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大家常常可以看到,宫廷政变的时候,向来是手握兵权者能夺得最后胜利。从周朝开始,历朝历代便设置有六部,兵部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在《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中有记载:“《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即今兵部之任也。”听起来似乎兵部的最高掌权人就是手握兵权的那一个关键人物,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兵部在很多时候其实只是一个执行机构,并没有太多决策的权利。
而在清朝,兵部所掌管的事务,主要是负责全国武官的选拔考核、兵役组织、颁布军队条例、查验物资、设置各种军队相关的行政事务等等。其工作内容和其他朝代差不多,但是决策权力却要小很多。专家表示,而且随着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清朝兵力的掌权人也在不断变化。
01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还面临诸多敌人。为了将所有资源整合用于战争,努尔哈赤给予了亲王大臣非常大的权力。当时的八旗旗主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外努尔哈赤又专门设立了议政大臣这一职位来参与大事决策,并将兵权分给他们。
在皇太极继位之后,清军入关一统天下,此后的情况便有所不同。皇太极为了稳固皇权,开始采取各种政策和手段打压八旗旗主,但是这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当时议政大臣依然手握大权。在军事经济和外交各种决策中,议政大臣都能够与皇帝分享权力。
这种情况在顺治离世后,鳌拜专政时最为明显。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在他年幼时,鳌拜掌握兵权,独揽朝政,导致整个朝堂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作为皇帝,康熙肯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在他亲政后,很快设计扳倒鳌拜,并且夺去议政大臣和亲王的权利。此后,兵权本应交由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内阁来掌控。但是康熙想要直接控制所有权力,所以他便让南书房代替了议政大臣。
02
南书房本来是专门陪康熙读书的机构,所有人员都是从翰林中挑选出的人才,南书房的官员可以为皇帝提供意见,处理各种政务。在明面上,南书房没有掌握兵权,但是由于他们可以参与政治决策,所以南书房的官员是实际上当时清朝最有兵权的京官。
雍正皇帝继位后,设立了军机处。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帮助皇帝,将权力集中。《清史稿》中记载军机处:“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内阁而於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可以为皇帝提供建议,但最终军务大事还是由皇帝来决策。军机处很快便取代了南书房,实际上,南书房和军机处都是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的工具。最终的兵权并不是由这两个机构中的官员来掌控,只不过相较于其他官员而言,他们有参与决策的能力。
03
在这种情况下,兵部就只是一个执行机构。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参与军事决策。军机处选拔官员的范围比南书房要广得多,军机大臣常常是从内阁大学士中挑选,而且他们通常会兼任部院衙门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兵部官员同样有机会参与军事决策,掌握更大的兵权。但是总的来说,自从军机处设立之后,想要接触甚至掌握兵权,那么就必须进入军机处。
到了咸丰年间,情况又有所改变。由洪秀全等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迅速迅速打下了半壁江山,清朝廷为了尽快剿灭太平军,只能下令让各地方官员编练军队。曾国藩便抓住了这个机会,组建了湘军。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的兵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之前,朝廷掌控了所有兵权,在这之后,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所组建的这些地方军队,更像是私家军。他们对于统帅的命令重视程度远超过朝廷的旨意。
随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满清朝廷的权势进一步衰退。虽然军机处仍然是京官中最有兵权的官员,但是整体实力已经大幅度下降。很多地方官员逐渐掌控了兵权,当时的军机大臣可以调动一般的官员和军队,但是却无法指挥像李鸿章这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官员。后来军机大臣与内阁大学士同时被废,改为内阁总理大臣。到了光绪时期,又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后来又将军咨处单独改为军咨府,在名义上掌握全国军事。
结语
就清朝末期的实际兵权而言,其实掌控在袁世凯手中。虽然他任职的内阁总理大臣本来应该没有兵权,但是他手中却牢牢掌控着北洋军队。而奉命掌管军咨处的载涛,却是无兵可用。
参考资料:
《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