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钩弋夫人是个怎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何要“立子去母”?史书记载可靠吗

钩弋夫人是个怎样的女人?汉武帝为何要“立子去母”?史书记载可靠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945 更新时间:2023/12/28 6:47:46

太始元年(前96年),60岁的汉武帝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24次巡行,这一次他从长安东出至泰山,再跨过黄河一路北上,最后从雁门、太原返回长安。

在驻跸河北河间国时,身边一个擅长“望气”的方士向汉武帝进言:这地方有个神奇的美少女。汉武帝一生最钟爱的就是宝马和美女,既然是一位能惊动望气者的“奇女”,汉武帝当然得召见。

  • 玉钩之谜
  • 不一会儿工夫,当地的官员果然带来了一位十几岁的少女赵氏。少女的美自不必说,但神奇在哪里呢?官员说,这孩子从出生就双手握成拳头不能伸直。

    如果不是看在少女太漂亮的份上,估计汉武帝会一巴掌呼在官员的脸上:你说的神奇就是指残疾人呐?

    但汉武帝的爱心让事件真的神奇起来,他爱怜地掰掰少女的拳头,“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少女握了十几年的拳头居然舒展开了,而且手掌心还握着一枚玉钩。

    奇女子当然只有皇帝才能匹配,于是汉武帝打包带走了她,还为她特地创造了一个妃嫔的等级——婕妤。又因为那枚神奇的玉钩,时人亦称她为“钩弋夫人”。

    那么我们怎么解读“玉钩之谜”呢?

    很显然这是一个骗局!从医学角度,一个“鸡爪疯”不会不治而愈,更不可能伴着玉钩出生、生长,所以后人推测这无非是当地官员编造的故事,以渲染赵氏的不同凡响,进而变相拍马屁。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这位钩弋夫人绝非平民女子,其父是个官员,因为犯罪,被判宫刑后入宫做了中黄门,后死于长安。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其一,赵氏是河北望族,钩弋夫人应该就出生于这个家族,结合其父的履历就不难看出,这是赵氏家族与当地官府联合上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想通过钩弋夫人换取利益。

    其二,钩弋夫人的父亲在宫中服务,对汉武帝的脾性掌握得很透,甚至汉武帝是个极度迷信的人,也是个死要面子的人。因此,哪怕汉武帝明知是被人哄骗他也不会戳穿,相反会乐于配合。

  • 生育之谜
  • 太始三年(前94年),钩弋夫人生下一子刘弗陵,于是天下震惊。人们的好奇心放在两点上:其一老皇帝都62岁了,还能生吗?其二钩弋夫人孕期很不正常,别人是十月怀胎,她却足足怀了十四个月才产子。

    怀疑归怀疑,但没有一个人敢说出口,知道汉武帝去世后,有个人公然质疑刘弗陵的身份说“立者疑非刘氏”,意思是继承人很可能不是老皇帝的骨血。

    这个人是谁呢?很打脸,他居然是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儿子质疑弟弟不是老爸的骨血,直接冲老爸头上泼了一盆绿油油的漆!

    那么这个事件该如何解读呢?

    首先,古代男人62岁生育确实比较罕见,但不代表不可能,比如唐高祖李渊,62岁之后至少生了一个儿子,所以拿这个疑点作证据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钩弋夫人夹带“走私品”进宫,那就应该是早产,而不是延后生产。除非有证据表明,在钩弋夫人怀孕第十个月至第十四个月期间未受到汉武帝的宠幸。

    嫔妃怀孕是件大事,这种事情不可能出现意外,所以后人猜测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怎么理解十四个月的孕期呢?

    我个人认为一是钩弋夫人的生理周期出现异常,导致误诊,或者手下人勾结,故意哄汉武帝开心。第二个可能性更大,即汉武帝为了自我神化,亲自编造的谣言。

    传言,当年帝的母亲就是怀孕十四个月生了尧帝。汉武帝的心思可能是这样的:你们不是怀疑我62岁还能生子吗?我告诉你们,我不但能生,还能生个贵子,闭上你们的臭嘴。

    为了让戏演得更像一点,他一边令太医篡改钩弋夫人的怀孕日期,一边还装模作样地将“钩弋宫”改为“尧母门”。

  • 死亡之谜
  • 钩弋夫人的死有两种记载,《汉书》的记载是,有一次钩弋夫人不知道犯了什么错,遭到汉武帝的训斥。在极度惊吓之下,钩弋夫人郁郁而终。

    《史记》记载:汉武帝决定立刘弗陵为接班人后不久,找了个借口责骂钩弋夫人,又不顾美人的哀求将她赐死了。

    首先要交代,司马迁生前并未看到钩弋夫人的死,所以原版《史记》不可能记载她的死。那么《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后人增补的,其作者是汉成帝时期的博士褚少孙。

    《汉书》成书于东汉初年,作者班固。从成书时间上看,《史记增补》早于《汉书》,按理来说应该更可靠,不过在钩弋夫人之死的问题上恐怕恰恰相反。

    褚少孙的身份不是史官,他的专业是《诗经》,尤其擅长《鲁诗》,但他同时又是个《史记》的狂热小迷弟。

    在西汉时期,《史记》虽然开始在民间流传,但总体上来说它还是一部禁书、谤书。因此褚少孙的增补不是官方行为,而是私下悄悄进行的。这就带来一个大问题,他的取材缺少可靠的原始官方记录。

    《汉书》则不一样,这是一部正史,它的取材更严谨。班固是可以看到《史记》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采纳褚少孙的版本,那就说明班固掌握了《增补》中不实证据,至少班固认为褚少孙的记载不可信。

    既然如此,后人为何就记住了《史记增补》中的“立子去母”说呢?

    理由很简单,人们只能记住最独特、最离奇、最震撼的情节,如同看文学作品,故事精彩不精彩全在作者的脑洞有多大。

    很显然,前一种郁郁而终的女子历史上不计其数,太脸谱化了,没人记得住。“立子去母”呢?那就不一样了,它是汉武帝的“发明专利”,极其残忍,又极其具有感官冲击力。后来北魏统治者将它“发扬光大”,将“立子去母”制度化。

    两个故事哪一个更吸引人还用说吗?那么,褚少孙是如何替汉武帝解释“立子去母”的理由的呢?

    “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

    理由之一:深远的谋略,“俺不想江山改了姓”

    西汉初年最惨痛的一场教训就是“诸吕之乱”,汉武帝认为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就是因为吕后专权,导致吕氏一族凌驾于皇权之上,如果不是周勃陈平,江山或许就改了姓。

    如今大汉的局势比汉初还要严重,刘弗陵时年才6岁,即位时7岁,人家汉惠帝即位时好歹16岁了。这种情况下,刘弗陵唯一的依靠就是母亲,没有半点独立性。

    很显然,假如钩弋夫人趁机提拔赵郡赵氏家族,其破坏力远在吕氏之上。

    理由之二:自私的人性,“俺不想死后被抹绿”

    如果说第一点理由是为了江山社稷,第二个理由纯粹就是为个人名誉。

    汉武帝说:太后太年轻,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必然欲望正盛。此时又没人能管束得了她,其结果就是“淫乱自恣,莫能禁也”。

    这让他想起当年的赵姬秦始皇之母),万一也搞出个“嫪王爷”,再给刘弗陵弄出个同母异父的弟弟,那就不是汉武帝坟头一片绿的事了。

    这两个理由看起来很充分,这个故事也很精彩,其实可信度不大。

    我倒觉得有一种可能性很值得研究,有人猜测,导致太子被杀的巫蛊之祸,其幕后导演就是钩弋夫人,是她先唆使李广利、刘屈氂对太子发动攻击,太子死后又设计出卖李广利和刘屈氂。

    后来汉武帝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在不能声张的情况下找个理由赐死了钩弋夫人。

    不知你们更相信哪一个?

    更多文章

    • 刘备曹操死前都说了一个名字,若诸葛亮曹丕听进去,历史将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曹操谁死得早,曹操与刘备的历史关系,曹操平定北方时刘备在干什么

      所以这两个人在看人上是非常准的,这也是他们体现大智慧的地方。这两个人死前都让继承人警惕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感觉到了什么东西,如果当时诸葛亮以及曹丕听进去了,历史将会被改写。先说说刘备。刘备虽然是百姓出生,年轻时以编制草鞋过日子,但却把恢复汉室的重任担在身上,在益州建立了汉朝。当初他为了报二弟关羽的丑,

    • 秦始皇用活人烧制兵马俑?西安一尊兵马俑裂开后,真相水落石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兵俑车马一行行,犹如待令赴沙场。想是生前威不够,死后依然征战忙。”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一经发掘,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我国辉煌文明史的一块金字招牌,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无数人为之赞叹。兵马俑里的每一尊陶俑都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精妙绝伦。而这就恰恰让人产生怀疑,在生产

    • 诸葛亮首次北伐失利,痛失11位大将,死亡名单透露了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哪位大将死了,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发生了什么,诸葛亮7次北伐都失败了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相比对于诸葛亮一人都不会陌生,即使没有看过三国,单单在历史上来说,诸葛亮也是十分的有名的。作为机敏聪慧的代表,诸葛亮的出现仿佛就是在向世人证明,世界上可以有这样完美的人。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生在乱世,既然选择了随军,那么一切的生死都应该置之度外。一场北伐战争,诸葛亮损失了十一位大

    • 关羽斩杀华雄之时,还有4个高手在场围观,他们都能斩杀华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关羽斩杀华雄完整视频,关羽为何那么有信心能斩了华雄,真正历史上关羽和华雄谁厉害

      历史上的关羽就是如此,他过五关斩六将的形象,已经通过《三国演义》的描述深入人心。虽然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推定,关羽的战斗力肯定是非常优秀的。而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关羽也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而此前,他不过是个推小车卖枣的莽汉。正是因为他当年一刀斩下华雄的头颅,才得以是自己扬

    • 一边辅佐曹操,一边忠于汉室,荀彧这个人不自相矛盾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荀彧明知曹操野心为何还要辅佐他,荀彧辅佐曹操几年,三国中真正忠于汉室的人

      可以这样说,荀彧之如曹操,就如诸葛亮之于刘备。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与曹孙鼎足三分,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汉室倾颓,去绍从操荀彧,字文若,出身颍川荀氏,乃荀子之后,年少时便已负才名。永汉元年(189年),董卓专权,自为相国,把持朝政,当时已被举孝廉、任守宫令的荀彧出于对汉王朝的归属感,对

    • 迪丽热巴谢彬彬谈一场来自秦朝的恋爱拍戏手受伤血流了一袖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和小鉴年纪相仿的人,想必都经历过“被清宫戏支配”的恐惧。从《还珠格格》到《甄嬛传》,辫子头到旗人装,尤其是盛世三帝的故事被拿出来一讲再讲。观众看多了也就一个感觉——朕!乏!了!许多细心的剧迷想必和小鉴一样都观察到了——近几年的古装剧市场,关于两千多年前秦朝前后的历史的作品(观众们习惯将其统称为“

    • 胡觉照:诸葛亮愚忠,教材应删除《出师表》;郦波:迂腐混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出师表胡觉照教授,诸葛亮给胡觉照的一封信,郦波出师表

      三国不缺野心家,不缺枭雄,不缺英豪,但却纯直之人,私以为三国时期能称得上真正的纯直之辈的只有三人,分别为曹魏的“王佐之才”荀彧、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以及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这三人中又以诸葛亮名气最盛。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的事业做奋斗,他的格局从刘备三顾茅庐时所做的《隆中对》就已经看出,早早策划好了

    • 三国下落不明的3位名人:1位谋士,1位美人,1位猛将,他们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死得最可惜的三大猛将,三国历史中下落不明的大将,三国中隐藏最深的谋士

      若说在中国最广为流传的书籍是什么,那非《三国演义》莫属。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所改编的真实历史故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还采取了民间众多与汉末三国有关的民间故事与话本传奇共同编撰而成。使得其成为了众多演义小说之中艺术成就最高,也是百姓们最喜爱的一本演义小说。艺术与通俗合二为一,二者兼有之令

    • 三国大将里谁的儿子最有出息?大多碌碌无为,唯有他胜过自己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名将谁的儿子最优秀,三国中谁的儿子最牛,三国十大父子排名

      在三国时期,各国纷乱不断,魏蜀吴三足鼎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尤其是蜀国的五虎上将,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还成为后世们崇拜的英雄,正所谓“上阵父子兵”,在古代兵法中,讲究父亲还儿子一同建功立业,齐心协力的配合才是最佳的。但是,这些将门之子的成就大多没有超过他们的父亲。

    • 三国最强十大军师:诸葛亮为何排不进前五,他前面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十大谋士诸葛亮,三国最厉害的军师是诸葛亮吗,真实的三国诸葛亮有多厉害

      无可否认,三国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年代,而这里的英雄不只是指跃马横枪,上阵拼杀的猛将,也不是仅仅指气吞天下,意指至尊之位的帝王,还包括三国中的所有谋士,他们的战场上没有雄兵百万,没有刀光剑影,却一样杀气汹涌,凶险难测,他们以只言片语之力,胜过了百万雄兵,是三国时代的另一群英雄。提起三国中的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