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皇帝,即仁、宣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十一年,却是整个将近三百年的大明皇朝最鼎盛时期。在太祖朱元璋创业,再到成祖朱棣励精图治的基础上,明皇朝从政治到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基本稳定,统治也较为稳固,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所以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仁宣之治”。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评价道:“明有仁、宣,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那么,明宣宗在位十年,统治时间虽不是很长却也不算短,而仁宗在位仅仅十个月,为何也获得后世如此高评价呢?
其实早在永乐时期,成祖朱棣因多次巡幸北京和5次亲征漠北,所以在南京监国、主持朝政的重任便落到朱高炽身上,因此在明史上他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永乐一朝,因营建北京、平定安南之乱和数次漠北之战,加上六次派郑和下西洋,因此朝庭支出较为浩繁,百姓似乎有不堪重负,朱高炽在太子位上便注意到了这些。所以当朱棣一死,朱高炽继位,他便立刻下令:停止为宫中采办宝石、金珠、马匹及烧铸等特供;凡是地方受灾,都要减免田租赋税,并发放官粮赈济。为了切实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命令监察御士分巡天下,考察官吏,看有没有贪赃枉法。仁宗朱高炽对贪官污吏极其痛恨,经常对官员们说,国家要恤民,一定要从清除赃吏做起。
除此以外,仁宗还是一个能够纳谏虚心听取大臣意见的皇帝。他曾对大学士杨士奇说:为君以受直言为明,为臣以能直言为忠,你们如果发现我有什么做得不对,一定要敢于直言指出,不要担心我不会听从。有一次,杨士奇在朝堂上奏说:“陛下之恩虽普及天下,然今尚有流徒无所归,须再休养方可太平。”
仁宗听后认为很对,同时责备众朝臣:我对大家以诚相待,你们也应尽力匡扶我才对,杨士奇多次上奏指出时弊,而你们却不敢多一言,难道朝庭果真没有弊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吗?众朝臣听了,都深感惭愧不已。仁宗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取士进行了一次改革。他听从杨士奇建议,会试分南北卷取士,这样就避免了所取士子地域过于集中,从而形成地方党派,不利于朝庭的统治。
所以说,在仁宗统治期间,政策还是比较开明的。只可惜,他在位仅仅只有十个月,就病死了。幸好他有一个不错的儿子朱膽基,能够切实贯切老爸遗志。所以后来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一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