建议,将“善守不善攻”的耿炳文推向靖难战场。作为大明开国功臣中硕果仅存的两位元勋之一,耿炳文在真定遭到张玉的突袭,损兵折将。
不久后,耿炳文在河北站稳脚跟,与朱棣互相对垒。当时,朱允炆拥有全国赋税,实力强劲。明初诸王虽不满朱允炆的削藩之策,可碍于实力有限,无人敢参与起事。因此,朱允炆只需要通过耿炳文将朱棣耗死在北平,即可完成讨伐大任。
可是,急功近利的朱允炆和不谙战事的黄子澄却对此极为不满。二人商议后,将耿炳文罢官回家,改用李景隆为将,领兵五十万北伐朱棣。
在建文时期,朱元璋虽将开国大将杀得所剩无几。可在洪武晚年,朱元璋为朱允炆培养了徐辉祖、宋晟两位大将。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军事能力极高,深受朱元璋信赖。而宋晟更是百战名将,威震西域。
可朱允炆却以徐辉祖是朱棣的妻舅,弃之不用。至于宋晟,仅仅因为与朱棣曾在朱元璋时期并肩作战过,朱允炆就怀疑他的忠心。
焚烧皇宫
1399年10月,听闻李景隆领兵北上,朱棣对此竟不屑一顾。他将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前往大宁,诱捕宁王朱权,夺取了他的八万铁骑。
不久后,朱棣在郑村坝击败李景隆,将战场扩延到山东地区。对于战败的李景隆,朱允炆竟未加处罚,反而认为李景隆的失败源于他无法完全节制诸军。因此,朱允炆赐他“便宜行事“之权,令他再次征讨朱棣。
结果可想而知,“草包”李景隆兵败白沟河,南军精锐损失殆尽。若非徐辉祖疾驰北上,李景隆早已命丧德州战场。
白沟河之战后,朱棣与朱允炆陷入了长久的对垒作战中。朱棣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突破铁铉、盛庸固守的济南,而在朱棣的南边,仍有朱允炆的部队不断侵蚀、骚扰燕军。
然而,两年后,朱棣却秘密绕过济南,自泗水南下,突袭灵璧,击败平安。当时,朱允炆手下已无人可用,他被迫启用徐辉祖,令他驰援。徐辉祖在灵璧与朱棣相遇,两战皆胜,不仅让朱棣丧失了奇袭南京的突然性,还打的燕军将士信心全无,叫苦不迭。
可在此时,朱允炆、黄子澄的疑心病再起,二人竟将徐辉祖调回南京,收缴他的兵权。徐辉祖走后,燕军一鼓作气,降伏平安,渡过淮水,兵临长江。灵璧之战堪称朱允炆四年用兵的真实写照,足以证明他和麾下的文臣不识军旅,视战场杀伐如同儿戏。
1402年,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朱允炆将朱橞、李景隆安置在金川门,令他们严防死守。朱橞本就是朱允炆的眼中钉、肉中刺,李景隆更是败军之将,多次遭到黄子澄、方孝孺的弹劾。朱允炆将他们二人放置在城门口,无异于给自己挖坑。
在朱棣进城后,27岁的朱允炆放火焚烧了皇宫,他的妻子马氏、太子朱文奎死于大火之中。而朱允炆,却消失不见了。朱棣命人四处寻找朱允炆的踪迹,却无从得知。可是,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的兄弟、子侄一样是他的威胁。
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朱允熞被朱棣囚禁在凤阳,没过多久朱允熥就暴死在狱中。而他的同母弟朱允熙与母后吕氏则被勒令看守朱标陵园,两年后朱允熙被火烧死。
在虐杀朱允炆的兄弟时,朱棣也没有放过他仅存的儿子朱文圭。这位小皇子自两岁就被囚禁,终生不见日月,直至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怜悯他的遭遇,将他放出。可朱文圭已被囚禁五十余年,出狱后不久就病重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