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昭襄王被同一个赵国臣子威胁两次不发作,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怕死

秦昭襄王被同一个赵国臣子威胁两次不发作,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怕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222 更新时间:2024/1/19 16:15:11

秦国统一华夏,攻灭六国,非一世之功,而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秦国历经了六世七代人苦心经营,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是六世七代呢?

因为其中一位君主活的时间太久,以至于他的儿子在位一年就去世了,故不能把他的儿子当作一世来计算。

[var1]

这位君主就是秦昭襄王,他活了整整七十多年,在中国古代平均年龄并不高的情况下,能活那么久,此人还真让人心服口服。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如果用五个字概括此人对秦国贡献的话,那么“促秦成霸业”就是最恰当的描述。

但秦昭襄王却在同一人身上栽过两次跟头,原因何在?不是别人太强而是他眼里只有国家。

秦昭襄王堪称秦国一代强君,竟然被同一个赵国臣子连续威胁两次而不发作,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怕死。

秦昭襄王继位初期,虽然朝政一直被自己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着,但是自己毕竟是秦国的一国之君,此时的秦国也是战国一等强国,单单国君的名头都会让别国畏惧。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因为实力不够,怀璧是有罪的,秦昭襄王听到了这个消息,决定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var1]

秦王肯拿城池换一个玉璧,这明眼人一看都是假的,当然赵国也不会相信是真的,但是强权就是政治,给吧,自己没面子,不给吧,秦国又有借口攻打自己了,这让赵王很烦躁。

这时候一个叫蔺相如的出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襄王展现的可是一个十分懦弱的形象,被蔺相如威胁的一愣一愣的,我们接着来看秦昭襄王第二次在蔺相如面前栽的跟头。

公元前279年,也就是完璧归赵后的第四年,此时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秦国攻打赵国也没讨到多少便宜,就想通过外交手段削弱赵国,于是秦王就约赵王在渑池见个面,喝点小酒。

这让赵王很是畏惧,因为秦昭襄王最擅长的不是请人喝酒,而是借着喝酒的幌子把人给扣押不放了,还可能面临被杀头的危险,楚怀王是如此,孟尝君是如此,平原君也是如此。

[var1]

这次蔺相如又站了出来,决定陪着赵王走一遭,到了渑池之后,秦昭襄王又看到了蔺相如这小子,两眼都直了,或者秦昭襄王的酒品不好,喝玩小酒就不提结盟的事,而是让赵王给自己鼓瑟,赵王无奈只能如此做。

蔺相如看到赵王被侮辱不干了,就用血溅五步威胁秦昭襄王给赵王击缶,光脚的自古不怕穿鞋的,秦昭襄王也不可能真和蔺相如拼命,本来想着扣押赵王的他看着蔺相如的不要命和廉颇率军在远处的支援,只好作罢,当真和赵国订立了战国时最不值钱的互为同盟永不侵犯的条约。

我们看了这两个故事,似乎秦昭襄王就是一个软蛋的形象啊,但其实秦昭襄王绝对不是一个怕死之人,纵观秦昭襄王的一生,似乎还没有怕的人,连楚怀王他都敢把他囚禁在秦国到死,想捏死蔺相如其实也易如反掌,那么为何,秦昭襄王没这么做呢,这是因为秦昭王没觉得自己吃亏。

[var1]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的完璧归赵,秦国真的想要和氏璧吗,其实并不见得,要秦国用1座城池换,秦国都不会换,更别说用15座换了,虽然最后和氏璧没有得到,但是秦国也没有损失什么,无非只是秦王丢了一点脸,秦王不杀蔺相如也能更好地维持秦赵表面上的平静。

渑池会盟秦国得到的利益就更大了,这对秦国来说是一场不会输的会盟,如果没有蔺相如那么秦王扣押赵王,从而削弱赵国,有了蔺相如虽然没有扣押赵国,但是秦国得到的利益更大,因为它成功的稳住了背后的赵国,能一心一意攻打楚国而无后顾之忧了。

[var1]

秦国稳住赵国之后,对楚国发起了猛烈地进攻,白起率军直接杀入楚国腹地,把楚国的国都都给攻破了,从而占领了楚国西部大片疆土,可以说这两次看似是秦王个人的丢面子,但秦国都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秦昭襄王被同一个赵国臣子威胁两次不发作,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怕死,他在同一人身上栽两次跟头,也不是因为别人太强而是他眼里只有国家利益,个人荣辱并不重要。

蔺相如只是赵国的臣子,而秦昭王是一国之君,虽然被其威胁,但秦昭襄王也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所处的层次不同,思考的东西也不会一样。

[var1]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秦昭襄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处其位,所思其事,反观同时期山东六国的君主,只要自己还活着,还能享受在人世间的美好,这就够了,能强大国家固然是好的,强大不了也不会忧心忡忡,敢情他们身为君王就像替别人保管国家的一样。

国家强大离不开君王的英明,秦国的强大得益于奋六世之余烈,而六国的衰落灭亡也在于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即使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君主,但紧接着他的子孙们就会败坏他们留下的家产。

对此,您怎么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秦穆公用美人计兼并12国,扩地千里,成就春秋第三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穆公称霸的故事,五张黑羊皮换来秦穆公春秋霸业,秦穆公春秋霸主

    但在这份“友谊”中,秦穆公完全被动,先后扶持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三位国君,秦国却依旧被压制。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逝,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郑国是晋国小弟,刚刚上位的晋襄公为了维护霸业,决心给秦国一点教训,于是在崤山险地全歼了秦军。[var1]崤之战的惨败是秦穆公争霸

  • 秦为何能以一国之力,扫灭六国?浅谈战国中期的一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灭六国真正原因,秦灭六国真的很强吗,秦为什么灭六国了

    我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大家都喜欢追寻强者,毕竟强者才能够让这些人有了自己的抱负还有野心。毕竟有才能的人不会屈居人下,他们也是一心想要自己能够有着更大的空间。所以这个时候比较强盛的国家并且能够赏识他们的,他们这个时候也是非常愿意去到这个国家身边效忠。毕竟如果这个国家在后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大国,那么这群跟随

  • 商鞅为什么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为什么逃至魏国,商鞅是怎么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商鞅为何在魏国不受重用

    春秋三百多年,最强盛是秦穆公时期,却不被中原诸国认可,被视为西方蛮夷。战国二百多年,虽然最后统一了六国,但是崛起时已经是战国中期,真正强大也不过百年时间。那么,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原因有许多,但是商鞅的作用至关重要。[var1]秦孝公三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施行变法,这是他的

  • 商鞅、张仪都有战功在身,范雎为何没战功就能当上秦国国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商鞅张仪范雎三人排名,商鞅与张仪相差多少年,商鞅和张仪是一个国家的人吗

    在那个时候我们能够知道这群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然后登上封侯的位置也都是十分的辛苦。而且这种情况也是大家都乐意见到的,就好像贵族能够很好的保留自己的位置。而这个时候有才华的平民也有自己施展的空间,所以这个渠道也是大家能够很好和平共处的环境。所以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厉害人物能够封侯,他们也是都有自己立下的

  • 要不是这个部落,唐朝要提前几十年灭亡,为何此部落后来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和吐蕃之间的部落,唐朝末年北方哪个部落最强大,唐朝哪个部落最厉害

    沙陀部族原名处月,西突厥的别部。《新书·沙陀传》:“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处月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云。”由此可见,沙陀早期分布在今天新疆博格多山南部一带,也被称作“沙陀突厥”。史书记载:“沙陀源出于突厥别部,或即同罗、仆固之后。”唐高宗时期,大唐军队进攻西突厥,

  • 本是寿王妃的杨玉环,如何成为了她公公唐玄宗的杨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玉环为啥从寿王妃变成杨贵妃,杨玉环是多少岁的时候成为寿王妃,杨玉环与寿王的爱情故事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唐统一之前经历了割据,历史上就有五胡十六国,文化、习俗各有不同,经过不断的融合以及唐朝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逐步形成,造就了多元的唐朝。因此,唐朝人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多了一份包容。由此可见,因为唐朝文化的因素,不像秦朝文化的专制,思想更

  • 诸葛亮预测武则天称帝?三国真正的预言家其实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传说中,诸葛村夫是通神的人物,准确预测了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诸葛村夫最厉害的预言书就是《马前课》,共有十四课,基本上是一本简约版的中国史书。第一课,“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诸葛亮预测了自己鞠躬尽瘁而死,还预测了蜀汉被曹魏灭亡的事情。“八千女鬼”合起来就是一个“魏”字。诸葛

  • 吐蕃非常强大,曾让唐朝头疼不已,为何在宋元之后没有声音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时吐蕃有多强,吐蕃鼎盛时期有多强大,吐蕃对唐朝的影响

    除此之外,亚洲地区在古代历史上,也曾崛起过多个大帝国。如汉帝国、唐帝国、波斯第一帝国、阿拉伯帝国、元帝国等等,可谓鼎盛一时,当时欧美地区还处于蒙昧的落后状态,而亚洲这里却早已是“繁花似锦”了。在公元六世纪前后,亚洲地区存在着三个强大的王朝,分别是大唐、阿拉伯帝国以及吐蕃王朝。对于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国就

  • 武则天男宠若干,为何从来没有怀孕风波?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称帝之后,武则天后宫是如何充实起来的,又是如何进行打理的?当年,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这对于历史,对于当时人们的思维,是非常刺激的一件事。只不过唐朝风气开放,很快人们也就接受这一事实了。特别是当时武帝的政治还算可以,至少相比李家那几位男人有过之无不及。问题是武帝的开放程度已经让世人为之感叹了,太超前呀

  •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各有所长,为何太宗选懦弱的李治当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李泰与李治谁聪明,太子李承乾与李治,唐朝李治与李恪的关系

    “子承父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放到现在,总有年轻人觉得不靠家里也能成功。当他们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时,才发觉其实走在父辈开闯出来的道路其实更容易成功。普通家庭尚且如此,帝王之家,选择一个出众的儿子继承大业,更是重中之重。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其中有四个非常拔尖,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