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并未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少年英才,相反他的科举入仕道路是十分的坎坷,比他读书读得好的人有太多太多。还好,曾国藩有个读书入仕的大环境。曾国藩有个当私塾秀才的老爹,所以他六岁得以入驻家里的私塾“利见斋”。虽然说曾国藩的科举道路并不顺利,但是自幼读书,启发了他的心智,开阔了他的眼界。
曾国藩经过寒窗苦读和数次的失败,终于在道光十八年的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这个名次真的是十分不理想,按理来说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的人物应该在当时学富五车、金榜题名,可是这个同进士及第的称号同那些同时期的大家相比,真的是上不了台面。不过,曾国藩的初试成绩不太好,但是他很会做官,官运亨通。
曾国藩刚踏上仕途之路时,就成为了届时大清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弟子。有了这层关系,曾国藩自然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关注。在道光十八年至道光二十八年这仅仅十年间,曾国藩足足被提拔了七次之多。曾国藩在这十年间,进过翰林院、文渊阁,担任过地方科举考官,历任礼部、兵部、工部侍郎的职位。这十年间,曾国藩连升十级,世人惊叹。从中我们不难窥见,当时的曾国藩是如何在清廷一帆风顺,逐步成长到权力的中心的。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此时的清王朝的权力掌控者为咸丰,咸丰刚刚继位,根基不稳,偏偏爆发农民起义。朝廷国库早已空虚,军械松弛。当年那帮与关宁铁骑争英雄的八旗子弟和绿林兵早已不堪一击。迫于无奈,咸丰只得放权给地方官员,让他们组织团练,镇压起义。
恰逢曾国藩丁母忧回到老家湖南,咸丰帝干脆就下旨,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合作组织团练,这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湘军的由来。
所谓团练,是从清朝嘉庆帝始。当时,白莲教作乱,朝廷分兵击破又不现实。于是便下令各地乡绅组织乡勇,来保卫自己的财产。练兵所需费用及军饷开支均向地方索取,以示自养。因此,朝廷对团练的插手相对较少,团练军拥有相对的自由,他们的最高长官自然有极大的权力。所以,虽然朝廷很少插手团练,但是也对练总练长有所猜忌和防备,以免他们拥兵自重,不利朝纲。
为什么说湘军的威名震天下呢?这和曾国藩的识人、操练的准则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士兵大都选择雄壮威武的,但是曾国藩不一样。他在选人时,专选些身材短小的。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因为身材高大的士兵不容易隐藏,而且灵活度不够好。而五短身材的士兵不仅善于隐藏,而且灵活性强,善于躲避敌人的攻击。这是曾国藩的选人之道,如果只有选人之道的话是成就不了湘军这支神勇的军队的。在练兵上,曾国藩也有自己的一套法则:
首先,他躬身力行小到船上的船浆,大到西洋的火器大炮,他都一一演示,亲自教授士兵;其次,在武器装备上,曾国藩从来都不含糊,他从西方购买最新的洋枪大炮,来提高自己军队的杀伤力,这可是朝廷所做不到的;最关键的是,曾国藩此人非常有条理,特别有远见。他在军队编制上,将5000湘勇编为罗、王、李等十个营,甚至还筹备了水军。
曾国藩有如此的魄力和远见,湘军怎能不强?
堕落的天国
与曾国藩的湘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他们提出“共有财产制”,抗击对外软弱无能、对内镇压百姓的清政府。获得了大量劳苦的支持,在起义之处可谓是一呼百应、势如破竹。但是在1853年攻克江宁(南京)起,起义军内部便已经初见间隙。
首先是起义军的大统领洪秀全,在进入江宁城始便开始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帝生活,完全把提出的“共有财产制”忘到了天涯海角。每日的大鱼大肉,甚至强抢民女,搜刮美女、金银到皇宫内,整日的纸醉金迷、酒池肉林很快腐蚀了他的初心。大业未稳,最高的统治者就是如此嘴脸,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被暴漏的彻彻底底。
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患难易,共富贵难。
三年后的天京之变便是太平天国堕落的最佳写照:太平天国前期,洪秀全安享皇帝之位后,军政大权由军师东王杨秀清独揽。东王见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便暗自膨胀,将自己九千岁的称号封为万岁,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于是北王韦昌辉见东王图谋不轨便上书天王洪秀全除掉东王。洪秀全明面上不肯,暗地里命令北、翼、燕三王除掉了杨秀清这个祸患。
这件事便像导火索一样迅速发展起来。翼王石达开到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暗杀无辜(杨秀清满门被诛连,此事牵扯到无辜军民2万人之多),两人随即不欢而散。当天夜里,石达开感到事情蹊跷,遂逃到城外。这一夜,北王韦昌辉在洪秀全的示意下,将石达开一家尽数屠杀。石达开逃至安徽以靖难的名义要求天王洪秀全,杀了北王韦昌辉,主持公道。洪秀全看放虎归山又忌惮密谋泄漏,随即杀害了北王韦昌辉。事件稍稍平息后,洪秀全始终忌惮翼王石达开,石达开也自知兄弟众人已经离心离德,便带了千余亲信远走安庆。
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声势浩大,可没想到到头来竟是首领内耗,几近分崩离析。这样的堕落天国不值得人们同情,它的失败是骨子里的必然。单单从外界军事打击上来看,湘军与天平天国起义军之间的激烈碰撞,也是意义颇深。
是非
曾国藩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时也遇到过惨败:1854年太平军石祥贞于靖港大破湘军水师,曾国藩当场投水自尽,最终被幕僚所救。又如1855年,石达开攻湘军于湖口,湘军百艘战船被燃烧殆尽,曾国藩的座船甚至被俘获,重要的情报案卷尽数丢失,曾国藩跃马赴死,被众人拦下。这些在教科书里被简略地概括成曾国藩胆小怕朝廷追责,想要以死免责。这是对曾国藩的谬论。
曾国藩失败过,但没有放弃。1864年终于攻克天京,彻底清剿太平军。此事原本可以落下完美的句号。奈何曾国藩纵容湘军攻入天京后烧杀抢掠,甚至默许湘军屠城,无数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曾国藩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曾剃头”的千古骂名。曾国藩严明军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不怕留下骂名吗?他怕,但是他更怕没有命享受美名。曾国藩剿灭太平军,下一步朝廷就会整治这个大军阀。自古养寇自保,如今贼寇已出,便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屠城,表明了湘军与朝廷一条心。屠城,卖个破绽给朝廷,让朝廷有理由削弱这帮功臣。
说他是圣人,把他捧得太高。他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也会失败;说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对曾国藩太不公平。太平天国已是堕落,湘军只是表象的推动力。曾国藩始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曾国藩是个有远见的人,从他创办湘军到开设学堂,再到让更多学子留学海外;曾国藩是个官场能臣,他考试成绩并不是数一数二,但是能受到贵人的青睐,并且办事不糊涂,说明他没有像那帮书呆子一样读死书;他同样是个自私愚昧的人,他拥立腐朽落后的清政府,为表自己忠心屠遍南京城,此番罪过,青史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