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工人挖出了一个陶瓮,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发现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立即上报组织。10月11日,考古人员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也装满了金银玉器。接着,在陶瓮的旁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次何家村唐代窖藏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
其中,在此次发现的文物中,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共三件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俏色罕见,造型独特做工精湛,角状兽首形,成海内孤品永不出国。
材料罕见
兽首玛瑙杯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
玛瑙杯选用了世界上最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且这块以深红色和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然夹有一层淡白,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如此神奇的自然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
造型独特
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
其杯口近圆形,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下部为兽首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面部却更像是牛的面部,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首的口鼻处为用黄金制作的帽塞,帽塞可以卸下来,帽塞卸下为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整个酒杯将成漏斗状。
做工精湛
唐兽首玛瑙杯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
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兽首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头的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兽首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却已入骨三分,生动传神。
玉师又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
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是要依料取题,因材施艺。琢玉高手往往能根据玉料的原型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原料进行巧妙的雕琢。这件玛瑙杯,匠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睢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
文物价值高
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还能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
这件国之瑰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正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加之其文物价值高,所以堪称海内孤品。此杯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在2002年被国家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