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心所打动,而后出山追随刘备打天下的。而诸葛亮又称"卧龙先生",藏龙卧虎,更可见其大智慧与大谋划。而诸葛亮也具备贤士所具有高尚品德,至死都在为蜀国的兴亡操劳。那为什么诸葛亮在照看蜀国之时并未选择休养生息,而是选择了北伐?以下几个细节不难看出。
第一,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分析。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可知,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逝世。蜀国国力衰弱,外有曹魏政权虎视眈眈,内无贤明君主稳固江山。又因为蜀国此时已经失去关羽、张飞两员大将,导致蜀国此时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可以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魏、吴两国趁机吞并。而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刘备当众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让诸葛亮愿意为蜀国死而后已。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促使诸葛亮北伐兴蜀的重要原因。无论是选择北伐还是休养生息,目的都是为了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而诸葛亮北伐也是为了扩张自身(蜀国)实力的行为。这不仅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抉择,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蜀汉老一辈将士的共同选择。因此,诸葛亮的北伐选择才是众望所归。
第二,从诸葛亮自身的大智慧分析。诸葛亮的八斗之才世人皆知,虽然刘备死后给诸葛亮扔下了蜀国这么个烂摊子,但诸葛亮还是忠心不移的继续为蜀国劳心劳力。相信以诸葛亮的才智肯定清楚休养生息的好处,但最终诸葛亮却没有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而是发动北伐战争。这更离不开诸葛亮的大智慧。
北伐是诸葛亮在228年春至234年冬对曹魏政权发动的五次战的统称。此时诸葛亮一直奉行"北抗曹魏,东和孙吴"的战略政策。意图联合孙吴打压曹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诸葛亮借助北伐的目的,既缓和了与东吴的关系,又可以削弱强敌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呢?《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
这足可以证明诸葛亮在大局角度的大智慧与大谋划,也为蜀国实力的增强,国力的提升提供了机会。
第三,从三国时期整体时局分析。上文也提到诸葛亮北伐是在刘备死后,而后主刘禅不学无术,绝非奸雄曹操与孙权的对手。诸葛亮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因为只有经过北伐战争,促使蜀国的实力不断强盛,才能保障蜀国日后的统一与安定。如果诸葛亮选择休养生息,那么至少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来恢复。在这一段时间内,或许东吴会先与曹魏政权联手,合力消灭蜀汉政权。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不会太小。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说: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体现了孙权实力的不凡。有吴、魏两个劲敌的推动,北伐之战的存在也有了一定的必然性。因此,从三国时期的整体时局来看,诸葛亮选择北伐而非休养生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五次北伐战争虽有胜有败,但是无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稳定蜀国民心,又加强了与东吴的外交联系的战争。这样不仅防止东吴与曹魏联手击垮蜀汉政权,又为蜀国自身将士的实战锻炼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以诸葛亮的智慧,选择北伐才是最好的防御策略。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弱必定会对三国平衡的局面带来隐患。诸葛亮北伐的选择可能也是东吴所期待的结果。所以说,诸葛亮选择北伐而没有选择休养生息是有原因的。以上的几个因素足以证明。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北伐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