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自幼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七步诗》更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书记载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这也是曹操非常欣赏曹植的原因,毕竟曹操自己的诗就气势磅礴,十分优秀。同时,曹植除了才华横溢,还有一颗仁义之心,曹操知道自己性格暴虐,杀伐甚多,需要一位仁德后代来弥补,他希望曹植能够用他的仁德之心安抚后世魏国百姓。但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以后,曹操发现曹植并不适合当一国之君,原因如下。
1、曹植才华横溢,自视甚高,于是经常评论他人,评论言语常常夹杂自鸣得意之态。
三国时期,曹植经常在文章中随意谈论别人,《与杨德祖书》中就曾记载:“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曹植有才不假,但如果用自己的才与他人相比而抬高自己,就太过轻浮了。曹操要选的是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君王,若是自视甚高,举止轻浮,魏国又什么时候才能取得天下呢?
2、曹植天真散漫,放荡任性,不懂得权术
可能是曹植经常舞文弄墨的原因,曹植性格是属于像李白一样的浪漫主义。治国需要胸怀抱负,但却不需要浪漫,毕竟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命令就能够影响国家的前途。而且曹植不论是在军营还是在宫中,经常酗酒,毫无节制,每当一喝多了酒便毫无君臣之礼可言;这样放荡自我,使曹植在曹操的心中地位越来越低。说起诗文来曹植是志得意满,但如果说起人臣之道、权术之道的话,曹植就更不行了,以至于朝中大臣,极少有看好曹植的人。
每当我们说起曹魏时,想到的总是曹丕多么狠毒,曹植才华横溢,但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历史是多面性的,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原因,能够当皇帝的人,都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人,并不是光靠无情的去干掉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曹操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两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中,曹丕当皇帝的结果也自然是早就能够预料道的了。各位读者朋友们,您觉得曹丕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关注“细谈国史”,我们下一期来谈谈曹丕,又是如何在夺嫡之争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