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次日,十队先进,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操令许褚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袁绍五寨人马,一齐俱起。许褚回军便走。袁绍引军赶来,喊声不绝;比及天明,赶至河上。曹军无去路,操大呼曰:“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袁绍退军急回,背后曹军赶来。正行间:一声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军冲出。
袁绍聚三子一甥,死冲血路奔走。又行不到十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杀得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数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两军截杀一阵。袁绍父子胆丧心惊,奔入旧寨。令三军造饭,方欲待食,左边张辽,右边张郃,径来冲寨。绍慌上马,前奔仓亭。人马困乏,欲待歇息,后面曹操大军赶来,袁绍舍命而走。正行之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绍大呼曰:“若不决死战,必为所擒矣!”奋力冲突,得脱重围。袁熙、高干皆被箭伤。军马死亡殆尽。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官渡之战结束后不久,袁绍亲率近三十万大军来到仓亭,再度与曹操展开战略决战。战事开打前,谋士程昱献出十面埋伏之际,曹操依计而行。战斗打响后,袁绍发动猛烈进攻,曹军先后撤退,一直退至河边,再无退路。曹操一声令下,曹军将领奋勇争先,发动绝地反击,将袁绍杀得大败,袁绍的近三十万人马死亡殆尽。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仓管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也就是官渡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不过,这场战争的结果却并非如小说所言袁绍的近三十万大军死亡殆尽。按照当时袁绍集团的军力,即便是在官渡之战爆发前,也没有如此众多的兵力,更别说是在官渡之战遭遇重创之后。
从《三国志》的其他传记来看,仓亭之战只不过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爆发的一场小规模战斗。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说法,在仓亭之战失利后,袁绍“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由此可见尽管袁绍失利,但损失并不大。否则的话他也没有力量平定冀州各地的叛乱。
众所周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遭遇惨败,十万大军损失殆尽,但实力依靠强于曹操。袁绍死后,其子坐拥四州之地,与曹操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袁绍的几个儿子之间还多次发生内讧。即便如此,曹操依然是历经艰险,总计花费了八年时间才统一河北。如果袁氏兄弟在袁绍时候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曹操能够统一中国北方地区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