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白宣州宣城郡行踪暨诗文略考(上)

李白宣州宣城郡行踪暨诗文略考(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99 更新时间:2024/1/22 4:33:17

第1196期

李白(701—762)在宣州宣城郡的行踪距今1250多年,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已不可能一一厘清。但是依据李白传世诗文和宋元明清及当代学者,如宋代薛仲邕,明代杨慎,清代王琦、黄锡珪,当代詹锳、安旗、薛天纬、瞿蜕园、朱金城、常秀峰、何庆善、郁贤皓、王伯祥、汤华泉等人的研究成果,以诗文证史,大体上可以确定,开元十三年(725)至宝应元年(762)期间,李白至少有11年留连往返于宣州宣城郡境内,其中有5年左右生活在宣城县,并住敬亭山下。会昌三年(843)二月,裴敬刻《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载:(李白)死(宣州)宣城,葬(宣州)当涂青山,与宣城结有深厚的不解之缘。

一、李白行踪略考

限于篇幅,每处仅列举李白留下一两首诗文为证:

(一)开元十三年(725),李白25岁。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秋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沿江东下过程中,途径宣州境内长江沿岸的今当涂、芜湖、贵池等地,饱览了当涂天门山、牛渚、白壁山凌歊台(当涂黄山)一带,并留有《望天门山》等诗篇,这是李白一生中第一次路过宣州地境。李白创作此诗的时间有争议,郁贤皓、安旗等认为是开元十三年;黄锡珪、常秀峰等认为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复游宣城,途经天门山作;詹锳认为是天宝二年。

(二)天宝元年(742),李白42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宣城郡南陵县(今芜湖市南陵县),欲游越中(今浙江绍兴),奉唐玄宗之诏入京,返回宣城郡南陵县家中。秋赴长安,有《南陵别儿童入京》。此诗历代学者均认为李白在宣城郡南陵县所作。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撰文认为此诗诗题中的南陵应该在鲁地2。《南陵别儿童入京》,黄锡珪、常秀峰、薛天纬、郁贤皓、裴斐、汤华泉等天宝元年;詹锳天宝二年。

(三)天宝六载(747),李白47岁。李白自金陵游宣城郡当涂县白璧山(又名石壁山,今称人头矶),并留有《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3。

(四)天宝七载(748),李白48岁。汤华泉认为李白寓居金陵,宣城郡当涂县在其附近,当不时来往,并留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汤华泉依据《化城寺大钟铭并序》:邑宰李公有则天宝初任职于此,助僧升公铸大钟,此铭与前诗同时作。此当涂宰非天宝末之邑宰李明化,更非宝应间之李阳冰。《注释》已辨李有则、李明化为二人。诗写夏季景象,非去秋作,系于七载是。此次李白是否游宣城郡当涂县,争议很大。黄锡珪认为《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是天宝十四年仲夏李白三游当涂作,安旗也认为是天宝十四年;詹锳认为是天宝二年,常秀峰认为是宝应元年。

(五)天宝十二载(753),李白53岁。此年秋,李白可能是受其从弟宣州长史李昭之邀,由淮南初至宣城县。

行前有《赠从弟宣州长史昭》4,诗曰:“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并留有《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5和《题东溪公幽居》6;同年,游宣州泾县,并留有《与谢良辅游泾县陵岩寺》7。

(六)天宝十三载(754),李白54岁。春游金陵。五月至扬州,与王屋山人魏万相遇,二人同游金陵,分别时,李白托其为之编诗集。继游宣城郡南陵、秋浦、青阳、泾县等地,并留有《书怀赠南陵常赞府》8,《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9,《下陵阳沿溪三门六剌滩》10,《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11。

(七)天宝十四载(755),李白55岁。夏游宣城郡当涂县,有《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12;宣城郡南陵县,有《书怀赠南陵常赞府》13。秋游宣城郡秋浦县,有《赠宣城赵太守悦》14;宣城郡泾县,有《观鱼潭》15(即泾县落星潭)。冬游宣城县,有《赠宣城赵太守悦》16。

(八)天宝十五年、肃宗至德元年(756),李白56岁。年初,与妻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宣城郡当涂县,有《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17。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回宣城县,避难剡中(今浙江嵊县)。至溧阳(今江苏溧阳),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李白南下宣城县,有《经乱离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18、《猛虎行》(“窜身南国避胡尘……昨日方为宣城客”)和宣城郡秋浦县,有《秋浦感主人归雁寄内》19。

(九)至德二载(757),李白57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捕入寻阳狱中。妻宗氏四处营救获释。九月,病卧宿松(今宿松县)。“平生不上泪,于此泣无穷。”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乾元二年(759),李白59岁。春三月,流放夜郎至白帝(今四川奉节县东)遇赦。急返江陵。初夏,至江夏,滞留至冬。其间曾游洞庭、零陵(均在今湖南境内)等地。上元元年(760),李白60岁,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岁末至豫章(今江西南昌)。

(十)上元二年(761),李白61岁。春流落金陵一带,后归宣城县家中,有《宣城送刘副使入秦》20。游宣州泾县,有《赠何七判官昌浩》21。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宣州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22。

(十一)宝应元年(762),李白62岁。早春,卧病宣州当涂县,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州宣城、南陵、秋浦。秋归宣州当涂,病况日下,自叹“大鹏飞兮振入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十一月卒葬宣州当涂县青山,临终有《临路歌》一首。留有二个孙女在宣州当涂县,说明李白去世后其家在宣州当涂县。有《悲歌行》23、《临路歌》24。

存疑:

(一)开元十四(716)、五年(717)或开元二十六年(728)、或开元二十七年(729),李白游采石,留有《夜泊牛渚怀古》。郁贤皓认为作于开元十四(716)、五年(717),詹锳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28),薛天纬、安旗认为作于开元二十七年(729),常秀峰认为作于天宝十二年(753),黄锡珪认为作于天宝十三年(754)。裴斐认为,此诗作地明白,作年则不可考,李白一生多次过牛渚,连时间都无法确定,从中找不出作于何年的证据。

(二)天宝四载(745),李白45岁,游宣城郡泾县,仅有《春游罗敷潭》一首。罗敷潭,又名罗浮潭,在泾县泾溪上游涩滩与桃花潭之间。胡朴安《泾县乡土记》:下涩滩,经九里罗浮等潭,随山旋绕,……水自罗浮而下,北至桃花潭,昔李白尝游于此。《春游罗敷潭》,詹锳认为作于天宝四载,安旗认为作于开元十九年,常秀峰认为作于天宝十四年。

(三)天宝五载(746),李白46岁,游宣城郡南陵县,仅有《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一首。王琦、王伯祥认为作于天宝五载,黄锡珪、詹锳、常秀峰、薛天纬认为作于天宝十三载,安旗认为天宝十四载。

(四)天宝十载(751),李白51岁,游宣城郡泾县,仅有《赠何七判官昌浩》一首。何七判官,詹锳云:“何判官当去泾溪不远,盖亦居宣城者也。”安旗、薛天纬认为作于天宝十载,黄锡珪认为作于天宝十二载八月,詹锳、常秀峰、裴斐上认为作于元二年。

二、李白宣州诗作数略考

李白吟咏宣州宣城郡诗文,不同研究者对每首诗歌写作时间存在分岐,但是一致认为是吟咏宣州宣城郡。据不完全统计,李白吟咏宣州宣城郡流传至今有据可考的诗文约213首,与李白现存诗文不足1000首相比,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宣城县61首(含存疑2首),当涂县64首(含存疑2首),秋浦县42首,泾县23首,南陵县18首,青阳县5首。

(一)李白在宣城县的创作

李白之于宣城,不仅爱景,而且更爱与人交往。李白与宣城前后两任太守,一姓宇文一名赵悦均有往,宇文任职宣城时间为天宝十二年(753),赵悦任职时间为天宝十三年(754)至十四年(755)。李白与他们交往的诗集分别有《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四首)》《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两首)》《赠宣城太守赵悦》等诗篇。

李白好友崔成甫跟宇文太守也有交谊,宇文守宣城时,崔亦同时在宣城,李白赠崔成甫诗有《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游敬亭寄崔侍御》《寄崔侍御》等六首。

李白避难宣城,县令崔钦是著名的音乐家,著有《教坊记》,李白与他交往诗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江上答崔宣城》。李白从弟李昭,在宣城为长史。李白有《赠从弟宣州长史昭》《宣城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见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等诗。宣城副使刘某、郡府属官崔文兄弟亦为李白之友,李白有《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赠崔司户文昆季》《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李白一生爱好寻仙访道问僧,有《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听蜀僧濬弹琴》等。此外,李白还与手工业者有交往,有《哭宣城善酿纪叟》。

附:李白吟咏宣城县诗文数略考表

(二)李白在泾县的创作

泾县建于秦汉,以泾水得名。境内的青弋江两岸风景秀丽,多名胜古迹,“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李白《泾川送族弟錞》)李白曾多次游览泾县,特别是境内水西山、大蓝山、桃花潭一带,诗人更是流连忘返,留下了诸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许多动人诗篇和珍贵遗迹。

附:李白吟咏泾县诗文数略考表

注释:

1.隋灭南朝陈,宣城政区地名宣州。大业三年(607)炀帝杨广改宣州为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高祖李渊改宣城郡名宣州。天宝元年(742)玄宗李隆基改宣州为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十二月肃宗李享改宣城郡为宣州。

李白游览宣州宣城郡时,宣州宣城郡辖宣城县、当涂县(芜湖属于当涂县一个镇)、泾县、南陵县(唐末分南陵县、繁昌县和铜陵县)、绥安县、青阳、秋浦县、溧阳八县。

2.葛景春、刘崇德:《李白由东鲁入京考》,《洒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安旗:《李白研究•东鲁寓家地考》,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詹锳:《谈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文史知识》,1987年第12期。

3.詹锳、常秀峰、裴斐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六年;黄锡珪认为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将复游宣城,途经天门山作;安旗认为作于天宝七年)和《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黄锡珪、詹锳、常秀峰均认为作于天宝六年;安旗认为作于天宝七年。

4.黄锡珪、常秀峰、安旗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十二载秋。

5.王琦、黄锡珪、詹锳、常秀峰、安旗、郁贤皓、裴斐、王伯祥、汤华泉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十二载。

6.诗曰: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安大汤华泉教授《李白安徽诗文写作时地新编》认为天宝十二载作。东溪即宣城句溪。诗云“宅近青山同谢脁”,谓其距青山(指敬亭山)不远,非谓近旁。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句系于当涂,不确切。

7.郁贤皓《李白交游杂考》考出谢良辅天宝十载进士及第,天宝末起任司封员外郎,其解褐当在进士及第后不久,不得迟于十二载。此诗题称名不称官衔,自在未仕前,应于此年与李白同游。黄锡珪、詹锳、裴斐、安旗等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

8.王琦、黄锡珪、詹锳、常秀峰、安旗、裴斐、王伯祥等认为作于天宝十三载。

9.黄锡珪、詹锳、常秀峰、裴斐、安旗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十三载。

10.安旗认为作于天宝十三载;詹锳、常秀峰作于天宝十四载;黄锡珪认为作于天宝十二年九月。

11.黄锡珪、詹锳、常秀峰、安旗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十三载;王琦、王伯祥认为作于天宝元年。

12.汤华泉、詹锳、裴斐、安旗等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黄锡珪、常秀峰等认为作于天宝十二年。

13.汤华泉、黄锡珪、詹锳、常秀峰、安旗、裴斐、王伯祥等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

14.王琦、黄锡珪、詹锳、安旗、裴斐、王伯祥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

15.汤华泉、黄锡珪、常秀峰等均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

16.王琦、黄锡珪、詹锳、郁贤皓、常秀峰、安旗、裴斐、汤华泉、王伯祥等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

17.王琦、黄锡珪、詹锳、郁贤皓、郭沫若、安旗、汤华泉等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王伯祥认为作于天宝十五载。

18.王琦、黄锡珪、詹锳、常秀峰、安旗、郁贤皓、裴斐等均认为作于至德元年。

19.詹锳、汤华泉等认为作于至德元年;黄锡珪认为作于天宝十二年十月;安旗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

20.王琦、詹锳、裴斐、安旗等认为作于上元二年。

21.詹锳、常秀峰、裴斐等认为作于上元二年;安旗认为作于天宝十载;黄锡珪认为任于天宝十二年八月。

22.詹锳、郭沫若、常秀峰、郁贤皓、裴斐认为作于上元二年,薛仲邕、王琦、黄锡珪认为作于宝应元年。

23.安旗认为作于宝应元年。

24.黄锡珪、王琦、詹锳、郭沫若、常秀峰、郁贤皓、裴斐等均认为作于宝应元年,安旗认为作于广德元年。

25.詹锳、常秀峰、安旗等认为作于天宝十二载;黄锡珪认为天宝十三年九月李白复游宣城作

26.汤华泉认为此诗宋本连《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编于一处,所送别的地理环境与宣城相似。

27.汤华泉认为作于当涂,依据是诗云“明日过吴门”“轻赍涉淮原”皆指离金陵、江北甚近处,过江即可称淮原。

28.常秀峰认为天宝十二载*753)李白二游宣城,遇害温处士(此人经历不祥)归黄山,作此诗相送。黄锡珪认为宝应元年夏李白三游泾县作。詹锳、裴斐、安旗认为作于天宝十三载。

29.黄锡珪认为此诗李白游秋浦作,恐误。此诗《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四《艺文志》题作《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黄山志中亦载李白向黄山胡公求白鹇事,以胡公名晖。李白游历时,黄山属于宣州宣城郡与歙州新安郡的界山,黄山36座山峰中有8座属于宣州宣城郡泾县(天宝十载割泾县西南置太平县、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大部分地境,太平县仍隶属宣州宣城郡,直至民国元年(1912)黄山仍属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分界山,

30.汤华泉认为细审此诗写作时的境遇境系于宣城。刘都使可能是《宣城送刘副使入秦》之刘副使。常秀峰等认为作南陵县(今铜陵)

31.童达清考证:此诗不载李白各种专集、选集,当为佚诗。其中“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心最高顶,仿佛接天语。”万历《宁国府志》《宛陵郡志备要》作为“独坐敬亭山”第二首,系传抄之误。

32.〔明〕汤宾尹辑《宣城右集》收录有《宣城青溪二首》,将《宣城清溪》和《清溪行》两首收录在一篇。张才良:《李白在安徽诗文校䇳》认为,宣城青溪:即秋浦县之清溪,位于今池州市贵池区境内。此云宣城清溪者,盖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始析宣州之秋浦、青阳及饶州之至德为池州,其前固隶宣城郡耳。《舆地纪胜》云:池州有清溪,刘长卿有《次秋浦界清溪馆》诗。

33.嘉庆《泾县志》卷十一此题作《石壁山》)。石壁山在旌德西八十里。《旌德县志》:“石壁山两岸对峙,一水中流,最称厄塞。旧时路在半山,明嘉靖时缘溪作路,遂成通途”。松廖山在县北九十里,与泾县毗邻。山上有松寥庵,著名古寺,今废。

(作者系宣城市委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更多文章

  • 狄仁杰劝武则天戒色,武则天却张开嘴:过来,给你看个宝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狄仁杰临死前对武则天说了4个字,狄仁杰劝武则天原文,武则天和狄仁杰私下关系

    男性皇帝拥有很多的妃子,女性皇帝自然也是可以的,武则天就有很多的男宠。这些男宠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宫之中,并且权力还是非常的大。很多大臣对于武则天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是敢怒不敢言,尽管他们有话想说,但是他们比较担心自己的性命。当时她和别的皇帝一样,设立一个控鹤监的机构,用来去寻找民间美貌男子,招进宫当做男

  • 隋炀帝杨广去世后,萧皇后的最终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广皇后的下场,杨广的皇后萧氏是个怎样的人,隋炀帝萧皇后个人简历

    自古以来,红颜多薄命,在封建时代,有很多的女子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而有些女子的名字则被记载下来。其中就有一位萧皇后,她是隋朝炀帝杨广的皇后。纵观萧皇后的一生,命途多舛,那么在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掉之后,萧皇后去了哪里?他的最终下场又如何呢?萧皇后的出身非常的高贵,可惜的是她在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时间

  • 唐太宗深爱此女,她却在婚后与和尚私通,高宗继位后赐她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太宗最宠爱的女人,唐太宗最宠爱的四个公主,唐太宗最喜欢的妃子

    高阳公主生性活泼,在许多性格方面都与她的父皇李世民很像。因此她虽然是一位庶出的公主,但获得的恩宠却丝毫不亚于太宗那些嫡出的公主。高阳公主成年后,唐太宗安排她下嫁给一代名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房遗爱长得高大威猛,一表人才,是当时长安城里著名的“高富帅”,所以这也算是太宗为爱女精挑细选的夫婿。婚后最初一

  • 玄武门之变时,箭术一流的齐王为何连着三箭都射不中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如何取胜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啥会赢

    唐朝建立后,李渊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家父子齐心协力推翻隋朝,李建成主内,李世民主外,唐王朝终于建立,由于秦王李世民常年指挥作战,手握唐朝兵权,而李世民又绝非等闲之辈,他与李建成的斗争从唐王朝建立后就越来越明显。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

  • 王皇后家世显赫,却被武则天取而代之,她使用了哪些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则天是怎么杀王皇后的,历史上的武则天和王皇后,王皇后和武则天谁厉害

    王皇后剧照王皇后如此显赫的家世背景,即便李氏皇家也得留三分薄面,但王皇后在与武则天的皇后争夺战中竟然一败涂地!这件事在历史中分量很重,史称“废王立武”。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过,这件事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武则天登基为帝。“废王立武”已不仅仅是皇帝后宫的是是非非,而成为了皇帝与士族之间权力的争夺;成

  • 唐朝一女乞丐,被大将军纳为爱妾,皇帝得知后:入宫陪朕吧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纳小妾,唐朝正二品大将军,唐朝平民纳妾的规则

    张红红的名字听起来很像是一个小家碧玉,其实她的出身很惨。张红红生活在唐代宗年间,家里非常穷困,为了生活张红红和父亲一起来到京城长安,父女二人在长安的街头,一边卖唱一边要饭,是一个以歌喉糊口的女乞丐。如果找这样下去,张红红和父亲要么要不到饭饿死,要么像《水浒传》里面的金翠莲一样被土豪抢夺,成为金丝雀。

  • 这3位隋唐顶尖猛将,都不在李世民麾下,若得其一早就统一天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四大猛将,李世民时期的唐朝大将都有谁,李世民有哪些厉害的武将

    王朝更迭中很多人都喜爱隋唐之争。 当时隋朝虽已是强弩之末,但却发动了有力的一击,面对隋朝濒死之苦,唐朝高祖李渊带着儿子李世民积极应战。李世民作为“天策大将”,有一颗杀气腾腾、血肉之心。 他为贤下士、纳谌入流吸引了大批人才,为父亲李唐夺回隋江山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隋唐交替的时候有三位顶级上将,可惜这

  • 原创帝国的陨落:为了西晋昙花一现?实际上司马炎也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炎和西晋的关系,司马炎与西晋历史,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

    而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奠基,司马炎才最终称帝的西晋帝国明显属于后一种。一、西晋开国的畸形政治局面两种模式的优劣也十分明显。一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取得一个相对团结、清明的政治局面,但劣势是反对的人很多,要成功很难。第二种模式恰恰相反,在获得了权力之后,走个形式相对容易,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如

  • 德国4000万价格出售唐朝67000件文物,但是中国却一件都没有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顶级文物图片,唐朝5大国宝级文物,唐代十大珍贵文物

    这艘船但是被一位德国的人发现了,根据他的人说,是当时有一位人给德国的这位作指导,就是这样,德国的这位商人把自己的商场给卖掉了,局势为了找到当时失落的这一艘船。当时的时候为什么中国的人不去打捞呢,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的经历都想到怎么去挽救这样的损失,都没有心思去打捞,就算是打捞当时中国的技术还是很落后的

  • 历史上谋权篡位的人很多,为何唯独晋朝司马氏被后世很多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马氏篡位立晋的过程,司马氏篡位的真实历史,司马氏为啥要篡位

    但是到了现在很多的在当时被认为是奸臣的都被认为不是,比如新朝王莽,大部分都认为他其实并不是什么大奸之人,他的王朝之所以会那么快的灭亡,不在于他有多昏也不在于他有多暴,只是他的那些改革操之过急,引起那些王公贵族的反弹罢了。再不如曹操,我想不用多说现在很多都很喜欢曹操,都认为他代汉是正确甚至希望他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