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边辅佐曹操,一边忠于汉室,荀彧这个人不自相矛盾吗?

一边辅佐曹操,一边忠于汉室,荀彧这个人不自相矛盾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93 更新时间:2024/2/5 1:03:34

可以这样说,荀彧之如曹操,就如诸葛亮之于刘备。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与曹孙鼎足三分,曹操无荀彧,亦不复为北方之雄。

汉室倾颓,去绍从操

荀彧,字文若,出身颍川荀氏,乃荀子之后,年少时便已负才名。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专权,自为相国,把持朝政,当时已被举孝廉、任守宫令的荀彧出于对汉王朝的归属感,对董卓篡权痛恨至极,选择了弃官归乡。

辞官归故里后,荀彧知道,在动乱时局中颍川是用兵之地,易为战乱所累,因而并非久留之地,是故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彼时,袁绍拥冀州之地,加之“四世三公”的身份所加持的政治资本,可以说是风头正盛,不少有识之士、英雄豪杰对他青眼有加,因而袁绍也汇聚了大量人才。

然在投奔袁绍之后,荀彧却发现,坐拥大量人才的袁绍只知道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根本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

《三国志》中记载,荀彧曾评价袁绍:“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

荀彧知道,自己若再不会用人的袁绍手下做事,犹如栖鸟于泉,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且袁绍此人狼子野心,对汉室怀有不臣之心,担负不了匡扶汉室的重任。

没错,除了不会量才任用之外,荀彧离开袁绍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对汉王朝的忠心。

汉朝朝廷名存实亡,天子之位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环境下,荀彧清楚,羸弱的汉王朝已经无法依靠自身恢复统治、结束国家动荡混乱之局面。

而荀彧自己也没有力量去阻止诸侯颠覆汉朝,因此,他必须选择借助诸侯的力量结束乱世,恢复汉王朝统治。

当时,袁绍、袁术等人对汉王朝的不臣之心在讨伐董卓时便已昭然若揭,而曹操祖上皆为汉朝官吏,这时曹操的表现也是效忠大汉讨伐逆贼,就这样,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

王佐之才,不世之功

荀彧虽成为了曹操阵营的谋士,但他仍以汉朝自居,按照他的设想,当是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借助曹操这个“工具人”来匡扶汉室。

事实上,被南阳名士何颙评道具有“王佐之才“的荀彧确实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居中持重

与其他谋士不同,荀彧并不怎么跟随曹操亲临战场,他常在后方与在外征战的曹操通信,做的更多的是稳定后方以及调度筹划军国之事的事宜。

简单来讲,就是荀彧负责帮助曹操守稳后方,让曹操不用瞻前顾后地担忧后方的危险,能够安心地征伐沙场。

比如说兴平元年(194年),在这一年,曹家遭受灭门之祸,上下几十口人被杀,在仇恨驱使下,一向睿智的曹操失去了以往的冷静与沉着,做出了东征徐州,复灭门之仇的决定。

然而,在曹操东征徐州后,在后方的陶谦,张邈、陈宫便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意图伙同吕布集体叛乱。

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复仇之战,留守兵力很少,且与叛乱勾结者众多,可谓进退两难。而在如此困境中,荀彧却独具慧眼,识破了吕布等人的奸计,及时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

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然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后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荀彧不惧只身会见郭贡等叛乱者的危险,成功骗得郭贡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化解鄄城危机。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东阿、卒全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在命悬一线的后方,荀彧临危不惧,有胆有谋,为曹操赢得了回旋的余地,使其雄图霸业免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如此这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无怪乎曹操曾言荀彧乃“吾之子房。”

劝奉天子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残破不堪的洛阳。

当时,在要不要迎奉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汉献帝,理由是名存实亡的皇帝只是个摆设,迎过来也没有什么意义,反而还可能会受到约束限制。

要知道,与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相比,曹操可谓没有任何政治资本。为了弥补这一劣势,争取自己的政治资本,怀有雄心壮志的曹操其实早有奉天子的想法,然不想却遭到了部下的普遍反对和怀疑。

这时,荀彧力排众议,认为迎奉天子有诸多好处,他道:

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荀彧的这一番进言情理皆具,成功打动了本就想迎奉天子的曹操,消解了曹操的犹豫,于是乎曹操发兵洛阳,迎汉献帝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从此,曹操以兖、豫二州为根基,奠定了“奉天子以令天下”的优越政治地位以及战略优势。

尽管曹操迎奉天子后,汉献帝仍然是个傀儡皇帝,有名无权,但从荀彧极力劝奉天子一事上便可以看出,荀彧在辅佐曹操之路上一直没有放弃匡扶汉室的初衷,他仍然对兴复汉王朝抱有幻想。

明以举贤

荀彧对曹操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曹操推荐了诸多贤明之士。在荀彧的推荐下,许多人才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助其壮大势力、谋得大业。

根据《三国志》记载,荀彧一开始为曹操推荐了与自己同为颍川郡人士的戏志才。

史书记载戏志才“精通兵法,深有算略,智虑千里”。后戏志才为曹操献计,帮助曹操大破黄巾军,得曹操重用。

戏志才英年早逝后,曹操又问荀彧:“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于是,荀彧又向曹操推荐了郭嘉,郭嘉也为颍川人士,原为袁绍麾下谋士,经荀彧推荐后与曹操长谈一番,后感叹曹操“真吾主也”。

除此两人外,荀彧还未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杜袭、程昱等人才,荀彧眼光独到,举荐的这些人才无不为曹操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令曹操大为受益。

不过,荀彧推荐人才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复兴汉室,经荀彧举荐的这些颍川奇士,后来也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在帮助曹操巩固势力的同时,也导致曹操在后期受到了一些掣肘。

背道而驰,未能其志

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荀彧的祖父荀淑更是被时人誉为神君。

不难想见,在此环境中成长的荀彧必定家教优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荀彧想必将忠君爱国刻在了骨子里。“忠君爱国”这四个字对他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的。

出于对汉王朝的忠诚,荀彧不齿于董卓专权,年少便弃官还乡;同样地,荀彧后来舍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仍然是为了兴复汉室。

曹操身为汉室丞相,以匡扶汉室之名起兵,后来也一直是以汉室丞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选择辅佐曹操,一方面是认为曹操具备结束割据、恢复汉朝秩序的能力,另一方面便是因为曹操所打的“匡扶汉室”的旗号。

荀彧虽为曹操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同曹操共铸大业,然他内心深处始终以汉臣自居,他想要的是借曹操之手平定乱世,后恢复汉王朝时期的太平秩序。在前期,从曹操的表现来看,荀彧对曹操抱有兴复汉室的希望是不难理解的。

然而,不知荀彧是否想到,在他去绍从操之时,曹操将他比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子房,是否也是在暗示曹操自己也想成为高祖刘邦那般的帝王?

作为一个雄韬武略的政治家,曹操实力日益强大的同时,更不乏野心的滋长与欲望的扩大。在曹操统一中原,势力膨胀之后,他的野心也逐渐展露在了荀彧面前——人对权力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曹操不会满足于丞相之位,他想要的是开创帝业。

曹操变了,在他羽翼丰满、有了称王持锡的功绩之时,他抛弃了匡扶汉室的臣子本分,他的欲望突破了人臣与君王之间的最后一条界限。曹操又没变,毕竟从始至终忠诚于汉室、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的人是荀彧,不是他。

其实荀彧又何尝不知曹操的真实想法,然而只要曹操没有突破最后一条界限、没走出篡汉夺权的实质性一步,荀彧都还是能辅佐他,因为在曹操手里,汉室虽是傀儡,但终究存在。

是以,建安十七年(212年),在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易如此”。

此番进言是荀彧阻止汉室败亡的最后一次努力,可这不仅狠狠扫了曹操的兴,更加深了曹操与荀彧两者之间的嫌隙,曹操因此“心不能平”。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郡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亡。

纵观荀彧一生,所忠不过汉室,所求不过匡扶汉室。有人认为荀彧一边终于汉室、一边辅佐曹操是自相矛盾的,但结合历史实际来看,可以发现,在汉王朝羸弱不堪、诸侯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荀彧除了选择辅佐曹操以匡扶汉室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天下诸侯要的是颠覆汉朝,而曹操至少还能给汉王朝留一个空壳,事实上汉室也确实因此苟延残喘了许久。

只不过后来曹操欲封魏王,彻底绷断了荀彧心里的最后一根底线,他便无法再在汉室与曹操之间自处,如此,荀彧匡扶汉室的梦醒了。

结语

在朝代更迭、时代变换的洪流之下,荀彧是一个逆时逆势而行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兴复汉室奔走, 为一点念想发挥所有力量。

荀彧有智慧、有谋略、有才干、有抱负,可是他不够“识时务”,若是能坦然面对汉王朝的败亡,何苦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理想付出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但也正是因为荀彧的“不识时务”,使他更像一个殉道者,一个高贵的、为自己的理想殉道的人。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迪丽热巴谢彬彬谈一场来自秦朝的恋爱拍戏手受伤血流了一袖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和小鉴年纪相仿的人,想必都经历过“被清宫戏支配”的恐惧。从《还珠格格》到《甄嬛传》,辫子头到旗人装,尤其是盛世三帝的故事被拿出来一讲再讲。观众看多了也就一个感觉——朕!乏!了!许多细心的剧迷想必和小鉴一样都观察到了——近几年的古装剧市场,关于两千多年前秦朝前后的历史的作品(观众们习惯将其统称为“

  • 胡觉照:诸葛亮愚忠,教材应删除《出师表》;郦波:迂腐混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出师表胡觉照教授,诸葛亮给胡觉照的一封信,郦波出师表

    三国不缺野心家,不缺枭雄,不缺英豪,但却纯直之人,私以为三国时期能称得上真正的纯直之辈的只有三人,分别为曹魏的“王佐之才”荀彧、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以及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这三人中又以诸葛亮名气最盛。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的事业做奋斗,他的格局从刘备三顾茅庐时所做的《隆中对》就已经看出,早早策划好了

  • 三国下落不明的3位名人:1位谋士,1位美人,1位猛将,他们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死得最可惜的三大猛将,三国历史中下落不明的大将,三国中隐藏最深的谋士

    若说在中国最广为流传的书籍是什么,那非《三国演义》莫属。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所改编的真实历史故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还采取了民间众多与汉末三国有关的民间故事与话本传奇共同编撰而成。使得其成为了众多演义小说之中艺术成就最高,也是百姓们最喜爱的一本演义小说。艺术与通俗合二为一,二者兼有之令

  • 三国大将里谁的儿子最有出息?大多碌碌无为,唯有他胜过自己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名将谁的儿子最优秀,三国中谁的儿子最牛,三国十大父子排名

    在三国时期,各国纷乱不断,魏蜀吴三足鼎立,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尤其是蜀国的五虎上将,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还成为后世们崇拜的英雄,正所谓“上阵父子兵”,在古代兵法中,讲究父亲还儿子一同建功立业,齐心协力的配合才是最佳的。但是,这些将门之子的成就大多没有超过他们的父亲。

  • 三国最强十大军师:诸葛亮为何排不进前五,他前面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十大谋士诸葛亮,三国最厉害的军师是诸葛亮吗,真实的三国诸葛亮有多厉害

    无可否认,三国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年代,而这里的英雄不只是指跃马横枪,上阵拼杀的猛将,也不是仅仅指气吞天下,意指至尊之位的帝王,还包括三国中的所有谋士,他们的战场上没有雄兵百万,没有刀光剑影,却一样杀气汹涌,凶险难测,他们以只言片语之力,胜过了百万雄兵,是三国时代的另一群英雄。提起三国中的谋臣

  • 为何有人说,诸葛亮就是汉献帝,三大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是汉献帝知乎,历史上诸葛亮就是汉献帝吗,你觉得诸葛亮是汉献帝本人吗

    汉献帝跟诸葛亮之所以能取得联系,在笔者看来,既有民间对汉献帝遭遇的同情,更跟诸葛亮地位太特殊有关。下面咱就先看一看,汉献帝和诸葛亮之间的那些好玩的联系。其一:诸葛亮和汉献帝的生死相随诸葛亮出生在公元181年,而汉献帝也是在这一年出生。汉献帝最终死于公元234年,巧了,诸葛亮也是在这一年,星落五丈原!

  •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关系是怎样的?光武帝是汉武帝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光武大帝刘秀个人资料,光武皇帝刘秀简历,光武帝和汉光武帝是一个人吗

    西汉孝景皇帝(汉景帝)刘启共有14个儿子,除了皇十子汉武帝刘彻成为东汉最杰出的皇帝外,他的其他几个皇子都涌现出了不少非常厉害的子孙后代,比如皇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后代出现了更始帝刘玄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两位皇帝。皇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一生有儿子百余人,后代出现了蜀汉昭烈帝刘备和蜀汉后主刘禅两位皇帝。

  • 扶苏身边有大将蒙恬,还有几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使者宣读圣旨:扶苏、蒙恬,屯兵十余年,没有什么进展,反而唧唧歪歪,对朕非议!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赐死!扶苏奉诏,准备自尽,蒙恬劝阻:天子在外,未立太子。我们带30万大军在外,所受的是国重任,怎么能因为一个使者的话就去死呢?难道不怕其中有诈吗?不如先确认一下,确认过了之后,再去死也不迟。扶

  • 关、张死后,刘备亲自带兵伐吴惨败,若是和诸葛亮一起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和刘关张谁厉害,关张死后刘备的疯狂,正史上刘备对关张二人怎么样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历史上诸葛亮一定不会跟随刘备出征,因为诸葛亮是坚定的反对攻打吴国,按照《三国志》记载,我们知道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战略方针就是联合东吴对抗曹魏,如果和东吴开战,等于蜀汉政权面临曹魏和东吴双线作战,而且刘备攻打东吴,很有可能让东吴和曹魏政权走向联合,后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为了避

  • 历史上芈月和秦始皇,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芈月与秦始皇隔了几代,秦始皇时还有芈月吗,芈月与秦始皇差多少岁

    今天鲜花就来聊一聊历史上从芈月到秦始皇的传承。一、芈月历史上的芈月确实是个楚国人,不过却未必如《芈月传》中所说是楚王的女儿,也没有“芈月”这样一个名字。历史上只说她姓芈,出生在楚国的丹阳,嫁到秦国以后,被秦惠文王封为了八子,所以,她在历史上常被叫成芈八子。八子是秦王侍妾的一个品级,其上有王后、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