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北部燕国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北部燕国的起源与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559 更新时间:2024/1/6 1:21:33

一、北燕的立国

1、大杂居

对此,周王朝采取了分封建国的方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在讲到周初实行分封时有这样一句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召公被封于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召公所封的燕本就是商朝时的北部及东北部边疆地区。

[var1]

商汤灭夏时,夏王朝的一部分人就曾到这里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杂居。所以商王朝一直都有对此地区的控制,一直至商末年,燕地的妟国、孤竹等方国都是商王朝之属国。

同时,燕地还时常面临着北方少数族的侵扰。周王朝将燕地分封给召公,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北部边疆,使其成为保卫周王朝中心地区的一道屏障。召公奭建立的燕国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遗存为姬燕文化,姬燕是商代子姓妟国的延续。

[var1]

2、商朝的遗民

西周初的燕国,很大程度上是在殷商子姓妟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燕国的历史并非西周封出来的,而是从商代甚至再向前追溯。从先秦文献记载看,周人伐商,其用兵范围的北面没有越过商都(今安阳殷墟)很远,武王时期周人的势力尚未到达今河北省的中、北部。

正是由于此原因,武王灭商后,建立管辖殷移民的三监,其地理位置均在商王子禄父封地的南面(包括东南和西南),在其北面并未建立监国。也正是此原因,当商王子勾结三监造反,周公率兵镇压之时,禄父才能向北逃遁,以避周人。

[var1]

若此时在北部已有周的封国燕的话,那么商王子就没有“北奔”的条件了。因此,燕国的建立必应在周公平定商遗民及三监反叛之后。另一原因就是,春秋时已出现的将“武王”视为西周初期的代表的说法,合理地解释了为何出现武王分封说和周公分封说。

古代文献记载的包括燕国在内的周初大分封本身,就包括武王说和周公(成王)说。

二、燕文化的发展与成熟

1、史书中的燕国

燕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燕国自西周直至春秋时代都发展得极为缓慢,在各诸侯国中势力最为弱小。自进入春秋以后,燕国的历史情况在文献记载中比以前稍微多了一些,但仍是比较简略。

[var1]

燕惠侯以下的国君世系有谥无名,并且谥号多有重复。连国君的世系都没有完整的记载,可知燕国的卑微程度。造成这种结果,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姬姓燕国自政权建立伊始,就遭到了当地土著居民的强烈抵制。甚至有孤竹君“不食周粟”,这无疑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对姬燕政权的抵抗。

这时的燕国各方面建设都会遇到阻碍重重。此外是北方少数部族的入侵。在西周之时,由于周王室势力尚强,周天子能够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抗四方少数部族的侵扰。

[var1]

2、内外交困

然而到了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自顾不暇,根本无力组织军队抵抗少数部族的入侵。春秋时期,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霸主,然而他们多是站在本国的利益上处理一切对外事务。他们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燕国政权抵抗北方少数族的入侵,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燕国政权受少数民族威胁的问题。

这应该是燕国到了春秋时期仍不能强大,以及燕文化没有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公元前664年,山戎攻燕,燕庄公向齐国求救。当时的中原霸主齐桓公亲自率兵救燕而北伐山戎,将山戎一直打到孤竹而还。

[var1]

这样,暂时挽救了燕国的危机。之后,燕国的北部疆土得以巩固。到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族又逐渐强盛,尤其是在燕国南部、西南部之鲜虞、中山等少数民族,不仅严重威胁着燕国政权的安危,而且对当时中原大国晋国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晋国于是在春秋晚期北逐戎狄,发动了几次对狄的战争,使戎狄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也就给了燕国的发展带来了转机。另外,可从燕国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屡次迁都中看出,燕国受北方戎狄等少数部族侵扰的影响非常大。

[var1]

如果说北方戎狄族的入侵是外部原因的话,燕国的内部也不平静。燕惠公的荒淫行为导致了众大夫对其宠嬖的杀戮行为。燕惠公怕祸及己身,逃至齐国,这即是惠公之乱。

惠公之乱给了邻国齐与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干预燕国内政的最佳借口。内忧与外患使得燕国到了春秋末期仍是势力弱小的国家。进入战国后,燕国的势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可从其与当时的齐、楚、韩、赵、魏、秦并称“战国七雄”略见一斑。

[var1]

春秋时期,晋国北逐戎狄等少数部族,为燕国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燕统治者乘北方少数民族北移之机,大力扩展自己的势力。燕文侯时燕国的经济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外,燕国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发展。

公元前380年和公元前373年,燕国军队两次败齐师,虽然燕在与齐的战争中负多胜少,但仍能反映出燕在军事方面已有能力应对中原大国间的战争了。

[var1]

三、昭王即位

战国初中期,在燕国初步强盛之后,本应继续发展,但却发生了著名的燕王哙“禅让”事件,它是指燕王哙把国君之位让给他的大臣子之

不仅如此,燕王哙还将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玺收回交给子之,即将其任免权交予子之,而燕王哙则反为子之的臣子。“禅让”事件对燕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燕人反对子之当政,而此事也使得齐国、中山等国都出兵干涉,导致了一场国内外矛盾纵横交织的斗争,使得燕国几至亡国。

[var1]

燕王哙、子之及太子平都死于战乱之中,于是赵国遥立公子职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于国败家亡之时,而他的当政却将燕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这既表现在他在政治上的尊贤用能,又表现在军事上的乐毅伐齐与秦开却胡拓土,还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和商业贸易上的发展。

在他即位之初,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史记·燕召公世家》在记载“禅让”事件后的情况时说道“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惶恐,百姓离志”。但燕昭王并没有却步不前,而是励精图治,决心报仇雪恨,复兴燕国。

[var1]

他把齐人的入侵看作是燕国的奇耻大辱,因而将报齐、复燕作为他立志建国的一贯主张,亦是他的基本政策。在燕昭王求贤政策的感召下,燕国聚集了一大批的能人贤士。

他们或是为燕国在军事方面攻城掠地、开疆拓土;或是为燕国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或是为燕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之,燕昭王在政治方面上尊贤用能是燕国振兴、燕文化高潮到来的开始。

[var1]

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则莫过于乐毅伐齐。燕昭王在政治上尊贤用能,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兴燕伐齐以雪国耻。终于在经过了28年的准备之后,趁着齐国外交孤立、实力大耗之际,即公元前284年拜乐毅为上将军,兴兵伐齐,大败齐师,迫使齐湣王流亡,还攻入齐都临淄城并占领了齐国除即墨和莒以外的七十余座城池,使其领土丧失殆尽。

燕国通过乐毅伐齐,改变了大而弱的局面,国力在此时达到了顶峰。燕文化高潮在军事上的另一表现就是秦开却胡。燕昭王时期的秦开却胡,不仅大败当时北方主要少数民族东胡,拓地千里,而且还设置了渔阳、上谷、辽东、辽西、右北平诸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侵扰燕国。

[var1]

这不但标志了燕国国力的空前强大,也说明了燕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范围进一步在扩大。另外从燕刀币的出土情况,可以看到燕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燕刀币出土数量众多。

如在河北燕下都遗址中,先后有十几个地点出土了燕明刀共有33315枚。燕刀币除了数量众多外,出土的地点也比较广泛,涉及了河北、河南、京津、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等地,最远可达到朝鲜和日本。燕刀币的出土数量多和地点广,说明了燕国的商业贸易和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var1]

四、结语

燕太子丹与荆轲是将燕文化风格推向极致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公元前232年,在秦国为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深怨于秦,于是畜养武士,无所不至。经勇士田光举荐,尊荆轲为上卿。

于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但最终没有成功。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六国之中,燕国是最后灭亡的一国,而荆轲刺秦王也就成了六国中最后一次壮烈之举。

更多文章

  • 强悍的唐朝军队,为何面对吐蕃时,却屡屡被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这就与吐蕃的占据的一些优势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就是它的地位位置占优势,可以说,要征讨他们,唐朝的军队必须要经过极为恶劣的地理条件。首先,唐军必须要从湟水谷先进入到青海湖这片地域,接着再从此向南出发,经过积石山等多个冰山,而这些冰山不仅极为寒冷,温度特别低,而且一个个都非常的大,无论是高度还是长度。而唐

  • 陕西出土一石碑,碑文颠覆传统认知:张士贵没有打压薛仁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薛仁贵真实的墓,历史人物故事薛仁贵,考古挖出薛仁贵祖坟

    《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征东》、《薛仁贵传奇》中,薛仁贵军路极为不顺,尤其受到张士贵的各种打击,比如不让薛仁贵跟李世民见面,对薛仁贵不停打击,多次坑害薛仁贵,但由于薛仁贵能力突出,所以张士贵又离不开薛仁贵,需要利用薛仁贵为自己添加功绩,所谓“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总之,演义中的张

  • 明知武则天是她的灭族仇人,为何上官婉儿却甘心侍奉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上官婉儿跟武则天关系,武则天为什么愿意重用上官婉儿,关于武则天与上官婉儿的历史

    初入宫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出身名门的郑氏自然不希望女儿从此为奴,荒废一生,因此上官婉儿逐渐长大后,便让她进入宫学馆接受宫廷教习。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上官婉儿在十三四岁时,便能博古通今,才华出众,而且性情聪敏灵动,在宫中名声大噪。武则天非常爱惜人才,史料记载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当时英贤竞为之

  • 唐朝名将高仙芝虽威震西域,但他有一致命弱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十大将军高仙芝,唐朝高仙芝的历史,西域战神高仙芝真实历史

    唐朝时,西域地区一直都被统治者所看好,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唐朝的国力空前强盛,军事实力也显著增强,西部地区很多小国都臣服于唐,但吐蕃却一直与唐朝进行战争,并且不相上下,随着国力的增强,唐朝更加坚定攻打吐蕃的决心,除此之外还有大食国。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高仙芝,高仙芝,高句丽人,善于骑射,骁勇无比,

  • 三星堆为什么越挖越神秘?李白曾感叹:四万八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星堆十大不解之谜,三星堆简介及传说,关于三星堆的四大传说

    古蜀文化到底有多久?唐代之时已经成了历史的迷雾。李白曾在蜀道难中深情感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国曾经有多神秘?到了盛唐之时,已经成了近乎神话的传说。李白为何在《蜀道难》中具体的说古蜀国有“四万八千岁?”其实很简单,可能还是源自于他的一贯浪漫主义的夸张,而且确实对于唐朝来说,古蜀国除了留下一点

  • 此人是隋朝第一猛将,生前打过老虎,死后当了阎王,被人一直祭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阎开印,隋唐真正的第一猛将,隋初第一猛将谁最厉害

    每一朝都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将领,尤其是在开国之际。当时战乱频繁,需要平定的势力有许多,因而就会产生战功累累的将军,他是隋朝第一大将,生前曾经生擒过老虎,死后成为了阎罗王,被后人一直祭拜。他的名字就叫韩擒虎,其实他原来的名字叫韩擒豹,之所以改成这个名字,是因为他13岁的时候真的单靠自己生擒过一只猛虎,他

  • 李世民让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秋后问斩,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死囚事件真相,李世民真的赦免死囚吗,李世民释放多少死囚

    但无奈李世民心意已决,既然这个国家的最高意志都放话了,那下面的人也只能高呼一声“皇上宅心仁厚,实乃百姓之福”。之后,皇帝和死刑犯签订了一系列约定后,就为死刑犯签了出狱手续,放着将近400号人回家过年去了。年后,本来没什么大臣愿意相信这些死囚会回来受死,但没想到不出两日390号死囚无一人逃跑,竟然都遵

  • 李世民篡位,策划“玄武门之变”,为何不等李渊死后再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怎么样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在哪里,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为何不杀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心胸狭窄担心李世民功高盖主,并且李世民身后的一批虎将谋臣一直让李建成忌惮。于是李建成想先下手为强,想方设法削弱李世民的背后的势力。这种明刀暗箭李世民是自然知道的,两人就是这样,表面风平浪静,背地里却波涛汹涌的明争暗斗。不料一天,李渊决定将二人的矛盾缓解,就纷纷将兄弟几人约进宫中。但李世民与

  • 李世民一代明君,却是靠杀戮登基,但为何隋炀帝却相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两者之所以登基反差这么大,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父亲。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有四个儿子,但他明白,如果太子立不好的话,那么他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就会想前面的朝代一样,兄弟之间大动刀戈,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所以权利交接一定要慎之又慎。于是他将三儿子杨俊软禁,四儿子贬在民间,废为庶人。剩下的只剩下大儿子与

  • 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安禄山和李白,李白讨伐过安禄山吗,对李白的评价不超过40次

    哥舒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很长时期以来,对这哥舒翰都是满满地敬意,理由嘛,大家都知道的,《全唐诗》中有首《哥舒歌》,歌中歌颂的主人公,就是唐代名将哥舒翰,有此良将镇守边关,岂不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再有就是知道他重病在身,还前去守潼关,老将军忠心为国之诚,不由得有不敬佩有加,可惜兵败被俘,最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