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安排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政,但是李严丝毫没有发挥托孤大臣的作用,诸葛亮只是将他当成一个后勤管理者使用。李严曾经想到设计扳倒诸葛亮,结果诸葛亮没费多少力气,就把李严拿下了。
至于蜀汉的益州本土贵族,从蜀汉建立一直到蜀汉灭亡,益州本土贵族一直都被死死地压着。假如诸葛亮许诺给益州本土贵族较高的地位,他们肯定会举双手欢迎诸葛亮谋反。实际上李严也曾经写信支持诸葛亮称王,结果诸葛亮言辞拒绝了李严,一直到死都没有称王的举动。
我们来看一下魏国和吴国的托孤大臣,魏文帝去世的时候有四个托孤大臣,魏明帝去世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司马懿既是魏文帝的托孤大臣,也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不过由于司马懿不是曹氏宗亲,他在托孤大臣里面的权力一直都没有排到第一。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魏的兵权大部分都在曹爽手里,而且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又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终平定了忠于曹操家族的势力。司马懿谋反的条件非常差,但是他仍然坚持要谋反。因此笔者认为谋反的关键因素是一个人道德的问题,权力的大小只是客观因素而已。
再来看一下吴国的托孤大臣,吴国的军事制度比较特殊,将领都有自己独特的军队,因此权臣在吴国造反的难度非常大。然而吴国的几个托孤大臣,要么因为专权被杀死,要么因为造反被杀死。从孙权去世一直到孙皓继位,吴国的朝政一直都不稳定,谋反者都以悲剧收场。
在三国的托孤大臣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诸葛亮一样的好条件。而且诸葛亮不仅控制了蜀汉的军权和政权,还得到了蜀汉百姓的拥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百姓都自发的祭奠诸葛亮,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做官后,蜀汉每一次发布好的政令,百姓们都认为是诸葛瞻提的建议,这都是诸葛亮积累下来的好名声。
可以说诸葛亮具备一切谋反的条件,刘备在临死的时候,也允许诸葛亮“取而代之”。而诸葛亮能够对刘禅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辅佐刘禅,这也是他最难得可贵的地方。当然诸葛亮的忠义也为他换来了千年的美名,历代帝王和文人都赞扬诸葛亮的节操,反观那些谋反作乱的人,大多都成为了人们批评讽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