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监都目不识丁?当然不是,明朝秉笔太监,都是学霸学神级人物

太监都目不识丁?当然不是,明朝秉笔太监,都是学霸学神级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792 更新时间:2024/1/29 5:57:48

当然普通低级宦官出身贫寒,因家里供养不起,迫不得已被早早送进皇宫当太监,这样的情况当然有,但如果把皇宫里的所有太监都当作目不识丁,只是为了讨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而出卖身体的庸庸之辈,那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他们有可能不仅不是大字不识的盲,而且极有可能是饱读诗书,受过最优质教育的人,其学识、才华、头脑随随便便拿出来一个都足以吊打我们这些普通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宦官的教育背景,了解古时宦官们的奇遇人生。

小人物大作用

古时,各朝各代都少不了宦官这类人。他们一生都被困在令无数市井之人向往的深宫之中,他们的来处没有人关心,死后去处也没有人关心。因为不同于状元登科及第,他们只是因为各种不得已才像误会似的闯入这红墙高瓦。

他们之中有的凭借着自己搅弄风云的能力,也着实让当时的执政者费了一番心思。我们都知道宦官权势膨胀,恃宠干政的现象在各朝各代或许都存在。

明朝开国君主,洪武皇帝吸取历史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专门立法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对宦官的管制也极严,此时宦官中还没有出现多少学识深厚博古通今的人。但是,洪武皇帝做的另一件事让宦官今后有机会接受教育埋下契机。

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巩固皇权,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曾经三次立宰相又三次杀掉,终于废除了宰相制度。此时巩固皇权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此举又造成另一个问题,就是宰相的工作全都落到皇帝一人身上。一日两日还好,但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朱元璋那样勤奋。

事事亲耕,难免分身乏术,这时皇帝身边的宦官就在辅佐皇帝处理国事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朱棣在夺取皇权的过程中,太监立了大功,从那时开始,朱棣便设东厂由宦官统领。

太祖朱元璋之后,皇帝为了减轻负担逐渐让身边亲近的宦官参与政治。例如,派遣高级宦官作为自己的代表到外国诏谕其国,或者外出考察税收。渐渐地,宦官这种辅政工作模式固定下来。

以此还不能说明皇帝身边的太监有多高的才学,真正能说明这一点的在于"秉笔太监"这一职位。除了我们普通人熟知的,太监需要帮助皇帝传圣旨,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权力,那就是预先批阅奏折的权利。

皇帝每天要批阅的奏折多达几十本,这些奏章批阅起来十分费力,因为这些奏章并不都是像电视剧里放的那样,朝廷京官为互相算计所呈,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地方官上呈,汇报实际困难。

奏折短短几页就需要把复杂的问题阐述清楚,其中还夹杂了许多专有名词,地方用语。涉及的人名、地名更是纷繁复杂。加上文官上呈奏折,用语委婉,经常引用儒家经典,这使得皇帝批阅奏折的效率不高,一人批阅完全部奏折尚且不容易,更别说还要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矛盾主次,并且就这些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时皇帝就委派秉笔太监做一些前期工作,为皇帝减轻批阅奏折的压力。

通常,群臣上呈的奏折,由秉笔太监事先精读,并做初步的概括总结,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分类,然后向皇帝做口头汇报。经过秉笔太监的疏通整理,大大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要想出色完成奏折整理任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常需要五六位秉笔太监彻夜轮流值班才能对各种细枝末节做出准确判断。

这其中还包含着臣子和臣子之间的利益冲突,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矛盾,怎么既能让皇帝满意又能让朝中百官心甘情愿的执行命令,这里面有太多丝丝缕缕的牵扯。这一职位,肚里没有几斤墨水,根本无法胜任。

教育就要从小抓起

正因为任务重,难度大,所以能坐上这个职位的人绝非等闲之辈。仅凭阿谀奉承,耍小聪明就获得专宠,擢升为御前司礼太监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秉笔太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受一系列正规教育。最重要的是,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孩子都能被送入宫,获得培养。

他们全都是在几岁时被发现天资聪颖,不同于寻常孩子,而后被选入宫送入“内书堂”,也就是专门为宦官设置的学校。是的,没错,是专门为宦官设立的学校。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教授这些小太监的老师都是翰林院翰林。

以这样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那教出来的学生绝不会比现今清华北大的孩子差。这些小太监从学校毕业以后,就正式进入皇宫,然后逐步升迁。

内书堂中优秀的毕业生,其文笔华美流畅程度以及填词作赋的能力堪比内阁大学士,如此优秀的人,才有机会升迁至东厂厂公,进而升到御前司礼监太监的位置。

宦官想干政也要有实力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太监,他们因干政导致朝政腐败留下千古骂名。各种影视剧里描述渲染的,宦官之所以有机会插手政事,导致贪污腐败,大多是因为当朝皇帝昏庸无道,加上宦官的花言巧语。

实际上能够做到御前并且有机会干政的太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为人处世的圆滑都高人一等。毕竟伴君如伴虎,虽然他们的仕途升迁全凭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但是想长远,只靠嘴上功夫愉悦龙颜,是远远不够的。

结语

如果说,皇宫中最孤独的人是皇帝,那么太监可以算是皇帝为数不多的安慰。从诞生到死去这漫长的一生,母亲可能不在身边,宠妃可能不在身边,唯有这太监从襁褓到坟塚,必定有这么个人在身边。他们站在世界最高的地方,给他们垫脚的是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当然必须拥有姓名。

参考资料:

《万历十五年》、《明史》卷304《宦官传·序》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张三丰血经到底是真是假,为什么血经一出,严党必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张三丰血经是真的假的,嘉靖接受张三丰血经,血经是真的吗

    很多人认为齐大柱这个人设是多余的,是暴露狂,这条支线对主题没啥作用,其实不然。严党为什么非要置齐大柱于死地,主要原因并不是真的恨齐大柱,而是要维持震慑力。即使杀掉齐大柱,对严党并无直接的好处,真正的作用在于对其他人的震慑,就像当初周云逸的死。但是,严党最后的努力还是破灭了,要是究其原因的话,就在于一

  • 大宋唯一得善终的战神, 领兵打仗40年百战百胜, 还被敌人视为神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古代中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英勇善战的大英雄们,他们英勇杀敌,抵抗那些欺负百姓的恶势力。他们的事迹都可以在历史的史册中被一一查询到。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不仅仅带兵打胜仗,而且深受被占领土地中的百姓们喜爱。既是一名征战四方的大英雄还是一位深受百姓们爱戴与尊敬的将军。宋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情况有点悲

  • 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为何聪明的嘉靖会成为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嘉靖是昏君还是明主,嘉靖为什么叫嘉靖,嘉靖真是昏君吗

    嘉靖确实是最为聪明的皇帝之一,原本皇位和他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可由于正德无子,他就以外藩的身份入主。嘉靖继位都是比较仓促的事情,当时明朝的政局相当复杂,杨廷和负责国内的政务,他的权势相当大,有着拥立皇帝的能力,还得到了外廷官员的支持。唯一能和他对抗的武将力量,也经过杨廷和的打击,彻底失去了权力。嘉靖一

  • 大臣衣服有破洞,朱元璋:是个清官,刘伯温: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户部尚书掌握财权,也算是位高权重了。在亮明自己的身份后,朱元璋也对他高看一眼,能当上户部尚书说明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于是朱元璋就动了挖墙脚的心思,他想把张昶给策反,让他投入自己的阵营。朱元璋这时候最缺的就是人才,一个熟悉财权的人如果能投入他麾下,能给他省去不少力气。张昶起初没有同意,朱元璋便将他留

  • 大臣应被凌迟处死,朱元璋却说:看你父亲的面子,给你留个全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处死百官,朱元璋对大臣有多残忍,朱元璋手下大臣是怎么被处死的

    “蓝玉案”的成因众说纷纭在笔者看来,“蓝玉案”与燕王朱棣不无关系。我们都知道,蓝玉是朱标妻子的舅舅。这层亲密的关系,加上蓝玉以显赫的战功被朱元璋器重,必然会对燕王朱棣构成威胁。燕王表面上伪装成忠厚老实的人,实际上其内心中早就觊觎皇位了。朱元璋剧照太子在世时,朱元璋为儿子组建了当时超一流的辅佐班子,那

  • 大明风华:使者想见皇帝,朱瞻基装扮试探,使者一走,朱棣:快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大明风华朱棣和朱瞻基谈话,大明风华朱瞻基与朱棣温情时刻,大明风华朱瞻基让朱棣暂避锋芒

    朱棣这个情节有可能是虚构的,但是这位使者的原型确实非常厉害,他叫也先,咱们知道大明朝最丢人的一个事件就是土木堡之变,在这场战役中,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连皇帝都被抓了,幸好于谦力挽狂澜,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最终大明才没有被灭。这个差点干掉大明的人能不厉害吗,下面咱们就回顾下他的生平。、也先是简称,

  • 大明王朝:为何不能得罪“清流党”?来看看陈洪被坑得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杰出皇帝之一,然而他因多疑而宠信宦官,也为后世埋下了一个大隐患。权倾朝野的宦官正是极度中央集权的产物。明太祖开创宦官干政之先河,明英宗设司礼监允太监拟旨,明熹宗时期更是朝廷上下阉宦奉行之员。明朝有祸乱朝纲的宦官,也有正义凛然的清流。有大权独揽的王振就有两袖清风的于谦;有祸

  •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想办法,刘伯温说把一人斩首,就能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赶走刘伯温,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怎么处置,刘伯温传奇神机妙算刘伯温片段

    这个人当然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不愿意迷信是从小时候开始的,他出生于1328年贫困的濠州地区,接连到来的旱灾、蝗灾、瘟疫,一下子就把他全家都击垮,都说这些大难是老天发怒,当时有不少人祭祀、敬神,但毫无用处,他匆匆把家人的尸体埋掉,然后就和兄弟各奔东西、自寻生路了。1348年变成小和尚,后来顶着光头到处化

  • 大明风华:朱棣段位太高,出征前揭穿孙若微,给孙子神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戳破孙若微身份,大明风华朱棣对孙若微说的话,大明风华孙若微替朱棣挡剑第几集

    影视剧自然有其杜撰的成分,但也恰恰说明了朱棣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皇帝,他也有温暖善良的一面,孙姑娘之前为他挡过箭,如果灭口显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放到外面,又怕再次联合建文帝,对自己不利,加上孙子很喜欢孙姑娘,所以也就默认这种把她引进宫的方式。但是朱瞻基明知道孙姑娘的身份,却迟迟不告诉爷爷,这让爷爷十分

  • 大明风华:朱瞻基历史原型,废后成人生污点,自称“年轻太冲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瞻基个人简介,大明风华朱瞻基当了几年皇帝,大明风华朱瞻基御驾亲征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在历史上他是明朝继朱元璋、朱棣后鲜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出了一个“仁宣之治”。何为仁宣之治呢?就是指在朱瞻基做皇帝这一代里,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朱瞻基是朱棣的长孙,也是他最喜爱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