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国家(政权)自然属于人民;在以前,国家(政权)属于某个势力代表的某个阶级,如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商汤伐夏、周武伐纣、嬴政横扫六合、刘邦统一天下、刘秀中兴汉室,都是得国正的表现。前两位以无道伐有道,中间两位则属于诸侯战役,刘秀本是汉朝宗室,继承汉统、收复失地,也不违背法理。曹丕随有篡汉的罪名,但实际上曹魏的天下是曹操自己打下的,更何况经过军阀混战,汉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所以曹丕代汉自立,不算得国不正。
司马家本为曹魏臣子,为曹魏立下大功,但曹魏也没有亏待过他们,一直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重用。司马懿两次为托孤重臣。但是从司马懿晚年开始一直到司马炎,这期间司马家一直和曹家宗室、亲曹势力长期争斗,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其中包括废立皇帝、杀害君主等行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再借助灭蜀汉的功劳,才最终为司马炎奠定了条件。古代也有赵穿杀晋灵公、崔杼杀齐庄公,因为君主无道,赵穿和崔杼虽有弑君之行但评价不算低。因此司马昭杀曹髦一事被后人评为弑君恶行。司马家本有弑君的恶行,统一后又治国无方,酿成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恶果,最后导致五胡乱华百年之久。后人评价新旧账一起算,自然将其得国不正作为其污点而降低其评价。司马家的评价很低,一是得国不正。评价也参差不齐,所以第一个原因并不占造成评分低主要方面。
二是因为治国无方,出现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最后导致五胡乱华,开启三百年大分成的乱世。在历史上篡夺了前朝政权中,历史评价不错的篡权君主政权,一般都是励精图治,统治区域内吏治清明、经济发展、人们安乐,与前朝相比要较好一些;如曹丕、刘裕、杨坚、柴荣、赵匡胤等;历史评价较差的篡权君主政权一般都是人民困苦,比前朝还差;如王莽、朱温等;所以原因二才是导致评分的主要方面。司马家得国固然不正,但这是有前有先例,后有来者,用不着深究。
如果非要深究,就会出现法理危机,篡夺君主政权是为乱臣贼子,那么商汤、周武、曹丕、刘裕、杨坚、李渊、柴荣、赵匡胤都是以下犯上的乱臣。因此,后世史学家一般都或回避、或不深究、或找理由。因此,篡权不重要,重要的是篡权之后,新君主能够做什么。如果,司马炎登在统一全国后,继续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在托付后事的时候能够选用贤子继承皇位,任用德才兼备的大臣、外戚和司马宗室并使他们同心同德、共同辅政,那么应该能够避免八王之乱这样的大乱局,使西晋的国祚应该能够延长一两百年,后世对其的评价绝对会大有改观。可惜这是如果。
在立太子一事上,为了自己私欲,坚持立著名的傻瓜皇帝司马衷,先后疏离张华、卫瓘等大臣,排斥叔父司马骏、弟弟司马攸,闲放杨珧、杨济等外戚,造成人心离散,以致出现无人可托付后事的情况。在托付后事上,任用庸人杨俊、无能司马亮共同辅政,并给予兄弟、儿子重兵护卫洛阳的权力和地盘,为后面的大动乱埋下祸根。后面的,大家都知道了。司马炎死后没几年,八王之乱爆发,为争夺皇权,司马家兄弟、叔伯之间领兵自相残杀,还引胡族兵助阵,直接将整个晋朝彻底整垮,最后引发胡族入侵,为三百年的大乱世打开了大门。有这样的“丰功伟绩”,如何让后世对司马家评价高得起来?
没有神州陆沉而是缔造盛世的话,司马家当然能获得很高的评价,这是毋庸置疑的。这里只有一个问题:晋有没有可能去缔造盛世。这就牵扯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简单地说,题主意识到五胡乱华是八王之乱的后续影响,其实也可以说八王之乱正是司马家得国不正的后续影响。晋朝缔造盛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照抄曹魏制度。不黑不吹,曹丕是当得起文帝这个称谓的,他制定的很多制度都非常优秀,并且终曹魏一朝都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而晋朝承袭了曹魏的大多数制度,哪怕司马炎不算是个本身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也一度有过制度保障出来的太康之治。
然而晋用比较恶劣的手段篡夺了魏,为了参照前车之鉴,晋在利益分配方面,给了同姓王、世族这两大势力以过多权利,这才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因此,晋要缔造盛世,就要适度地削弱王族、世族的权利,避免财富、兵权过快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同时中央的力量要非常强大,才能避免后来世族私吞土地、人口所带来的国家经济力量下滑问题。在晋孝武帝司马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集中权力之后的晋朝却是很快被消灭了。西晋不仅有“太康盛世”,而且这个盛世还号称没有穷人。另外如果西晋没有丢失中原的话,那么后面就不可能有什么“大唐盛世”概念,把王朝推翻了,再次建立一个新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