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良的印象,相信各位的第一印永远和刘邦有关,但实际上刘邦在初出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展露过人的谋略:
1.张良刺秦
这个故事相信各位客官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就是了解的不是那么细致:
秦始皇出行,为了封禅泰山,也是为了巡视属于自己的江山,确保江山稳固安宁,更是为了寻找那缥缈无踪的长生不老之法,总之,他路过了博望坡。
博望坡是张良计划里最佳的刺杀之地,进可攻,退可走。而且由于是沙丘地带,马车行驶不便,车速会适当放缓,这一缓就给了张良找来的力士可乘之机!
凭空飞来一记''天马流星锤'',成功砸中了张良自认为坐着始皇帝的马车。
结果我们自然都清楚了,始皇帝并未在那辆马车里,是张良疏忽了吗?
非也,而是始皇帝太狡猾,也太谨慎……谁能想到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名冠三皇五帝的始皇帝竟如此怕死,座驾竟不只一辆?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并且从高渐离刺秦那一幕,足见始皇帝的小心。
所以张良密谋的刺杀只能以失败告终,比较值得让人称道的是,此时张良对于谋略的把控,可算是初露端的了,因为他至少是所有刺杀始皇帝的英杰里,刺杀失败还得以逃脱的。
何况这还是张良单干的时候就有此成果,日后成就大器,那是必然的了。
2.遇师黄石公
张良成大器是必然的,只是从第一个故事即可看出,张良固有小智,只是未免也太愣了些,有点血气方刚,纵然秦始皇被杀,一时间也是难以动摇大秦根基,所以他仍需沉淀。
恰好这个时候他遇见了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授其《韬》、《略》,张良才能在日后有所成就。
不过就该故事而言,真实与否,有待商榷,连一代文豪苏轼同样说过:''夫子房受书于圮上老人也,其事甚怪。''虽后面有作解释,同样是一疑点,或许是真的张良师传黄石公,但可能没那么传奇。
3.和项伯韬光养晦
鸿门宴相信各位看客都有所耳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当有所了解,而项伯受张良所托,上场去帮刘邦挡剑,刘邦这才躲过一劫。
那么问题来了,张良和项伯又是怎么认识的呢?项伯作为项羽的叔叔,为什么反要倒戈帮助外人?
原来项伯原名项缠,父亲乃楚国将领项燕,项燕战死之后,楚国也随之灭亡,国土并入大秦的版图,项氏族人自然也生活其中。项伯想要为家国父亲报仇,却因秦吏屡次三番的挑衅,项伯一怒之下,杀了那秦吏,从此开始逃亡生涯,途中恰得张良接济,两人就此结为知己好友,共酒饮共榻眠。也就此埋下了鸿门宴项伯救沛公的''伏笔''。
4.初从刘邦
陈胜吴广起事,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大势所趋,也是暴秦政权下的必然。
这个时候但凡有长远眼光的,纷纷揭竿而起,包括项氏家族和刘邦,当然刘邦举事实属无奈,不举事就要被追杀,倒不如搏一搏,别墅靠大海,果然让他搏成功了。
而另一边张良和项伯自不是那等目光短浅之辈,项伯一开始是直奔项氏家族去的,张良则不同,此时的韩王还不知道在哪个山沟沟里,所以他在选择,本来是想随项伯一起投项氏家族,后来因离沛县比较近,可能也的确刘邦天生就有所谓的''王者之气''吸引住了张良。让张良为其出谋划策,刘邦这才有了自己一方立足之地。
至于张良对于刘邦的意义,说是救他于水火之中也不为过。因为张良之作用,绝非是单纯地替刘邦谋天下那么简单,最主要的是还帮刘邦谋自身!
怎么个谋自身法,郦食其让刘邦分封七国后人,吸引项羽的伙计,刘邦心动了,这个计划看起来的确十分不错,可他终究瞒不过张良。
张良首先就拿了分封天下的周武王与刘邦做比较,周武王有实力拿下殷商,所以能镇得住天下,可是汉王你有把握决定项羽的生死吗?
随着张良的''八不可''逐一说完,刘邦虽然有野心又怕死,终归不傻,算是想明白了。
至于刘邦立国以后,汉初三杰的下场:韩信反叛被杀,萧何自污存身,独张良一人早已远离政权,看似独善其身,却不料继承留侯爵位的儿子张不疑最终死于政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