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4/1/24 0:41:51

一、“驴车飘移”事件背后的宋太宗

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

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

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的威望,这是因为宋太宗的哥哥赵匡胤就是这么登上帝位的。这也是宋太宗心里抹不去的痛。当初宋太宗的武运不济,不能像宋太祖赵匡胤那般以武威震天下,尽管拼命地拉帮结派,培植大量的亲信,还是和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这种想法的产生,也是和坐在帝王位置上密不可分的。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作为一代帝王,稳固皇权是第一位的,更何况宋太宗的皇位是靠争夺而来的。所以宋太宗十分在意皇位,以防止皇位失落。要坐稳江山,不光内部安定团结就可以,也要防止外部势力的来犯。

在收复北汉后,朝廷上下都对这样一位君王佩服得五体投地。这让宋太宗尝到了战争胜利的甜蜜感。宋太宗恍然大悟,原来还是要靠战争的胜利来稳固皇位。所以,抢夺北汉的成功,让宋太宗变得踌躇满志。为了进一步树立威望,将局部胜利最大限度地扩大化,便仓促决定武力扩张。

2.宋太宗是一个自信又自负的君王,导致地缘政治严重恶化。

皇帝作为专制集权的最高统治者,自身素质很关键。但宋太宗只能说是军事知识丰富,但军事指挥欠灵活,指挥才能平庸,不能算是高明的军事家。宋太宗外交手段上,只会用强硬手段对付周边民族,所以才会导致关系紧张,招来报复。宋太宗对内指挥上,一味地自负,自以为高明。

每次行军打仗,宋太宗都会发布诏书,给将帅下达作战策略。自以为自己的作战方案是最好的,只要执行就会必胜。特别是在收复北汉后,宋太宗觉得到达了人生巅峰,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军事谋略也自信满满。但宋太宗的军事谋略真的是一般,他没有把幽州和北汉作为一个战略整体来权衡。当收复北汉后,头脑发热的状态下,完全不顾客观情况,企图一举收复幽州,建立不世之功。结果确是事与愿违。

3.宋太宗个性多疑,心胸狭隘,不信任人,喜欢排除异己。

从宋太宗的军事思想就可以窥见一二。宋太宗推行了高度集中的军权,但军事的行政权和军事的指挥权是分离的,兵将也是分离的。朝中的文官任命以将帅。但对于委任的将帅,也是诸多的不放心、不信任。打仗这种事,形势千变万化,错过了战机,布局再好,也是枉然。

可宋太宗却不以为意,喜欢亲自在千里之外当指挥官。这是因为,宋太宗思想中根深蒂固地认为,武将在外行军打仗,天高皇帝远,会变得骜不驯起来,很难以防备。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宋太宗的疑心病很严重,宋太宗不给文臣、武臣们自主权,让大臣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宋太宗防备之心很重,一直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于潜在的风险,宋太宗都要掐死在萌芽状态,极力排除可能威胁到皇位的对手。

4.宋太宗活在宋太祖的影子下。

争帝位的失败事实,让宋太宗心里一直很介怀。宋太宗一直希望超越宋太祖的功绩。宋太祖没有大举伐辽,是以待时机,明智之选。宋太宗主张伐辽,是想用战绩、用疆土为自己扬威,证明自己比宋太祖强。

二、“开卷有益”背后的宋太宗

宋太宗的B面是倡导“开卷有益”,但不能简单粗暴认为,宋太宗爱读书,提倡全民读书,这背后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在的。

1.弥补人生小缺憾的表现。

宋太宗少年时期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这是他的人生一大憾事。宋太宗在青年时期就被迫从军,这是当时动乱的时局造成的。虽然宋太宗在该读书的年纪,错过了接受系统性教育的机会,但兴趣使然,宋太宗一直喜欢读书。等到宋太宗的青年时期,天下也逐步稳定下来,宋太宗嗜学的佳话,朝廷上下无人不知。

登帝位后,为了能够读尽古往今来的重要书籍,宋太宗命令宫中史馆,修编《太平总类》,让文官们先行替他分门别类地抄录古书。《太平总类》编撰完成后,宋太宗不分昼夜地披览,坚持每天都读上三卷。当时的副宰相看到宋太宗如此沉迷于阅读,担心拖累了帝王的身体,直言不讳到,“每天三卷会有损龙体”。

宋太宗不以为然,回应到“开卷有益,乐在其中。朕已定下计划,一天三卷,总共一千卷,朕可在一年内读完”。这也是开卷有益这个成语的出处。因为《太平总类》的第一位读者是宋太宗,因此改名为《太平御览》。如今研究历史的人,都不会错过《太平御览》这本重要文献。这也是宋太宗为历史学家留下的宝贵财富。

2.治国理政的补之举。

宋太宗即位后,有心虚的成分在,也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

宋太宗有着继位风波。宋太宗赵光义当初在宋王朝建立时,在军中的威信和作为都不如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当时赵光义是赵匡胤死前最后见到的一个人。赵光义继承的合法性饱受质疑。赵匡胤在位时没有流露出传位给弟弟的想法。相关合法性证明,都是在赵匡胤死去后,才出现在世人视线里的。宋太宗上位后,要用治国理政的才干堵住朝廷上下的悠悠众口,让官员们心悦诚服。

宋太宗是从小参军的,在军队中摸爬滚打过的。但在打天下时,宋太宗文韬武略就低人一等。宋太宗君临天下时,内心是想以君王魅力服众的,也知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简单道理;也深谙“称王称帝的人虽可以武力定天下,但治理天下要凭文德”的真理。开卷读书可以知道历史,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行适合自己王朝的治国理政方略。

3.笼络大臣的特别方式。

帝王与大臣之间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用君威能让臣子听命,但不能让臣子信服;用宠信的方式只会助长臣子志气,碰到心怀不轨的臣子,暗地里搞些结党营私的勾当,发动叛乱、染指帝位不是没有可能。君与臣不同方式的交流,能让君臣关系走向不同的方向。宋太宗通过文化沟通,比如赏赐近臣诗词、和近臣一起赏花赋诗等,用特别的“文明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4.建立帝王教学范式的考量。

宋太宗觉得皇子们茁壮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帝王,要有一套帝王教学术辅助的。宫廷教育是一个王朝重要的、无形财富。宋太宗十分关心皇子们的教育,对于储君更加重视从文化知识、礼仪等方面进行严加管教。

5.偶像包袱比较重。

作为帝王,都想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宋太宗也不例外,特别是到了晚年时期,对于留名青史、美化统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通过开卷读书,宋太宗找到了修身养性的捷径。在读书的过程中,宋太宗留下了不少御制作品,也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好学好文的一代明君。宋太宗勤奋刻苦的学习模样,成为了全民争相效仿的榜样,不愧为当时的“国民文化男神”。

结语

开卷有益并没有让宋太宗学到大度与宽容。读书也没有让宋太宗学到全局战略思维。所以宋太宗在军事作战中的所做所为是和所学所得是截然相反的,宋太宗是具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很难对其进行非黑即白的评论。

宋太宗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未有大权旁落,也未有人逼宫。亲临战场,导致战败逃亡,都是他自己走不出宋太祖阴影的表现,也是他加强皇权的直接反映。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满脑子都是保住皇位的想法,并不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宋太宗又生性多疑、自负,容不下不同的声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

宋太宗重文治国,这是他本色出演。宋太宗从小就喜欢读书,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君临天下后,主观上有文明治理国家的远大理想,但人格上的缺陷,个人人品问题,阻碍了他朝着雄才大略的帝王发展。

文/扒拉文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词,专门写来向丈夫撒娇,却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的撒娇诗,李清照最惊艳的5首词,李清照对丈夫撒娇的词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也可以在很难受的时候,念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看看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里的”机锋,不给诗人贴标签,这才是诗的打开方式。苏轼如此,李清照更是如此。我们称李清照是婉约派,婉约词虽然她写得极多,也极好,但是不掩她少女的顽皮、对于爱情的执着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人都接

  • 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15万锦衣卫做了什么,怎么没有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最后的15万锦衣卫,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锦衣卫都去哪了呢

    锦衣卫分离国家的其他机构,它是由皇上直接管理和发展的,这支队伍服务于皇帝,只听从皇帝一人的命令,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皇帝的重责任。后来这支队伍数量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的人来管理,所以这个统领必须是皇帝足够信任的人,选不对人这将是一大隐患。崇祯皇帝当时就选错了人,所以李自成攻城的时候自己孤立无援,15万锦衣

  • 明朝的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徐有贞和石享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英宗如何除掉石亨和徐有贞的,明朝的魔咒石亨和朱祁镇,明朝的朱祁镇怎么夺回政权

    明朝的北疆一直都是不安定的,在北边的鞑靼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经常南下抢掠汉人财物。明英宗为了效仿先祖故而要率兵亲征。兵部和内阁拼命劝阻但收效甚微。一番劝阻不动朝廷只能够努力去配合皇帝的北伐大计。皇帝率领半数的文武官员以及太监王振,带领五十多万兵马从北京出发,一路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从未经历过沙场战争的

  • 陕西出土一块墓碑,专家:墓主下西洋到达伊拉克,比郑和早620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考古发现一个明代石碑,陕西明朝藩王墓发掘,陕西发现春秋墓

    不过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郑和“下西洋”第一人的地位恐怕不保,这是因为陕西省考古队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唐朝墓碑,上面记载了一件足以轰动国内外航海界的大事件……上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小山村,村民在耕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石碑,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之后,上面露出了密密麻麻的刻字,村领导意识到石

  • 文天祥:留下丹心绝唱的他,在身死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天祥十大绝唱,文天祥死前丹心绝唱,文天祥的三个励志故事

    宋朝推崇理学和儒学,同时还重视商业发展,包罗万象的开放意识,让宋朝有了灿烂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社会经济以及丰厚的文化积淀。但生不逢时,宋朝周边的国家个个骁勇善战。隔壁的辽,动不动就来骚扰一下。重文轻武的宋节节败退。甚至只能靠赠银求和来换取安宁,这条路一走就是120年之久。无奈之下,只能联合后起之秀——

  • 《大明风华》中,为什么朱祁镇要杀掉自己的奶奶“张太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风华中朱祁镇杀了张太后视频,大明风华朱祁镇怎么被戏耍的,大明风华朱祁镇当了多少年的俘虏

    当然说朱祁镇杀掉了张太后,主要是针对于《大明风华》这个电视剧的剧情来说的。但是这个说法非常的不准确,因为当时的太后是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所谓的张太后,实际上是朱祁镇的奶奶,应该是太皇太后。就按照剧情的来说吧,张太后纵容自己的弟弟在边境上掌管互市。所谓的互市就是边境贸易市场,蒙古人拿自己的马匹和各种动

  • 武王分封天下,诸侯国享有哪些权利,各有多大地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等级及封地大小,武王分封了哪些人

    所谓诸侯,产生于夏商时期,鼎盛于春秋战国。早在商纣统治时期,殷商治下就有八百诸侯一说。《封神演义》中关于文王姬昌要起兵伐纣时,就有八百诸侯已有四百已反的说辞。那么,武王灭商以后,他大封天下,这时候分封的诸侯跟商纣时期的诸侯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权利,又有多大地盘呢?首先,武王分封诸侯,是按国别来划分的大

  • 古代六大鬼才:诸葛亮未上榜、姜子牙倒数,第一名无可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姜子牙与诸葛亮谁更聪明,史上六大鬼才诸葛亮,历史姜子牙跟诸葛亮谁更厉害

    鬼才一般都不按常理和常规做事,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和正常人的逻辑不同。和天才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事带着一些诡异的感觉,有时候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便能创造出极大的能力和能量。古时候出现过很多了不起的鬼才,比如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已经将他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近乎于神。诚然,演义略有夸张之意,但历史

  • 夏朝初期疆域狭小,仅有4万平方公里,大禹何以划分九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夏朝最繁荣时期的疆域图,夏朝初期疆域多大,大禹时期的夏朝版图

    根据《禹贡》记载,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囊括了传统中国大部分区域,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左传》中提及,大禹在鼎上刻画有九州图,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就让九鼎成了夏朝的镇国之宝。然而,这就令人难以

  • 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让中外关注,但破解难度太大,破解一字10万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安阳馆藏甲骨文数量,河南安阳发现甲骨文是什么文化,第一批甲骨文出现在河南安阳

    众所周知,甲骨文在文物界中的地位非常高。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县一个村庄之中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这批甲骨文出土于殷墟遗址,经过专家坚定之后发现。这个甲骨文的朝代经过专家鉴定之后确定为商朝。这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轰动了整个文物界,甚至直接惊动了世界。这次殷墟遗址的发现被誉为全球重大发现之一。伴随着甲骨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