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普通低级宦官出身贫寒,因家里供养不起,迫不得已被早早送进皇宫当太监,这样的情况当然有,但如果把皇宫里的所有太监都当作目不识丁,只是为了讨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而出卖身体的庸庸之辈,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他们有可能不仅不是大字不识的文盲,而且极有可能是饱读诗书,受过最优质教育的人,其学识、才华、头脑随随便便拿出来一个都足以吊打我们这些普通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宦官的教育背景,了解古时宦官们的奇遇人生。
小人物大作用
古时,各朝各代都少不了宦官这类人。他们一生都被困在令无数市井之人向往的深宫之中,他们的来处没有人关心,死后去处也没有人关心。因为不同于状元登科及第,他们只是因为各种不得已才像误会似的闯入这红墙高瓦。
他们之中有的凭借着自己搅弄风云的能力,也着实让当时的执政者费了一番心思。我们都知道宦官权势膨胀,恃宠干政的现象在各朝各代或许都存在。
明朝开国君主,洪武皇帝吸取历史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专门立法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对宦官的管制也极严,此时宦官中还没有出现多少学识深厚博古通今的人。但是,洪武皇帝做的另一件事让宦官今后有机会接受教育埋下契机。
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巩固皇权,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曾经三次立宰相又三次杀掉,终于废除了宰相制度。此时巩固皇权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此举又造成另一个问题,就是宰相的工作全都落到皇帝一人身上。一日两日还好,但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朱元璋那样勤奋。
事事亲耕,难免分身乏术,这时皇帝身边的宦官就在辅佐皇帝处理国事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朱棣在夺取皇权的过程中,太监立了大功,从那时开始,朱棣便设东厂由宦官统领。
明太祖朱元璋之后,皇帝为了减轻负担逐渐让身边亲近的宦官参与政治。例如,派遣高级宦官作为自己的代表到外国诏谕其国王,或者外出考察税收。渐渐地,宦官这种辅政工作模式固定下来。
以此还不能说明皇帝身边的太监有多高的才学,真正能说明这一点的在于"秉笔太监"这一职位。除了我们普通人熟知的,太监需要帮助皇帝传圣旨,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权力,那就是预先批阅奏折的权利。
皇帝每天要批阅的奏折多达几十本,这些奏章批阅起来十分费力,因为这些奏章并不都是像电视剧里放的那样,朝廷京官为互相算计所呈,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地方官上呈,汇报实际困难。
奏折短短几页就需要把复杂的问题阐述清楚,其中还夹杂了许多专有名词,地方用语。涉及的人名、地名更是纷繁复杂。加上文官上呈奏折,用语委婉,经常引用儒家经典,这使得皇帝批阅奏折的效率不高,一人批阅完全部奏折尚且不容易,更别说还要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矛盾主次,并且就这些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时皇帝就委派秉笔太监做一些前期工作,为皇帝减轻批阅奏折的压力。
通常,群臣上呈的奏折,由秉笔太监事先精读,并做初步的概括总结,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分类,然后向皇帝做口头汇报。经过秉笔太监的疏通整理,大大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要想出色完成奏折整理任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常需要五六位秉笔太监彻夜轮流值班才能对各种细枝末节做出准确判断。
这其中还包含着臣子和臣子之间的利益冲突,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矛盾,怎么既能让皇帝满意又能让朝中百官心甘情愿的执行命令,这里面有太多丝丝缕缕的牵扯。这一职位,肚里没有几斤墨水,根本无法胜任。
教育就要从小抓起
正因为任务重,难度大,所以能坐上这个职位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仅凭阿谀奉承,耍小聪明就获得专宠,擢升为御前司礼太监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秉笔太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受一系列正规教育。最重要的是,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孩子都能被送入宫,获得培养。
他们全都是在几岁时被发现天资聪颖,不同于寻常孩子,而后被选入宫送入“内书堂”,也就是专门为宦官设置的学校。是的,没错,是专门为宦官设立的学校。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教授这些小太监的老师都是翰林院翰林。
以这样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那教出来的学生绝不会比现今清华北大的孩子差。这些小太监从学校毕业以后,就正式进入皇宫,然后逐步升迁。
内书堂中优秀的毕业生,其文笔华美流畅程度以及填词作赋的能力堪比内阁大学士,如此优秀的人,才有机会升迁至东厂厂公,进而升到御前司礼监太监的位置。
宦官想干政也要有实力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太监,他们因干政导致朝政腐败留下千古骂名。各种影视剧里描述渲染的,宦官之所以有机会插手政事,导致贪污腐败,大多是因为当朝皇帝昏庸无道,加上宦官的花言巧语。
实际上能够做到御前并且有机会干政的太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为人处世的圆滑都高人一等。毕竟伴君如伴虎,虽然他们的仕途升迁全凭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但是想长远,只靠嘴上功夫愉悦龙颜,是远远不够的。
结语
如果说,皇宫中最孤独的人是皇帝,那么太监可以算是皇帝为数不多的安慰。从诞生到死去这漫长的一生,母亲可能不在身边,宠妃可能不在身边,唯有这太监从襁褓到坟塚,必定有这么个人在身边。他们站在世界最高的地方,给他们垫脚的是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当然必须拥有姓名。
参考资料:
《万历十五年》、《明史》卷304《宦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