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被俘之后如何威武不屈,最后被元朝杀害?

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被俘之后如何威武不屈,最后被元朝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38 更新时间:2024/1/20 23:42:26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因建策不被采纳而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

文天祥画像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已死,卫王继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损失士卒数百人。文天祥的母亲和他唯一的儿子都病死了。

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龙脑,没有死。僚属、士卒大多被抓获杀害。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不肯行跪拜之礼,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同文天祥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文天祥最后创作了《过零丁洋》,诗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后,笑着将其收藏。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元军置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不失宰相之位。”文天祥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仍然没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等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于是派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

至元十九年(1282年),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忽必烈同意,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

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做完了。”向南跪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色如同生者一般。后在文天祥的衣服中发现他所作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明代时,文天祥获赐谥号为“忠烈”

更多文章

  • 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不让百姓纳粮,那他靠什么来养活军队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闯王李自成为什么败落,李自成征粮,闯王李自成是什么年代的

    要知道,崇祯年间原本就天灾人祸不断,土地歉收,但官府与乡绅的所收取的赋税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所在的河南地区,基本上处于十室九空的状态。在河南地界上,除了背井离乡待不下去的百姓之外,留下来的百姓也基本上只能靠一口气吊着,根本就无力缴纳朝廷分摊的赋税。 不少老百姓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因此在这种情

  • 陆游爱上表妹,被母亲强行拆散,重逢后写下一词看哭无数痴男怨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陆游跟表妹的故事,陆游一生放不下表妹,陆游娶了多少表妹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后人多将陆游评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两宋留诗作最多的诗人,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不仅诗歌写得好,也很有仁慈之心,他曾经上书朝廷,请求废除凌迟之刑,但未被朝廷接受。陆游出生在了北宋

  • 辛弃疾最悲凉的一首词,豪迈背后尽是柔肠,读罢内心尽是沧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辛弃疾豪迈倔强的词,辛弃疾振奋人心的诗,辛弃疾最绝望的一首词

    辛弃疾有着出色的个人能力,在南宋那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辛弃疾可以说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即便是这样,早年就已经纵马几进几出金营的辛弃疾,依旧没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只能借助于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做梦都想完成的事情,但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就是没能完成。可辛弃疾依旧以他特有

  • 辛弃疾妩媚型的《满江红》,开篇即经典,柔情不输李清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辛弃疾满江红完整版视频,满江红辛弃疾图片大全,辛弃疾 满江红

    在古代,有非常多诗人或词人,他们大多都经历了非常多,身上有不少的故事。今天要讲的这位,是词人也是将领,能文能武,在七年级的语文书中,还被称为“词中之龙”,和李清照合称为“济南二安”,他这一生致力于收复国土,恢复山河,他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人辛弃疾。 辛弃疾典型的文武双全型人才,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辛弃疾这

  • 赵匡胤被逼黄袍加身,他如果宁折不弯拒绝篡位,士兵们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得以与李世民并称“唐宗宋祖”,可见其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赵匡胤的一大功绩便是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乱世,当然彻底结束五代十国乱世是在赵光义时期了,但是在名义上,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乱世的结束。 赵匡胤称宋太祖,也就是说赵匡胤没有靠着祖上的荣光,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到了皇帝的位置上

  • 宋朝最幸运的诗人,给上司拍马屁写下两句诗,如今却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诗人戴复古和戴敏什么关系,宋朝诗人一生只有两句诗,宋朝最会拍马屁的大臣

    当然,除了一些比较出名的诗人之外,人们还会记住一些不知作者,但是却令人惊叹的诗句,比如“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便是其中之一。此诗句来源于一个宋朝的诗人,此人名为宋麟,显然的,这是一个后世基本没有听过的诗人,但是他却为后世带来了经典。最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诗句背后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向上司拍马

  • 赵匡胤去世后,留下了娇妻与幼子,赵光义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和赵光义是同父异母吗,赵匡胤和赵光义后人关系,赵匡胤年轻时干什么的

    赵光义登基之谜 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灵前即位,是为赵太宗。自古以来,皆为子承父业,赵匡胤在有俩儿子的前提之下,竟然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此等操作让人看不懂。而流传下来的“斧声烛影”的故事,也是疑点重重。在众多的版本之中,还出现了一个叫做混沌大仙的人,预言了赵匡胤的死,增添了几分

  • 朱元璋薄情,为何却对马皇后不离不弃,马皇后什么地方让他着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为什么只听马皇后的劝的,马皇后对朱元璋有多重要,马皇后和朱元璋的感情有多深

    倘若说起朱元璋的话,世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薄情之人,尤其是他对开国功臣们的态度,卸磨杀驴这个词语用在他是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朱元璋性格多疑,对许多开国功臣都有所猜忌,唯恐他们居功枉法,图谋不轨。明朝开国名将廖永忠和朱亮祖先后死于非命。随后,朱元璋又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害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

  • 黄庭坚7岁时写下一首千古名作,仅28字,却道尽了成年人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黄庭坚留下多少诗,黄庭坚最经典的一首词,评价黄庭坚的诗

    人生就是一场单程旅行,而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是被名利所累,被世俗所扰,因而也有很多人在这场旅行中失了本心,被欲望这张大网所禁锢。而在一些时刻,长大的我们反倒会不如一些孩童活得通透、看得明白。北宋时期,一位儿童7岁时便写出了这样一首戳中无数成年人悲哀的诗,让人自叹弗如。而这个儿童就是北宋大家黄庭坚。

  • 成吉思汗孙子给教皇下了一道圣旨,保留至今,内容让人看完直想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成吉思汗的孙子排名,成吉思汗的孙子们都有谁,成吉思汗的哪个孙子最有作为

    贵由大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三任大汗,孛儿只斤氏,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在位期间和罗马教宗有交往。公元1246年之时,成吉思汗的孙子贵由大汗接待了一个欧洲使者。结束之后,贵由大汗还给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回了一封信,语气似乎是圣旨。次年,信抵达了欧洲,并且留存在了今日。而在信中,贵由大汗要求教皇必须亲自带着他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